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唐朝 >  唐朝的“高考”考什么?唐朝的“高考状元”叫什么?

唐朝的“高考”考什么?唐朝的“高考状元”叫什么?

时间:2020-07-07 17:49:12来源:历史资料作者:时间轴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开始了,受今年疫情的影响,推迟了一个月,往年的这个时候已经落下帷幕了。我们经常把各省高考第一名的学生称为“高考状元”,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唐代“高考状元”们的修炼手册吧!

唐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常科和制举两类。

常科,即“常贡之科”,亦称常举、贡举,是面向社会、常年定期、分科进行的考试。考上常科,也就是只取得入仕的身份,所谓“进士及第”、“明经及第”。“及第”之后还要通过拴选考试,才能授予官职。

在常科中,进士科尤为科举士子所推重,明经科次之。

制举,亦称制科,则由天子临时下诏分科举行,同样面向社会。但是,制举举选合一,登科即得宫,无须再应锉选。

吏部科目选,是锉选的重要补充形式,只允许有出身人和前资官应选。旨在打破选格年限,选拔学有所长的人才。

接下来,主要介绍唐代科举常科之中的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试内容。

进士科——考察综合实力

唐代常科中的进士科考试,历来认为主要考试杂文诗赋,强调其文学取士的功用,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的考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改试小经为大经,增加难度,是对进士科三场试的完善。此后,进士科帖经、杂文、时务策的三场试格局基本定型。

帖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帖《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也就是时务策,要写五篇。内容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经科——考察记忆与理解力

唐代常科中的明经科主要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唐初设明经科,一般仅设二经,如封演所说:"国初,明经取通两经。"其后,由于学馆和州县学的发展,对生徒提出了科目要求、考试标准和习业年限。

与唐代常举诸科不同,明经科随各个时期现实的需要,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细目,自成系统,其中的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后来还成了吏部科目选的科目。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考试内容包括必考科目(《孝经》《论语》)和其他经科,主要有“中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考试科目由考生自选:

自选一: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

自选二: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

自选三: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另外,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学馆和州县学以习经为主的科目设置和考试标准,也就是明经科的应试科目和标准,乡贡举子应明经试自然与此相适应。三礼、三传、史科,皆始设于唐中叶以后,进一步扩大了明经系列的科目。

唐代常科应试科目的设置,极为复杂,前后长短不一,及第标准掌握也时有变化。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常科众多科目的设置,不仅有利于选拔统治者所需的各种人才,而且为才学之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及第标准的不断完善,则大致确立了社会价值体系,使才学之士能够参与相对公正的入仕竞争,这也许就是唐代科举制度带给社会的活力。看过这些名目繁多的考试内容之后,你还羡慕古代没有高考吗?其实,古代的科举制度难度分分钟甩当今高考几十条街,录取率也远远低于当今高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代多少埋头苦读的文人们梦寐之喜事啊!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假如古代也有高考,那些考试作弊的人会怎么处理? 下一篇: 假如太白欧巴李白遇到唐朝的”高考“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相关专题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