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难度其实是非常低的。如果把科举考试称作“独木桥”,高考简直就是“高速公路”。

明代的科举考试(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明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小县则四五人),考取的难度可见一斑。“秀才”算是有了“功名”,属于士大夫阶层,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可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若是打官司输了,百姓可以打屁股,但对秀才只能打手心。明代秀才着装也与众不同,戴“头巾”,着“蓝衫”,样式也是朝廷统一制定的,是身份的标志,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穿的。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其次称“增生”,三等为“附生”,其中“禀生”公家还按月发给廪米六斗。
现在的本科大学虽然没有考秀才难,但至少是全国或全省组织的统考,所以从形式上来说,“高考”还是高级别的考试,但最多相当于明代的“乡试”。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考试,参加者为秀才,考中者就是“举人”。中举之后,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称做“老爷”。举人有做官的资格,可以在吏部候缺,如果国家有缺的话直接可以当官,担任教职,去做学官,还有机会参加大选,谋个候补知县之类的小官。当然可以既可以继续上进,参加会试,谋求更大的政治前途。但考中进士就更难了,明代一科少的全国不足百人,多的也只有两三百人。
明代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举人原则上即有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这就是顶级冲刺了。
乡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每个考生一个考试场,是单间,这种单间即“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进去之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考生答卷完毕将试卷交受卷官,试卷送弥封所。剩下来就是考官评卷,考生等消息了。
明代的试卷的评阅,是十分严格也是非常公正的,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作弊的可能,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直到杀头。
评阅人员,一是考试官,二是同考试官。考试官与同考试官,任职务条件一般为科举资历必须是贡士以上资格,并且必须是外省人,必须是在职的府、州、县学教官。这些人很内行,也是在职人员,是不敢徇私舞弊的。
即使有胆敢徇私舞弊的,作弊成功的概率也太小。明代乡试试卷的评阅大致有五道程序:一是应试者答卷完毕后,将试卷交受卷官,经过吏员的弥封、糊名,再由受卷官收回,盖上戮印后,送至弥封所。二是弥封官将试卷折登、弥封、糊名、编号,交誊录所。考生试卷经过统一誊录,很难留下作弊暗号。三是誊录官将考卷用朱笔誊录后,交对读所校对。对读后,交收掌所收藏。四是改卷开始,试卷先交同考试官评阅。同考试官看中的试卷,向主考试官推荐。五是主考试官再将这些被推荐的试卷进行评阅。整个过程,均由内外监试官监督。
明代科举考试试卷评阅的具体办法,一是在试卷评阅后,必须由改卷人员签名并写下评语。二是一份试卷不由一人评阅,而由三至四人评阅。考生的实际水平,并非一个说了算,保证了评卷的公正性。
其四,试卷水平有横向比较。明代乡试卷少有客观答案,所以试卷评阅过程中必须相互比较,评出优劣。方法有:对比评阅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经义衡量评阅法等。

明代的试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比批改法,即用一卷与同科其他试卷答题之比较,来评阅考生的试卷。此法的特点是通过比较来权衡试卷的优劣,具有鲜明的对比性。采用对比法,一是同场其他考生的答卷相互比较,实行“货比货”,这种方法使用较多。二是对照当时流行的所谓“时作”,比对模本,相比之下见出高下。
词句评阅法,即考试官对考生答卷中的词句作出评价的一种评阅方法。判断的方式主要是词句是否简明扼要,文字是否简练明了。
证据考察评阅法,即考试官对应试者答卷中论据是否充分、取舍是否适当的一种改卷方法。
经义衡量评阅法,即考试官运用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经典意旨和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理学大师的思想来衡量答卷质量好坏,判断试卷水平高低的一种改卷方法。后两种方法,等于使用“标准答案”。
明代乡试试卷的评阅,并不评定“得分”,而是评出“等级”,依据“等级”排出“名次”,最后确定中试或淘汰试卷。
试卷的等级也不是简单地划定几个等次,而是由考试官对试卷给出“批语”。考试官对试卷的批语,字数不等,少则两个字,如“典雅”、“精结”、“明确”、“得体”等。多则数十字,如嘉靖十年顺天府乡试中考生苏志皋的答卷,同考试官教授张某批语长达54字,文云:“我朝建南北二京,实行天下形势之大,而列圣世德相承以培万年之基,实在于此。是策能言之而未又以得人心,正君心为保守之道,尤为有见意。得士如此,可以闻于矣。”这等评价,明显是考官看中考生了!
考试官的批评实际上是有“结构”的,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下笔。文字较长的批语,其结构一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考试官谈自己对考题主要论点的看法,第二部分则是考宫对答卷的具体评论。
——从试卷的保密,到试卷的客观批阅,加上试卷相互间的优劣比较,明代“高考”阅卷工作是严密而公正的。应考者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很难因考试官一人的好恶而失去公允。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在明朝开国的烽火硝烟中,俞通海以水师统帅的身份,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关键的将领之一。他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力朱元璋平定江南、北伐中原,更在鄱阳湖之战中以命相搏,救...
朱元璋多少岁 俞通海 2025-11-04 靖难功臣顾成:从南疆镇守到西南安邦的传奇人生明初靖难之役中,顾成以独特的军事才能与忠诚品格,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权力更迭中完成角色蜕变。他既是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开国猛将,又是朱棣靖难之役的关键助力,最终...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1-04 朱高燧的生存智慧:适时收手与及时认输的保命哲学在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以“狂妄”与“谋逆”闻名史册。他诬陷太子、勾结宦官、甚至策划毒杀父亲朱棣,最终却得以善终,谥号“简”,成为明朝宗室中少有的“幸...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1-04 明朝开国名将杨璟之死: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在明朝开国将领的星空中,杨璟的名字始终与“诈死”疑云紧密相连。这位出身庐州合肥的儒将,历经元末乱世,从郭子兴部将转投朱元璋,最终官至营阳侯,却在洪武十五年(13...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03 明初将领郭英:铁血忠魂铸就传奇人生在明初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中,郭英以“一生大小五百余战,身被七十余伤”的壮烈史诗,成为朱元璋麾下最耀眼的将星之一。这位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的武将,用半生戎马书写...
朱元璋多少岁 2025-11-03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下落成谜:一场持续六百年的历史追问1402年,燕王朱棣的铁骑踏破南京城门,建文帝朱允炆的命运在此刻被彻底改写。这场被称为“靖难之役”的权力更迭,不仅终结了建文朝的统治,更在历史长河中投下一枚重磅...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1-03 靖难功臣泰宁侯陈珪:以忠诚与智谋筑就北平防线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北平城成为这场权力博弈的核心战场。当朱棣率主力南下与建文帝大军对峙时,留守北平的重任落在了世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1-03 沈万三破产之谜: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明朝初年的历史长河中,沈万三的名字与财富、权力、悲剧紧密相连。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他如何从富可敌国到破产流放的传奇故事,其中朱元璋的角色尤为关键。然而,历史的真...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11-03 明朝战神常遇春:铁血征途铸就开国丰碑在明朝开国的烽火硝烟中,常遇春以"常十万"的威名横扫疆场,成为朱元璋麾下最锋利的战刀。这位出身贫寒的安徽怀远人,用三十四年人...
朱元璋多少岁 常遇春 2025-11-03 朱见深为朱祁钰、于谦平反:权力棋局中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担当公元1479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以一道“恢复景帝帝号、追谥于谦”的诏令,在明代历史上掀起波澜。这场平反不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更折射出朱见深在权力博...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 朱见深儿子 2025-11-0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