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首页 > 清朝人物 > 乾隆

乾隆

别名:
爱新觉罗·弘历
国籍:
清朝
出生:
1711年09月25日
去世:
1799年02月07日
标签: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乾隆为什么闭关锁国 乾隆通宝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寿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合共64年),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但有七人不到十岁就病逝;有三人长大成人后;却英年早逝。而且有两个儿子过继给乾隆的堂兄弟。...
乾隆参与事件/话题

乾隆关系

父亲

爷爷

儿子

生母

爱妃

皇后

乾隆资料

年号:乾隆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陵寝:清东陵裕陵

庙号:清高宗

前任:雍正帝

后任:嘉庆帝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雍和宫

职业:清朝皇帝,太上皇

主要成就: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灭准噶尔汗国,平大小和卓叛乱,康乾盛世

爱新觉罗·弘历——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

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上,他继承了他父皇雍正的大好基础,创建了康乾盛世。

乾隆皇帝之所以是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是因为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也是他亲手将它拖向衰落,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从纵向上看在他的治理下中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超越了前朝;从横向上看由于他晚年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被世界远远甩在了后面。

乾隆继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务实足国,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志得意满、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无法摆脱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矛盾激化状态,这使得“康乾盛世”之后中国迅速地衰败。

乾隆天生聪慧,文治武功都有较大成就,这也使得他非常自负,他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夸耀自己的武功,但是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国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

1500出生于北京

1711年9月25日 北京(今北京市)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9月25日),乾隆帝出生于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也有说法称乾隆帝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幼名“元寿”,后改为“弘历”。乾隆帝皮肤比较白皙,鼻梁高挺,相术上说这是主见、坚强、富贵的象征。《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乾隆皇帝的父亲为雍正帝,生母是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凌柱的女儿,初封“格格”,雍正即位后晋封为熹妃。但在《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中却有着不同记载,称乾隆帝的生母为汉人钱氏,因此史学界就乾隆帝生母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在考究。乾隆帝出生时,按序行次的长兄弘晖、三兄弘昀先后去世,年长于他的只有弘时一人,所以弘历在雍正帝的十子中排行第四而实为第二子。由于兄弟多数早夭,且自身天资聪慧,因而弘历是雍正帝将来最有希望的继承人。

天资聪慧,密被立储

1717 年 - 1723 年 北京(今北京市)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弘历开始入学读书,拜福敏为老师,学习儒家经典文化,这为他后来即位之初实行“宽仁”政策奠定了基础。据史载,弘历自幼聪明,勤奋好学,过目成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他随父进圆明园,拜见祖父康熙帝。康熙帝看到这个年幼的孙子聪明俊秀,很是喜欢,并亲自带回宫中抚养。康熙曾用《爱莲说》来考问弘历,他不慌不忙,对答如流,从而更加受到康熙帝的喜爱和重视。弘历因为得到祖父的宠爱,而使其父雍正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继位。即位当年,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由于雍正帝忙于争夺储位的斗争,因而,弘历接受启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为晚。雍正即位后,长子弘时因过被贬为庶人,此后更加强了对弘历的教育,选派了朱轼、张廷玉、蔡世远等著名文臣辅导弘历学习文化知识和儒家经典,又以宗室重臣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马骑射。

与富察氏结为夫妻,晋封为和硕宝亲王

1727 年 - 1733 年 北京(今北京市)

由于弘历行事恩威并施,手段宽猛相济,雍正帝时常指派他作为自己的钦差出京办事,如祭景陵,以及参与西北准噶尔部用兵、西南改土归流的决策。政治上出色的能力,使其更加得到了父亲的恩宠与重视。雍正五年(1727年),弘历娶嫡福晋富察氏,即为后来的孝贤纯皇后。她出身于累世高官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完婚后,弘历由紫禁城的毓庆宫移居乾西二所(日后改名为重华宫),他与富察氏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住地获赐名“乐善堂”,让他参与处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等重要政治军事事务。由于表现出色,深得雍正帝的信任。自此,弘历经常奉命祭陵、祭孔、祭关圣帝君、太岁、享太庙等。

登基为帝,实行仁政

1735 年 - 1737 年 北京(今北京市)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弘历登基为帝,定1736年为乾隆元年。乾隆帝即位当年,为了调整皇室内部关系失调的局面,收揽人心,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他首先将雍正帝长期监禁的政敌允禵等释放出狱,恢复爵位,还对雍正朝年羹尧、隆科多两案的遗留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二月,乾隆行礼祭祀社稷,从此每年二月都由皇帝亲自祭祀。此外,乾隆定雍正帝山陵名为泰陵,设西陵总管大臣,由泰宁镇总兵兼任。九月,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同时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乾隆二年(1737年),他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办理军机事务。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

调整雍正部分政策,奠定清朝全盛局面

1735 年 北京(今北京市)

即位之初,乾隆帝采取步骤纠正或放弃雍正帝推行的一些错误政策和措施。例如,雍正帝崇信“祥瑞”,迷信炼丹长生之术。且他长期服用丹药,而致身体状况愈加不好。乾隆帝不信丹术,将宫中僧道驱逐出宫,下令严禁呈报“祥瑞”“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   。此外,针对耗羡归公和摊丁入地中的失误,弘历也予以纠正。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下令,以后各地奏报垦荒田亩时,必详办查核,不得隐瞒作假。乾隆帝以极大的勇气调整和纠正了雍正朝某些失误政策,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雍正时所有积极意义的政策,这就使得乾隆朝的政治和经济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为清王朝全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召集众臣,密诏立储

1736年7 月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召集亲王大臣九卿等,宣布密书建储谕旨,将皇二子永琏秘密立储,并将密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上,沿袭其父雍正帝的做法。永琏这个名字是他的皇爷爷雍正帝取的,据说含有将来要继承皇位之意。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生母是孝贤纯皇后。清朝前四个皇帝都是妃子所生,没有一个属于嫡出。乾隆帝决心从自己的儿子开始,由嫡出皇子继承皇位。永琏既是嫡出,又聪明贵重,气宇不凡,所以被密定为皇位继承人。然而,两年多以后,永琏夭折,年仅九岁。乾隆帝极为伤感,赠给永琏的谥号为“端慧皇太子”,并于乾隆八年(1743年)入葬端慧皇太子园寝。

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1737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撰写《钦定授时通考》,谕令颁发各地、作为地方官员劝课衣桑,指导生产的依据。解决经济上面临的粮价上涨、民食艰难等问题。起初,他以为造成粮价上涨的问题是浪费,特别是烧锅酿酒,因此颁布了“禁止烧锅令”,但此后变成了一纸空文。各地粮价飞涨、抢米风潮依旧此起彼伏。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乾隆帝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鼓励垦荒、组织移民,并根据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土地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倡农民种植高产作物。他还仿效康熙帝的做法,普免全国钱粮,至于对各省因灾荒和其他原因而临时减免钱粮的就更多了。通过这些举措,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册封后宫嫔妃,刊刻《乐善堂全集》

1737年12 月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乾隆帝在太和殿大封六宫嫔妃。册封嫡妃富察氏为皇后,大学士高斌之女为贵妃,侧福晋乌拉纳拉氏为娴妃,晋纯嫔苏氏为纯妃,晋贵人金氏为嘉嫔等。据记载,乾隆帝是位风流才子,后宫嫔妃众多,到晚年有名分的嫔妃共有四十二位。乾隆帝即位之初,《乐善堂全集》发行于世,一共四十四卷。此书是乾隆帝在藩邸时期诗文作品的集结,集中显示了年轻皇子弘历的理想、抱负、情趣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其中浸透着正统儒家的理念。雍正八年(1730年)冬由其弟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轼、蔡世远等作序。于乾隆二年(1737年)   发行最早版本,该书对于研究乾隆帝早年的生活及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准噶尔部议和,加强民族关系

1739 年 - 1740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四年(1739年)春,乾隆帝诏额驸策棱返回京师,准噶尔赴京谈判的使臣哈柳游说策棱,欲使他留在喀尔喀,但策棱以“追随主上”为由,毅然返京。乾隆帝嘉奖策棱忠义,封其子成衮札布为世子。二月,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上表请求以阿尔泰山为界,为清准议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乾隆帝准其派三百人进藏熬茶,并定期于肃州互市。之后,噶尔丹策零遣使通贡不断。七月,策棱上奏率兵驻鄂尔海西拉乌苏,在加强民族关系友好的同时,防范准噶尔叛乱,西北进入了十年和平时期。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帝在圆明园西北隅建安佑宫,完全仿建故宫太庙,供奉清圣祖、清世宗圣容,以尽孝道。

皇五子永琪出生,举行木兰秋狝典礼

1741年3 月 - 1741年7 月 北京(今北京市)、避暑山庄(今承德市)

乾隆六年(1741年)三月,皇五子永琪出生于永寿宫,母亲为贵人珂里叶特氏,即后来的愉贵妃。据史载,永琪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賸稿》传世,因此很受父亲钟爱,曾被乾隆帝议储。同年七月,乾隆帝首次举行木兰秋狝典礼。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又称“秋狝”。乾隆帝坚持行围木兰,并非为了狩猎取乐,其目的是为了遵循祖制,整饬风气日下的军队作风,因此乾隆六年的木兰秋狝有重要的开局意义。同时,乾隆帝奉崇庆皇太后至避暑山庄,免除所经过地区额赋之十分之三,减行围所经过州县额赋,岁以为常。

吞并准噶尔汗国,扩大清朝疆域

1745 年 - 1759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大瘟疫,五十岁的噶尔丹策零于九月在伊犁染病去世。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即位,称为阿占汗,但他年少又荒唐不理政务。之后,阿占汗被异母长兄喇嘛达尔扎刺杀。汗国长年陷于内乱之中,经济萎靡,国力衰退,统治岌岌可危。至此,乾隆帝开始了一统准噶尔部的准备。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发兵五万直捣伊犁,向当时的准噶尔可汗达瓦齐发起进攻。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两年后,清廷平定辉特部酋长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命兆惠率清军征服天山南路,至此,天山南北尽并入清帝国版图。

任用良将,平定大小金川之乱

1746 年 - 1749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土司泽旺,经清朝干预后释还。乾隆十二年(1747年),莎罗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乾隆帝为了惩治大金川对邻部的侵犯,调动三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大金川。然而,由于当地山势险峻、气候恶劣,安抚司莎罗奔率藏族兵民,奋勇反击,清军久战不进。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秋,清军仍然屡屡败退,僵持不下。乾隆帝势同骑虎,又增兵增饷,特派大学士傅恒前往该地指挥作战。傅恒至军后,采取了岳钟琪选锐深入的作战方略。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清军进逼莎罗奔老巢勒乌围。岳钟琪因在康熙末年与莎罗奔的交战中,秉公而断,把他们失去的土地山寨予以调回,所以族人对岳钟琪敬佩有加,视为“恩公”。莎方愿求和息战,并举行了乞降归顺仪式。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对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保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平定西藏叛乱,制定《西藏善后章程》

1747 年 - 1751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西藏郡王颇罗鼐病故,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袭封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素不信奉当地僧俗,心怀仇隙”,表面上顺从清朝派遣的驻藏大臣,暗中联络蒙古与准噶尔汗国,伺机起兵反叛。乾隆十四年(1749年),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攻杀其长兄,发动叛乱。次年,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迫于情势,诱杀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乾隆帝派四川总督策楞领兵入藏平叛。当地的广大僧俗和清军联合作战,这次叛乱很快即被镇压下去。这场叛乱让乾隆帝意识到,西藏个别贵族拥有过大的权势,很不利于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平叛战争胜利后,乾隆帝立即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偕后宫东巡,孝贤纯皇后病逝

1748年2 月 曲阜(今曲阜市)、泰山(今泰安市)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因嫡皇子永琏、永琮相继去世,孝贤纯皇后大受打击,一直郁郁寡欢。于是,乾隆帝偕皇太后、皇后等后宫嫔妃东巡。二十四日,东巡队伍来到山东曲阜,游览了著名的孔庙。第二天,在孔庙举行了盛大的释奠典礼。随后,乾隆帝一行人登上了东岳泰山。在从山东返回京城的途中,皇后因路途奔波,加之忧思过度而逝世。乾隆帝悲痛不已,回到京城后辍朝九日,并亲定皇后谥号为“孝贤”。皇后的去世对乾隆帝的情绪及个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继而引起朝廷内外一场不小的风波。永璜和永璋在嫡母葬礼上表现得不够伤感,被乾隆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更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储资格。乾隆帝在皇后丧满日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赋》,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和爱意。

打击辅政大臣,加强君主专制

1749 年 - 1755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帝即位之初,辅政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在朝廷各有一帮势力。如果任其发展,对加强自己的君主专制统治将十分不利。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张廷玉以原官致仕时,乾隆帝曾特颁谕旨,许其身后配享太庙,但张廷玉未曾亲自谢恩。乾隆帝便借机收回成命,还削去其爵位。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又制造了“坚磨生诗抄案”,将鄂尔泰的两个亲信胡中藻和鄂昌处死,并将鄂尔泰的牌位也撤出贤良祠。与此同时,乾隆帝丝毫不假手于人,在遴选新任官吏时,也注意选拔与上层官僚关系不深的出身寒微之士。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乾隆帝建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一支官吏队伍,从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大大加强。

三下江南,体察民情

1751 年 - 1762 年 江南(今江苏、上海、浙江一带)

清军入关时,曾对顽强抵抗的江南人民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因此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帝起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进行第一次南巡,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安徽及浙江积欠赋银百十万两。同时,他还礼遇致仕大臣,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途径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此外,乾隆帝还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官员,对编纂《四库全书》做出了突出贡献。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开始第三次南巡。因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于是,乾隆帝亲临海宁勘察,倾尽全力大兴河工,极其重视海防工作,并为之御制《南巡记》,对多年大兴河工的情形作了总结。

大兴“文字狱”,禁八旗与汉人往来

1752 年 - 1753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江西巡抚鄂容泰,奏报长淮千总卢鲁生父子传抄伪稿。逾月,军机大臣在刑讯诱供中又得知南昌守备刘时达父子同谋。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迫不及待地宣布,伪稿一案已全行昭著。“主犯”卢鲁生被判凌迟,刘时达秋后问斩。同时宣谕中外,对于传抄伪稿的官员,则照例治罪,这就是乾隆帝时期骇人听闻的“文字狱”。王锡侯《字贯》案、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都是发生在乾隆朝的文字狱大案,这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许多冤假错案。此外,乾隆帝下谕旨禁止八旗效法汉人习气,并不准八旗与汉人往来。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此后该问题一直困扰清朝历代皇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1757 年 - 1759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小和卓霍集占杀害清廷所遣前往招抚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立为巴图尔汗,波罗尼都受到鼓动。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起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政府,叛军控制了天山南麓的大部分地方。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准噶尔大局已定,乾隆帝立即调派满汉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天山南路叛乱的大小和卓。次年七月,清军将领兆惠与富德所部先锋鄂博什分别进驻攻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达克山部被杀,天山南麓的叛乱平定。此役之后,天山南麓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之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降罪弘瞻,削王革职

1763 年 - 1765 年 江南(今江苏、上海、浙江一带)、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果亲王弘瞻随从乾隆帝南巡江南时,私托两淮盐政高恒售卖人参牟利,又令织造、关差以贱价代买绣缎、玩器,这已经引起了乾隆帝的不满。圆明园失火时,弘瞻居住最近,而到得最迟,并且与诸皇子谈笑如常,对火灾毫不戒意。乾隆帝为此更为震怒,又闻知他在大臣选拔官员时,为门下私人向阿里衮请托。于是,同年五月,乾隆帝决定要惩诫这位放纵的幼弟,下谕革去弘瞻王爵,永远停俸,罢免了所有官职。另一个弟弟弘昼也因于皇太后前“跪坐无状”,被罚王俸三年。弘曕被革职后,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乾隆帝怜悯手足之情,亲临视疾,呜咽失声。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病逝,乾隆帝极为悲痛,为表达哀思而制作了诗文,镌刻在他园寝的石碑上。

第四次南巡,废黜继皇后

1765 年 山东、江苏、宿迁(今宿迁市)、杭州(今杭州市)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偕皇太后,继皇后等后宫嫔妃从北京启程,由山东入江苏境,第四次南巡江浙。乾隆帝在江苏宿迁减去部分扈驾兵丁和大部分随行车辆,于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同时,他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江浙地区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又有颇多美景佳人。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是乾隆帝多次下江南的根本原因。就在乾隆帝一行人来到杭州后,正承欢洽庆之时,乾隆派和硕和嘉公主额驸福隆安把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由水路送回京师,回京后便废黜了她。据乾隆帝自述,由于皇后剪了头发,是为大不敬之罪,因此被废。关于继皇后被废原因,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有待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考证。

贸易制裁,抑制俄国

1765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组织力量勘察了东北边境多条河流的河源,抑制了沙俄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侵扰,并且在蒙古地区和西北新疆地区也驻兵防范其侵略野心。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就中俄贸易问题,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自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边境贸易的市场,清朝失去了贝尔加湖以南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乾隆帝登基之后,因为沙俄窝藏中方罪犯,加上俄国人在中国边境抢劫,乾隆帝曾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随后,清朝对沙俄进行了贸易制裁,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致使俄方至少损失了五百万卢布。之后,俄国再也无法承受巨大的损失,又与清朝签订了《恰克图市约》,自此,乾隆帝不费一兵一卒,从而抑制了俄国的发展,达到了维护东北边境稳定的目的。

励精图治,开创“康乾盛世”

1766 年 - 1795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经过乾隆帝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此外,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景德镇的瓷器也达到历史高峰。乾隆时期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自此,基于康熙帝和雍正帝的丰硕成果,再加上乾隆帝的不断作为,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朝进入了人们赞称为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时期,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

战事胶着,清缅议和

1767年1 月 - 1769年11 月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军征缅失利,乾隆帝谕杨廷璋回广东。二月,清缅发生了底瓦江之战,清军再次战败。同年七月,乾隆帝赐杨应琚自尽,缅军趁机入侵中国云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乾隆帝派兵大举进攻缅甸,傅恒率兵出征。多年的征战经验,清兵将领们吸取了以往多次被缅甸断后路的教训,经多次商议后,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八月,傅恒率八千余兵自戛鸠渡伊落瓦底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兵不刃血,招降孟拱土司。与此同时,乾隆帝命阿桂、阿里衮率清军一万五千余人,水陆并进,协助傅恒剿缅。缅兵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但因缅甸气候炎热、烟瘴丛生,清军将领吴士胜、阿里衮、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缅甸趁机乞降,乾隆帝命清军班师,缅甸国王孟驳向清朝称臣纳贡,双方于十一月正式议和。

彻底平定大小金川,结束混乱相争局面

1771 年 - 1775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索诺木朋楚克、僧格桑分别攻掠附近土司,乾隆帝决定再度出兵。清军取各个击破之策,先尽全力攻打小金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清军转向进攻大金川。然而,指挥作战的温福腐朽无能,清军遭到严重溃败。乾隆帝又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调集军队,重新组织进攻。十二月,清军攻占小金川美诺官寨。随后,又师出三路,进攻大金川。经过两年的战斗,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大金川最后平定。至此,乾隆帝决心彻底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小金川旧地设美诺厅(后改名懋功厅),在大金川旧地设阿尔古厅,皆隶属于四川省,还分别在其险要地区设兵镇守。这一举措巩固和发展了清朝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结束该地区混乱相争的局面,从而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宠信和珅,破坏吏治

1773 年 - 1776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十三岁的和珅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从中学习到如何理财,令布的存量大增,使他得到乾隆帝的赏识。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和珅担任乾清门侍卫,之后再升为御前侍卫,并任命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已位居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地位蒸蒸日上,颇受乾隆帝宠信。在和珅秉政期间,他利用乾隆帝年老昏愦,喜谀厌谏的思想,报喜不报忧。一方面积极经营,扩大权势。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权势索取贿赂,从中搜刮到了骇人听闻的巨额财富,严重破坏了吏治。因为和珅专政多年,致使乾隆后期的政治亦达到了非常腐朽的地步,从而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重视文献收集,编撰《四库全书》

1773 年 - 1787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他决意对社会上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同时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在这些谕旨中,他指示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必须将求书作为第一要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从全国各地征求的图书已逾万种,从而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国家藏书。在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荟要》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首先告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及7份抄本先后完毕,并陆续入藏全国各阁。《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贪污案频发,清朝由盛转衰

1781 年 - 1782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甘肃出现监粮改捐银、冒赈贪污案,乾隆帝命刑部严审总督勒尔谨,逮捕浙江巡抚王亶望,此案共查清自巡抚以下及州县官员一百多人共贪污赃银一千多万两。案结,祸及官吏六十余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亏空库帑案发,和珅、刘墉与钱沣奉旨查办,国泰原是和珅党羽,和珅想包庇他蒙混过关,结果被钱沣察觉,将他的罪行揭露。乾隆帝为之震怒,将国泰处死。对于各案要犯,乾隆帝虽然皆处以极严厉的刑罚,但是贪风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相反,贪风的恶性发展使得各级官吏官风不正,为政素质普遍降低。乾隆中叶以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绝境,致使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清王朝开始走向衰亡。

调遣将领,镇压林爽文起义

1786年11 月 - 1788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乾隆帝统治后期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台湾地区尤为严重。因不满贪官污吏的残酷盘剥,林爽文率众起义,攻清军营垒,全歼其官兵。十二月,民众推举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建元顺天。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乾隆帝急调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四千渡海赴台增援。林爽文的起义军进逼台湾府,与清军激战,局势十分严重。同年八月,乾隆帝任命大学士福康安为将军、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水师渡海镇压起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军在老衢崎俘获林爽文,押解至北京处以极刑。林爽文起义,前后经历一年零三个月,参加人数达数十万,是清代历史上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对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平定廓尔喀叛乱,恢复廓尔喀王公爵位

1788 年 - 1792 年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素尔巴尔达布率廓尔喀(今尼泊尔)兵三千人,侵略中国西藏济咙、聂拉木等地,洗劫了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札什伦布寺。乾隆帝命成德与穆克登阿围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初,藏廓签定协议,由西藏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廓尔喀退兵。同年六月,阮光平(原名阮惠)派遗侄子阮光显、陪臣武辉瑨等人出使清朝,进献方物,上表求封。乾隆帝大喜,册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廓尔喀再犯西藏。十一月,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军赴藏,征廓尔喀。次年(1792年)   六月,福康安败廓尔喀军,廓尔喀战败乞降。九月,乾隆帝令福康安、孙士毅等定西藏善后事宜,定金奔巴瓶抽签制度。恢复廓尔喀王公爵位,定五年进贡一次。至此,廓尔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接见马戛尔尼使团,故步自封埋下祸根

1792 年 - 1793 年 北京(今北京市)、承德避暑山庄(今承德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遣马戛尔尼勋爵和副使斯当东爵士,带领使团访问中国。起初,对于远道而来的马戛尔尼使团,乾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是前来祝寿的,为此他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使团到达天津。还未正式外交,双方就因礼节问题发生冲突。清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而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同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使团至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马戛尔尼代表英方拿出英王国书,并提出谈判,希望改善中英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但乾隆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乾隆帝故步自封,对于外面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闻,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公布永琰为储君,白莲教起义爆发

1795年9月3日 北京(今北京市)

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年八十四岁的乾隆帝认为自己在位时间不可超过其祖父康熙帝,于九月三日到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大臣等,公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拟好的建储密旨,公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自封太上皇帝。定于第二年归政,改为嘉庆元年。同时,追封永琰之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为孝仪纯皇后。十月,颁嘉庆元年时宪书,普免明年地丁钱粮。十二月,嘉庆帝下谕,在次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都要奏请太上皇。同时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湖北枝江、宜都白莲教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率众先起,陕西、四川等地教徒纷纷响应,教众迅速发展,史称“白莲教起义”。这场大规模的起义耗费了清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力,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导致清王朝的国力严重衰退,于嘉庆九年(1804年)才得以平定。

去世于北京

1799年2月7日 北京(今北京市)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乾隆帝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宣示天下,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公历2月7日),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四月,上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九月,葬乾隆帝于裕陵。乾隆帝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在二十五岁的盛年继位,在此之前经顺治、康熙和雍正的励精图治,缔造了一个国力强盛的清王朝,将“康乾盛世”推到了顶峰。但到晚年,乾隆帝志骄意满,思想僵化,浪费奢侈,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了严重的社会矛盾,致使清王朝逐渐走向衰亡。在中国历史上,乾隆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他推行仁政,编撰《四库全书》,这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乾隆趣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