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氏,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英国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及多元贡献,成为唐朝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
一、军事贡献:开疆拓土的基石
李勣的军事生涯贯穿唐初统一战争与边疆扩张,其功绩可概括为四大战役:
(一)平定群雄,奠定统一根基
李勣早年投奔瓦岗军,辅佐翟让、李密,以智谋与战略眼光崭露头角。他建议攻占黎阳仓,开仓赈济灾民,使瓦岗军迅速壮大为反隋主力。李密降唐后,李勣未直接献地邀功,而是将李密旧地户籍整理后上交,展现对故主的忠诚与政治智慧,深得李渊赞赏,赐姓李氏。此后,他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参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中原扫清障碍。
(二)北击突厥,捍卫边疆安全

贞观三年(629年),李勣与李靖分兵合击东突厥,于白道截击颉利可汗,俘获五万余人,彻底瓦解突厥主力,使唐朝北疆数十年无大患。唐太宗赞其“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此后,他再破薛延陀,斩首三千,俘获五万,巩固了唐朝对漠北的控制。
(三)东征高句丽,完成太宗遗愿
高句丽是唐朝最难征服的农耕政权。李勣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攻陷盖牟、辽东等城,虽因补给不足未能灭国,但为高宗时期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总章元年(668年),76岁高龄的他再任主帅,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完成太宗遗愿。其战略强调“连年袭扰,削弱敌国”,体现了对农耕政权战争特点的深刻理解。
(四)治军理念,奠定军事体系
李勣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绩上,更在于其治军理念。他主张“兵贵神速”,善用地形与情报,如分兵夹击高句丽、夜袭突厥等;同时注重后勤保障,将战利品分赏将士,以凝聚军心。其“令行禁止”的治军风格,使并州十六年“边陲安宁”,被太宗誉为“贤于长城”。
二、政治贡献:出将入相的权谋者
李勣的政治生涯展现了在皇权与功臣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一)辅佐三朝,稳居权力核心
李勣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他在地方上治理有方,使得并州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中央则辅佐朝政,成为朝廷倚重的干臣。
(二)支持高宗,推动权力更迭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等元老反对,李勣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表态,间接支持武则天,加速了废王立武的进程。这一选择虽被后世争议,但反映了其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避免与长孙无忌集团正面冲突,同时迎合高宗集权的需求。
(三)严训子孙,避免家族牵连
李勣晚年严训子孙,临终前嘱弟李弼严惩不肖子弟,但孙子李敬业仍因反武被诛,牵连其墓遭毁。这一悲剧反映了初唐功臣家族在皇权斗争中的脆弱性,也凸显李勣“重君权轻宗室”立场的局限性。
三、文化贡献:医学与典籍的传承者
李勣的贡献不仅限于军事与政治,他在医学与文化领域亦有建树:
(一)编撰《唐本草》,奠定药典基础
李勣兼通医学,参与编撰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本草》(即《新修本草》)。该典籍系统整理了唐代以前的医药知识,对后世中医药学发展影响深远,成为中医典籍的重要里程碑。
(二)著述《脉经》,探索医学理论
李勣还自撰《脉经》一卷,虽已佚,但可见其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探索。其医学贡献与军事才能相辅相成,展现了这位名将的多元才华。
四、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复杂样本
李勣的历史地位,是才能、机遇与时代共同塑造的结果:
(一)军事史上的标杆人物
李勣与李靖并称“英卫”,被杜牧列为与韩信、周瑜并列的古今名将。其军事生涯贯穿唐初主要战役,从统一战争到边疆扩张,堪称唐朝军事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二)政治权谋的复杂样本
李勣的仕途展现了在皇权与功臣博弈中的生存智慧。他既不似长孙无忌般强势干政,亦未如侯君集般因野心覆灭,而是通过“忠君不党”的策略,在权力更迭中屹立不倒。
(三)道德评判的分野
李渊称其“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旧唐书》赞其“义藩身,与物无忤”。然而,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批评他“始终一狡贼”,认为其政治投机导致武周代唐。这种分歧源于评价标准的不同:若以事功论,李勣无愧于名将;若以儒家道德论,其“家事论”确为武后掌权铺路。
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氏,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英国公,以卓越的军事...
2025-11-04 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却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之谜东汉时期,西域局势风云变幻,匈奴虎视眈眈,妄图重新掌控这片战略要地。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耿恭宛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绝境中坚守西域,书写...
2025-11-04 娄师德:唐朝两度拜相的传奇能臣在唐朝武周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娄师德以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卓越的治世才能,在朝堂与边疆间书写了传奇人生。这位出身郑州原武的文臣,不仅以进士之姿两度入相,更以屯田戍边的...
2025-11-04 北宋名相王珪:后世评说与轶事典故中的历史镜像北宋宰相王珪(1019—1085)以文学才华与政治生涯的双重轨迹,在史册中留下复杂而深刻的印记。这位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辅,既因典制策令的文学成就被赞为...
2025-11-04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之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真相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的死,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之一。这位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最终却因“谋反”罪名被马岱斩杀,其结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与历史迷...
2025-11-04 文史双璧映千秋:王溥的文学成就与轶事典故在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的动荡岁月中,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走出的王溥,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开创性的史学贡献,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独特印记。他不仅以三朝宰相的身份稳立朝...
2025-11-04 王应麟:南宋末年的学术巨擘与教育先驱南宋末年,浙东学派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培养出一批兼具政治理想与学术深度的学者。王应麟(1223-1296)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博洽多闻”著称,其一生横跨政...
2025-11-04 范旻:清廉刚正的北宋名臣与他的历史回响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大名)走出一位以清廉刚正、勤政爱民著称的官员——范旻。作为宰相范质之子,他继承了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品格,在岭南治理、漕运...
2025-11-04 范旻:北宋宰相范质之子,宦海沉浮中的实干清官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广宗)范氏家族以清廉家风与治国才能闻名朝野。作为宰相范质之子,范旻(936-981年)自幼浸润于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教诲中...
2025-11-04 范质:北宋初期的律法巨匠与清廉宰相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一位来自河北威县的寒门学子以律法为剑,以清廉为盾,在政权更迭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为官之路。范质(911—964年),这位历经后梁、后...
2025-11-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