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浙东学派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培养出一批兼具政治理想与学术深度的学者。王应麟(1223-1296)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博洽多闻”著称,其一生横跨政治实践与学术创造,留下二十余种、六百多卷著作,成为连接南宋与元初文化的重要桥梁。
一、政治生涯:刚直敢言的士大夫精神
王应麟出身于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的官宦世家,父亲王撝曾任温州知州,师从吕祖谦弟子楼昉。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9岁通晓《六经》,18岁中进士,23岁以博学宏词科入仕。其仕途历经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历任太常寺主簿、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却因直言敢谏屡遭权臣打压。
(一)对抗权臣的三次交锋

弹劾丁大全:宝祐年间,丁大全为掩盖边防失利,粉饰太平。王应麟上书揭露其“欺君罔上”,直言“淮蜀危急,民困赋重”,最终被贬外任。
阻击贾似道:贾似道专权期间,王应麟任秘书监时拒绝与其同流合污,甚至在丁家洲兵败后,上书痛斥其误国,促使贾似道被贬杀。
临终谋国:南宋末年,王应麟任礼部尚书时献《备御十策》,提出“急征讨、明政刑、防海道”等主张,但因朝廷腐败未被采纳。
(二)政治理想的实践困境
王应麟的仕途始终伴随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主张“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强调人才选拔应遵循“九德”“三俊”标准,但南宋末年“君昏臣奸”的局势使其政治抱负难以施展。1275年,他愤而辞官归隐,以“不臣元朝”为原则,在著作中仅署甲子不写年号,以示气节。
二、学术成就:考据学与百科全书的双重典范
王应麟的学术贡献横跨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其著作体系呈现出鲜明的考据学特征与教育目的。
(一)考据学三大家之作
《困学纪闻》:这部二十卷的札记考证类专著,以经学考辨为核心,兼及天文、地理与诗文评述。全书采用“说经八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的结构,系统梳理典籍源流。清代学者阎若璩、全祖望曾作注疏,形成“七笺本”,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书中对《尚书·立政》篇“九德”“三俊”的阐释,体现了其“国以人为盛衰”的人才观。
《汉艺文志考证》:针对《汉书·艺文志》的缺漏,王应麟仿《经典释文》体例,补入《连山》《归藏》《鬼谷子》等26部未载古籍,并辨析邓析非子产所杀、《家语》非今本等学术争议,展现了严谨的考据精神。
(二)百科全书式巨著《玉海》
为准备博学宏词科考试,王应麟私撰《玉海》二百卷,全书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子目达二百四十余类。其史料多采自“实录”和“国史日历”,卷末附《辞学指南》四卷及《诗考》《诗地理考》等13种,成为科举考试的知识宝库。明代学者评价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
(三)蒙学教育的革命性创新
《三字经》的创作,源于王应麟对幼子教育的实践。这部以三字韵文写成的启蒙读物,通过“玉不琢,不成器”“孟母三迁”等典故,将儒学伦理、历史常识与勤学精神融为一体。其语言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其自南宋以来风行700余年,流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尽管明代学者曾争议作者身份,但清代王相在《三字经训诂》中明确署名王应麟,其学术背景为该书权威性奠定基础。
三、教育理念:从政治实践到文化传承
王应麟的教育思想贯穿其政治与学术生涯。他主张“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强调儿童时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在《困学纪闻》中,他多次引用《周易·蒙卦》《颜氏家训》等典籍,论证蒙学教育应“及早进行善的启发”。
(一)知人用人的政治教育
王应麟将人才观融入教育实践。他通过《尚书·立政》篇“九德”“三俊”的阐释,提出“三宅无义民”的选才标准,强调实际治绩的重要性。这种务实精神,与其在西安主簿任上“绳之以法,民皆畏服”的治理实践一脉相承。
(二)隐居时期的学术传承
南宋灭亡后,王应麟闭门著书二十年,培养弟子戴表元、袁桷、史蒙卿等浙东学派传人。其著作通过考据与汇编,为后世保留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典籍。例如,《诗地理考》对《诗经》中地理名称的考证,填补了宋代学术空白。
四、历史评价:跨越时空的学术遗产
王应麟的学术与政治生涯,在后世引发持续关注。明代诗人黄润玉在《先贤赞》中以“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喻其怀国之情,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现代学者徐宇宁指出,王应麟是宁波文化的丰碑,其治学精神与教育理念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氏,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英国公,以卓越的军事...
2025-11-04 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却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之谜东汉时期,西域局势风云变幻,匈奴虎视眈眈,妄图重新掌控这片战略要地。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耿恭宛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绝境中坚守西域,书写...
2025-11-04 娄师德:唐朝两度拜相的传奇能臣在唐朝武周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娄师德以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卓越的治世才能,在朝堂与边疆间书写了传奇人生。这位出身郑州原武的文臣,不仅以进士之姿两度入相,更以屯田戍边的...
2025-11-04 北宋名相王珪:后世评说与轶事典故中的历史镜像北宋宰相王珪(1019—1085)以文学才华与政治生涯的双重轨迹,在史册中留下复杂而深刻的印记。这位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辅,既因典制策令的文学成就被赞为...
2025-11-04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之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真相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的死,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之一。这位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最终却因“谋反”罪名被马岱斩杀,其结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与历史迷...
2025-11-04 文史双璧映千秋:王溥的文学成就与轶事典故在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的动荡岁月中,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走出的王溥,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开创性的史学贡献,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独特印记。他不仅以三朝宰相的身份稳立朝...
2025-11-04 王应麟:南宋末年的学术巨擘与教育先驱南宋末年,浙东学派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培养出一批兼具政治理想与学术深度的学者。王应麟(1223-1296)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博洽多闻”著称,其一生横跨政...
2025-11-04 范旻:清廉刚正的北宋名臣与他的历史回响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大名)走出一位以清廉刚正、勤政爱民著称的官员——范旻。作为宰相范质之子,他继承了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品格,在岭南治理、漕运...
2025-11-04 范旻:北宋宰相范质之子,宦海沉浮中的实干清官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广宗)范氏家族以清廉家风与治国才能闻名朝野。作为宰相范质之子,范旻(936-981年)自幼浸润于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教诲中...
2025-11-04 范质:北宋初期的律法巨匠与清廉宰相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一位来自河北威县的寒门学子以律法为剑,以清廉为盾,在政权更迭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为官之路。范质(911—964年),这位历经后梁、后...
2025-11-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