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典故就不在重复,今天我们来探讨赤壁之战里的万千木船,到底是谁烧的?真烧还是假烧?为什么要烧?烧了多久?
古代造船是木头做的,然而木头是易燃物品,现代科学技术鉴别下,木头可在200摄氏度燃烧,400摄氏度可自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演义中赤壁之战把诸葛亮几乎神化了,他三次智取周瑜,草船皆兵借箭满载而归,洞悉天文地理向天借东风。这些都是事实吗?我们所了解的这些,几乎大多人都信以为真,因为各大影视媒体都是这么拍的,各种渠道获取来的信息也都是八九不离十,可是,大家都知道这些典故的出处吗?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出自《三国演义》,这个可是本小说啊,而小说主要是要把故事情节写得更精彩,把对手戏写得更好,这样才有更多的粉丝。基于《三国演义》 里的这些情节典故,作者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来写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里描述,诸葛亮只是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促成了结盟,把孙刘联盟起来一起对砍抗曹操。在当时,诸葛亮在刘备军中只是负责粮草,也就是现在说的后勤部队,专门为前线部队装备战略资源,古语云: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而战后,诸葛亮还是继续做着他本质的后勤工作。
在历史上,周瑜的名声比诸葛亮高,诸葛亮知识谋士,也就是政治人物,而周瑜不仅能文,还能武,能文能武,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诸葛亮会治国,管理军 队,可是他不会用兵,这个就是诸葛亮的短板。当然说到这点上面,诸葛亮就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了,他不会三气周瑜,不会谋划草船借箭,更不会借东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诸葛亮没有这么神通广大,但是历史上的火烧赤壁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孙刘联军和曹操之间的对弈。在兵力上,其实双方兵力并不悬殊,当时是黄盖提出火烧赤壁的。
根据一些历史文献,在历史学界一致认为黄盖要火攻曹操的战船,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战船用铁索木板连着,一艘链接着一 艘,停靠在岸边,试想下,如果这些船一旦着火,那不是多壮观,跑都跑不掉,只能任由其烧得火光漫天。也就是说,火烧赤壁上万千战船,是黄盖的功劳,或者说是周瑜的功劳,孙权的功劳,甚至说是孙刘联军的功劳都可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火烧赤壁,这么多木船,真实是黄盖烧的吗?当然不是,当黄盖的火船点燃了曹操的锁链连船,一艘艘燃烧起来,对士气的打击可是致命的。虽然没文献可追踪,可我们可以想象,这么多船,一下子肯定点不着全部的,士兵溃逃,剩下最多的就是战略物资,所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曹操肯定命手下,去把一些多余的战略物资给烧了,宁可烧掉也不能留给对手。
历史总是有疑问的,因为遗留问题,因为时间问题,多多少少的事实湮灭在时间里,我们后人只能一点点挖掘,一点点研究,尽量还原历史,还原真相!
 人物:
                                        
                
                上一篇: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何不同?两场战役对曹操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
                                        真实的“赤壁之战”:原来是五万打七万,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人物:
                                        
                
                上一篇: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何不同?两场战役对曹操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
                                        真实的“赤壁之战”:原来是五万打七万,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的经典,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刘禅常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之名,这一标签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的形象在后世眼中显得昏庸无能。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真实史料,会...
刘禅 2025-10-31 三国四大“以一敌百”猛将:血火淬炼的战场传奇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能在万军丛中取敌首级、以一敌百的猛将,既是战场上的定海神针,也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传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关羽、张辽、甘宁、张飞四...
关羽 张辽 2025-10-31 孙权杀关羽的深层动因:战略抉择与政治博弈下的必然之举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却在后方遭孙权偷袭,最终败走麦城身死。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更引发后世对孙权决策的长期争议:他为何执意斩杀关羽?...
关羽 孙权 2025-10-31 夷陵之战后曹丕的战略抉择:为何弃蜀攻吴?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以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白帝城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摧毁了蜀汉东征主力,更让三国格局面临重塑。然而,曹丕在蜀汉元气大伤之际,却选择放弃攻打奄奄...
刘备 曹丕 2025-10-31 双重托孤:刘备的政治智慧与权力制衡公元223年,白帝城永安宫内,刘备病榻之上将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召见尚书令李严,赋予其“统内外军事”的重任。这场看似矛盾的双重托孤,实则是刘备在政权存续危...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1 诸葛亮与张郃之死:北伐棋局中的致命博弈公元231年,曹魏征西车骑将军张郃率军追击撤退的蜀军,行至木门道时突遭伏击,右膝中箭身亡。这场看似偶然的战役,实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联手导演的“借刀杀人”大戏。作...
张郃 诸葛亮 2025-10-31 曹丕南征:三次伐吴与一次攻蜀的军事博弈与战略困局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为完成统一大业,他在位七年间三次大规模南征东吴、一次试探性攻打蜀汉,却始终未能突破三国鼎立的僵局。这场持续数年的军事行...
曹丕 2025-10-31 孙皓的十六年:从明君假象到亡国之君的暴政崩盘孙皓(242年—284年)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从264年9月10日至280年5月1日,共计15年零8个月。这一时期正值三国格局剧变:蜀汉已于263...
孙皓 2025-10-31 忠义孤城:罗宪与白帝城的生死守望在三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罗宪的名字或许不如关羽、张飞般如雷贯耳,但他以两千孤军死守白帝城两年、击退东吴三万精锐的壮举,却成为蜀汉灭亡后最悲壮的注脚。这位被《晋书...
关羽 张飞 2025-10-31 草根逆袭:丁奉以勇谋与忠诚铸就江东十二虎臣传奇在东吴“江东十二虎臣”的名单中,丁奉的名字尤为特殊。他既无显赫家世,也非孙氏宗亲,却以寒门之身跻身虎臣之列,更成为唯一历经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君主的名将。...
孙权 孙皓 2025-10-3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