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罗宪的名字或许不如关羽、张飞般如雷贯耳,但他以两千孤军死守白帝城两年、击退东吴三万精锐的壮举,却成为蜀汉灭亡后最悲壮的注脚。这位被《晋书》评价为“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的将领,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也揭示了乱世中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深刻交织。
一、罗宪其人:从朝堂谏臣到边疆孤将
罗宪出身荆襄名门,父亲罗蒙曾任广汉太守,师从蜀汉大儒谯周(陈寿、李密之师)。他年少时以才学闻名,被门人比作“子贡”,初入仕途任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作为使节出访东吴,以“直率豪爽”的性格给孙权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宦官黄皓专权后,罗宪因“不为屈服”被贬为巴东太守,成为阎宇副手。这一贬谪看似仕途受挫,却意外成就了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当阎宇率主力西援成都时,罗宪临危受命,以两千残兵守卫蜀汉东大门永安(白帝城),开启了与东吴长达两年的生死对峙。
二、白帝城:刘备的未竟遗志与战略要冲

白帝城的战略地位,早在刘备夷陵之败后就已奠定。公元222年,刘备败退至此后“托孤于诸葛亮”,并封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其深层意图不仅是守卫门户,更是为反攻东吴做准备。尽管诸葛亮后来放弃反攻、转而联吴抗魏,但白帝城作为防御东吴的屏障地位从未动摇。蜀汉后期,随着北伐耗尽国力,东吴为转移矛盾频繁在边境制造摩擦,白帝城的防御工事不断加固,成为蜀汉“虽与吴交好,防备不可空”的最后防线。
罗宪坚守白帝城,正是对刘备遗志的隐性继承。他深知,若白帝城失守,东吴将长驱直入巴蜀腹地,蜀汉百姓将再遭战火荼毒。这种“守城即守民”的信念,驱使他面对东吴三万大军时仍誓死不降。
三、血战永安:罗宪的忠诚与东吴的野心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曹魏的消息传来时,罗宪正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抉择。东吴以“救援”为名派盛曼领兵西进,实则欲趁火打劫夺取永安。罗宪识破其“外托救援,内欲袭宪”的阴谋,斩钉截铁地表示:“城破则死,义不降吴!”他整顿军士,在长江设防,成功击退盛曼。次年,东吴卷土重来,步协率军攻城,被罗宪击溃;孙权又派名将陆抗率三万精锐增援,将白帝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罗宪的军队因长期缺粮缺药,瘟疫肆虐,士兵“死者大半”,有人劝他撤退至上庸,他却以“毕命于此”的决心与城共存亡。他登上城楼,对将士们喊道:“吾等受国厚恩,今国破主降,吾岂能苟活?”这番话激起了全军血性,连城中百姓也自发参与守城,用滚木礌石、热油火把抵挡吴军进攻。
陆抗的围城战术堪称精妙:他切断白帝城与外界的联系,试图困死守军。然而,罗宪却利用魏国攻打西陵的战机,派使者向魏将胡烈求援。当陆抗得知后方告急时,不得不放弃围城,白帝城得以解围。这场持续半年的拉锯战,以罗宪的胜利告终,东吴“吞并蜀汉土地”的野心彻底破灭。
四、投降魏国:乱世中的理性抉择
白帝城解围后,罗宪并未立即投降,而是观察局势变化。他深知,刘禅已降魏,蜀汉名义上已亡,继续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更重要的是,他看清了东吴的虚伪——所谓“救援”,不过是趁火打劫;所谓“盟友”,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相比之下,魏国(后为西晋)虽为敌国,却展现出统一天下的趋势,投降魏国既能避免无谓牺牲,也能为百姓争取和平。
司马昭对罗宪的忠诚与才能极为赏识,封他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后又加封西鄂县侯。西晋建立后,罗宪继续受到重用,其子罗袭也入朝为官。这种“忠臣不事二主”的例外,恰恰证明了罗宪的抉择符合历史潮流——他以最小的代价结束了战争,推动了三国归晋的进程。
五、历史回响:忠义与理性的永恒辩证
罗宪的坚守与投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为民请命”的初心。他拒绝东吴,是因为不愿看到百姓因吴军入侵而遭殃;他投降魏国,是因为认识到统一才能结束战乱。这种“小忠”与“大忠”的辩证,使他的形象超越了简单的“忠臣”标签,成为乱世中理性与人性光辉的象征。
后世对罗宪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批评他“不识时务”,有人赞誉他“忠烈无双”。但无论如何,他在白帝城的那段岁月,已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忠诚与国家的命运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罗宪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忠义”的丰碑之上。
 人物:
                                            关羽
                                            张飞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孙皓的十六年:从明君假象到亡国之君的暴政崩盘
人物:
                                            关羽
                                            张飞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孙皓的十六年:从明君假象到亡国之君的暴政崩盘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能在万军丛中取敌首级、以一敌百的猛将,既是战场上的定海神针,也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传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关羽、张辽、甘宁、张飞四...
关羽 张辽 2025-10-31 孙权杀关羽的深层动因:战略抉择与政治博弈下的必然之举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却在后方遭孙权偷袭,最终败走麦城身死。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更引发后世对孙权决策的长期争议:他为何执意斩杀关羽?...
关羽 孙权 2025-10-31 忠义孤城:罗宪与白帝城的生死守望在三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罗宪的名字或许不如关羽、张飞般如雷贯耳,但他以两千孤军死守白帝城两年、击退东吴三万精锐的壮举,却成为蜀汉灭亡后最悲壮的注脚。这位被《晋书...
关羽 张飞 2025-10-31 忠义之剑与权谋之网:关羽拒绝扣押诸葛瑾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麦城,寒风裹挟着血腥气,关羽率领三百残兵困守孤城。此时东吴使者诸葛瑾手持劝降书叩响城门,这个场景成为后世史家反复推敲的权力博弈样本。关...
关羽 诸葛瑾 2025-10-30 江夏铁闸:被低估的三国守城宗师文聘的传奇人生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宏大叙事中,文聘的名字常被关羽、张飞等传奇名将掩盖。这位出身荆州宛县的将领,以江夏太守之职镇守曹魏东南门户三十余载,其军事生涯堪称一部&...
关羽 张飞 2025-10-30 忠义双全的终章:关羽家族覆灭与张飞家族存续的深层逻辑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这场看似平静的权力交接背后,却暗藏着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关羽满门被灭,而张飞家族却得以...
关羽 刘禅 2025-10-30 襄樊之困:孟达拒援关羽背后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抉择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爆发,关羽以荆州之兵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关键时刻因后方失守、盟友背刺而功败垂成。这场战役中,驻守上庸的孟达拒...
关羽 2025-10-29 荆州之殇:关羽失守背后的多重困局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的战鼓尚未停歇,荆州城防已悄然瓦解。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失利,既非单纯因关羽“大意”所致,也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重矛盾交织、内外势力博...
关羽 2025-10-29 荆州之守:若魏延辅关羽,历史能否改写?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孙权与曹操的联合夹击下败走麦城,最终身死荆州失守。这场战役不仅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引发后世对“若...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10-27 忠义与争议:历史长河中的关羽形象解构在中华文化语境中,"武圣"关羽始终是一个矛盾的符号——他既是民间香火最盛的"关帝",也是...
关羽 2025-10-2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