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赤壁之战”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是曹操主动撤的军?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无论是战斗的精彩程度,还是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下的赤壁诗句更是脍炙人口。至于后人为这场战争所费的笔墨和口舌,就更是数不胜数。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几乎将赤壁之战变成了展示诸葛亮个人才华的大舞台。诸葛亮被刻意美化,甚至神话。他先是舌战群儒说服孙权结盟,再是草船借箭解决周瑜刁难,随后在赤壁之战中和庞统、黄盖合作,用连环计将曹操的船队焚烧殆尽,期间诸葛亮还使出了“借东风”的特殊技能。
当然,历史上是没有铁锁连舟、巧借东风那一说。那么,赤壁之战,曹操究竟为什么输得那么惨呢?
我们还是从史书《三国志》上寻找答案,看看当时的赤壁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曹操的传记中,陈寿记载道:“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曹操在赤壁和刘备交手,形势不利,又加上瘟疫的爆发,士兵死亡众多。
而我们看刘备的传记,上面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我们不难看出,赤壁之战中,刘备大败曹操,将其战船焚毁之后,刘备和孙权联手,乘胜追击曹操。而屋漏偏逢连阴雨,曹军遭遇了瘟疫,死伤惨重,只好引兵北还。
而在主管东吴战事的周瑜传记中,则加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事。“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初期,南下的曹军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感染了瘟疫,部队战斗力下降。交战刚刚开始,孙刘联军就旗开得胜,实现了开门红。出师不利,曹操被迫退回了长江北岸。
曹操在江北,孙刘联军在江南,形成互相对峙的局面。如果要打消耗战,曹操凭借兵多势众和北方后援的强大,绝不会输给只占据江东的孙刘联军。
面对这种情况,“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这一点上,历史记载相当明了——火烧的计策是黄盖提出的。
而小说描写是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曹操便相信了。随后,黄盖依照事先和曹操商量好的,乘着“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的火船驶向曹营。
而是在:“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就在黄盖让火船们一同前进时,强风正好刮起,于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将岸上的营帐也波及在内。
不过,在《江表传》中,却有了另一种说法。这本晋人虞溥所著的图书中,记载了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按照这一说法,曹操是撤退时自己将舰船焚毁,以免被孙权夺走。不过,文章随后也表示,这是因为当时“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从史书的这几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中惨败,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曹军士兵大多来自北方,不通水性、不习水战。经过长途奔袭,曹兵不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所以感染了大规模的瘟疫,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兵士的病重和死亡,大大削弱了曹操的战斗力。
孙刘联军占有地利之便。他们的士兵大多土生土长在荆州、江东一带,他们久习水战。再加上刘备、周瑜等人军事指挥才能出色,一交手就占有先机,将曹操逼回了北岸,从而掌握了战斗主动权。如果不是一开始让曹操退守北岸,那后续的火计自然无法实施,孙刘联军想要取得最终胜利,几乎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黄盖提出了正确的火攻之策,并将其完美实施。一场战斗的胜败,战法策略十分关键。久居江东,黄盖熟悉水站的特点和江上的气候。火攻曹军时,江上大风刮起,黄盖的火计如有神助,一举成功,曹操不退怎么了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操的惨败,绝对不是曹操实力不如人,而是特定环境所致。
赤壁之战,吴蜀联盟白白捡到了发展机遇。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的经典,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陈仓之战虽不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那般广为人知,却也是一场极具戏剧性与战略意义的战役。此役中,诸葛亮率领蜀军与曹魏守将郝昭展开激烈交锋,而...
诸葛亮 2025-04-30 河北名将高览:被历史尘埃遮蔽的“四庭柱”东汉末年乱世中,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之名如雷贯耳,其中高览的存在却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他既无颜良、文丑斩将夺旗的赫赫战功,也缺乏张郃降曹后南征北战的显赫履历,...
文丑 张郃 2025-04-30 诸葛双璧:乱世中分途同辉的兄弟传奇公元181年琅琊阳都的晨曦中,两个婴孩的啼哭划破寂静——诸葛亮与诸葛瑾这对相差七岁的兄弟,在汉末乱世中开启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虽分属魏蜀吴三国阵营,却以&a...
诸葛瑾 诸葛亮 2025-04-30 曹植的婚姻悲剧:两任妻子折射的权力漩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这位曾欲立曹植为储君的枭雄不会想到,其身后事竟成为三子命运的转折点。曹植一生两段婚姻,既非寻常夫妻情事,更暗藏曹魏...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4-30 历史迷雾中的虚构命题:诸葛亮与赵云关系的真相重构在三国历史的叙事迷宫中,"诸葛亮打伤赵云"这一命题犹如一则悖论,既缺乏正史支撑,又暗合后世对蜀汉政权内部矛盾的想象性投射。通...
赵云 诸葛亮 2025-04-30 三国鼎立终章:魏蜀吴的兴亡次第与历史回响公元280年,当西晋水师战船逼近建业城下,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献玺投降时,三国鼎立的格局终于画上句号。这场持续六十年的分裂局面,其终结顺序暗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孙皓 2025-04-30 探秘三国神童周不疑:超凡智慧闪耀历史长河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谋士如云的时代,有一位少年天才如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虽短暂却璀璨夺目,他就是周不疑。他的聪明才智,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惊叹...
周不疑 2025-04-29 夏侯惇“啖睛”真相:文学叙事与历史真实的断裂与重构东汉末年名将夏侯惇“拔矢啖睛”的传说,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战争场景之一。这一情节既被《三国演义》塑造为“忠勇无双”的典范,又在《三国志》等正史中隐...
夏侯惇 2025-04-28 邓芝:三国北伐中蜀汉的隐秘支柱与外交脊梁在《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壮举始终是焦点,而邓芝作为蜀汉阵营中低调却不可或缺的将领,其角色远超“配角”定位。他不仅是诸葛亮北伐战略中的关键...
诸葛亮 2025-04-28 柏灵筠:隐于史笔的权谋侧影与情感困局在三国魏晋的权力棋局中,柏灵筠这一角色虽未见于正史列传,却因《大军师司马懿》等影视作品的演绎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其历史原型柏夫人,虽在《晋书》中仅以只言片语隐现...
司马懿 2025-04-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