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法正和三国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让诸葛亮都要拜服的法正真有这个本事吗?
法正有野心、有见识,也有奇谋,但不是逆天改命的英雄。所以,纵使命长一些,他也终结不了三国乱世,更无法实现天下一统。
法正原为刘璋的部下,后来做了内应,引刘备入川,然后帮着刘备夺了刘璋的地盘。
刘备入川这件事,法正应居首功。而刘备入川也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正是因为法正,所以才有三国。
从道德上说,法正是个小人。同时,法正的好友,那个首倡刘备入川的张松,也是小人。但张松太笨。勾结刘备却被兄长告发,于是提前领了盒饭。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确让人唏嘘,但这也是两个尺度上的事情。所以,单从个人私德层面来评价历史人物,无论是说服力还是解释力,都不够强。
法正一直未得刘璋重用。迎刘备入川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军议校尉”。虽说参议军事,却没啥实权。校尉一职也在各种杂号将军之下。
因此,法正改投刘备麾下,就是卖主求荣。在刘璋主公手下混得不好,那就出卖老主公、投个新主公。小人就该是这么个操作逻辑。
但是,这个“小人”逻辑解释不了张松。
张松才是刘备入川的始作俑者。张松当时是益州别驾,相当于益州的三把手。州牧第一,其次治中,再其次就是别驾。那张松改投刘备麾下,就为了从三把手混成二把手吗?
所以,换主公、当大官的“小人”逻辑,解释不了张松。既然解释不了张松,那也解释不了法正。因为这俩人不仅是好友,而且是“共犯”:一起背叛刘璋、一起改投刘备、一起“卖主求荣”。既然不完全是“小人”逻辑,那法正和张松究竟图啥?
乱世之中,“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法正和张松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对不起自己的盖世才华。所以,他们与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孔明,是一类人。
但是,主公刘璋肯定不是成大事的人。这就有了换主公、投明主的必要和动机。而放眼当时,谁才能成大事、谁才是明主公?
你想都不用想,肯定不是刘备刘玄德,而是曹操曹孟德。挟天子令诸侯、拥八州一部
,曹孟德正在事业上升期,再迈一步就能统一天下。
但曹操人设太差。
招降纳叛早已家常便饭,关键是这家伙杀人不眨眼。刘备从新野往南跑,为啥会有十几万百姓跟随?
刘主公仁义,乱世之中遇到一个好主公不容易,所以必须跟着走。但是,仁义感召远不及杀戮恐惧更有威力。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惧。新野百姓知道曹操杀人,而且知道这家伙真杀人。打徐州,屠了五座城;打袁绍,杀了八万兵。曹操经常这么玩,那谁不害怕?又有谁会赌他在荆州不屠城、不杀人。
这是其一。而其二则是张松与曹操的相遇,太尬。
《三国演义》说:曹操认为张松太丑、张松觉得曹操太傲,一个看着恶心、一个处着不爽,所以俩人这关系就只能尬。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曹操给张松封得官太小。曹操代表朝廷,所以礼尊刘璋特使张松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朝廷之名封张松一个官。曹操封了,他封张松为越嶲郡的比苏县县令。
但是,张松已经是益州三把手,即益州别驾。所以,你曹操封个县令是啥意思?张松认为这是他生平以来受过的最大侮辱。
于是,曹操这个新主公,就没法投。不投曹操,那投谁?
只能是刘备了。对曹操,张松、法正献益州,叫锦上添花;对刘备,张松、法正献益州,叫雪中送炭。
所以,从投靠曹操也就变成了投靠刘备。
在法正和张松的一通撺掇之下,刘备猛虎入川。入川之后就跟刘璋反目,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刘备反客为主。在夺四川这件事上,仁义昭彰的刘皇叔,的确不够仁义,也的确不够道德。
但是,占荆州、入四川,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设计。所以,刘备、孔明、法正、张松,在这个不道德的问题和操作上,是一致的。乱世之中,有时候你就没法一直道德、一直仁义、一直当君子。
刘备入主四川后,立即大封功臣。他任命法正为“扬武将军”,赏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还让法正做了蜀郡太守。这个赏格基本与关羽一样。
相遇迟、相处短、相知未必深,那刘备给法正的赏格为什么这么高?
因为正是因为法正,所以他才能入四川、占益州、割据一方。刘备折腾了大半生,到这时候才拿到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法正。所以,对法正的赏赐,就不能少。
功业立了,三分天下;钱财有了,金银珠宝;权势有了,蜀郡封疆。如果法正仅是卖主求荣,那到这时候,他就该心满意足、激流勇退。
但是,并没有。
一是法正的野心,不止于求官求钱求富贵,而是要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什么心思,法正就是什么心思。否则,他根本不会联合张松一起操作刘备入川,躲在四川陪着刘璋当土皇帝不好吗?
二是法正的能力,无论是格局见识还是临阵奇谋,这家伙都不在诸葛亮之下。在当时,诸葛亮是刘备的萧何,虽说是军师将军,却主要是看家守家。而法正才是刘备的张良,与刘备左右不离、军中划策。
那法正都出了哪些奇谋妙计呢?
首先是用人见识。
张良曾劝刘邦首封雍齿,以缓和君臣矛盾、防止将军造反。而法正建议刘备必封许靖、以稳定外州人士、进一步笼络人心。
刘备论功行赏,封法正为蜀郡太守。但蜀郡本有太守,就是许靖。所以,法正做了蜀郡太守,那许靖就要丢官失业。许靖这个人,人品一般,也是卖主求荣;但卖不逢时,成都快被打下来才爬出来投降。所以,免了也就免了。
但是,许靖是当时名士,家世背景和为官履历还算可以,而且特别能够代表到益州效力的外州人。所以,法正就对刘备说:你瞧不上许靖,这没问题;但外州人不知情,会认为你度量小;所以,怎么也要给许靖一个官做,不是为了许靖,而是为了笼络许靖所代表的外州人。
法正的这个见识,不仅等量张良,而且远超刘备帐下的其他谋士。在当时,只有他才是最懂四川形势、最懂益州人心的人。
其次是拉拢士族。
三国乱世,表面上看是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这些军阀杀来杀去。而实际则是各州豪族支持军事代理人杀来杀去。公元194年,吕布鸠占鹊巢,曹操丢掉兖州。而原因就是曹操没有处理好与兖州豪族的关系,所以才被赶出兖州,兖州豪族把他换成了吕布。
所以,刘备入川后的头等重要之事,就是处理好与益州豪族的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呢?就是联姻。一众谋臣都劝刘备迎娶豪族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曾为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而刘备又与刘璋是同族,所以就认为迎娶吴氏有违礼法。
这时候,大家谁也劝不动。但法正能劝动,直言:“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为了与秦国搞好关系,竟迎娶了自己亲侄子晋怀公的妻子。你刘备再怎么有违礼法,还能超过晋文公吗?为了政治,道德可以不顾、礼法可以牺牲,一切都要让路。
第三是图谋汉中。
当时形势是刘备入益州,而曹操入汉中。益州和汉中之间,隔着一座大巴山。所以,曹操的最佳战略是再接再厉,拿下汉中后直接翻越大巴山拿下益州。
为什么曹操不能等一等、缓一缓再去图谋益州?
因为曹操的政治重心在中原,主要是许都、洛阳和邺城一带。所以,汉中和益州已经远远超过曹操的打击半径。因此,曹操要进攻益州,就要以关中为根据地。简单说,就是先把军队和物资从中原集中到关中,然后再以关中为根据地翻越秦岭、翻越大巴山,然后才能发动进攻。而现在,既然军队和物资已经翻过秦岭、到了汉中,那就应该趁着这个势直下益州。
但是,曹操并没有。不能得陇又望蜀,他不打了,而是跑回去要给自己封官,由魏公封为魏王。而这就给了刘备机会。于是,法正立即建议刘备火速翻越大巴山,向北攻取汉中。而且,点明其中利害关系:
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而在汉中争夺战中,又是法正建议声东击西之计,直接搞死了曹操的汉中留守大将夏侯渊。虽然曹操亡羊补牢、亲征汉中,但汉中根基不在、巩固之机已失,最后只能放弃汉中、退回中原。
刘备入川,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攻占汉中,则巩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因为凭借大巴山守益州,太难;而凭借秦岭和大巴山两座天险守益州,那就太轻松了。而汉中之地,既是守卫益州的凭借;又是图谋关中进而图谋中原的桥头堡。而这一切都是法正的设计。
没有汉中这个桥头堡,诸葛亮不仅不能五伐中原,甚至只能依托大巴山搞防御战,等待曹魏一波又一波的南征。甚至,都不会有一波又一波的南征。因为大巴山不够险,所以刘备集团很可能被曹魏一波带走。
曹操拿下汉中之后,赶紧封自己为魏王。而刘备拿下汉中之后,也是赶紧给自己封王,即汉中王。当了汉中王之后,免不了要给部下们论功行赏。法正被封尚书令、护军将军。
关键是尚书令这个职位,相当于汉中王府的秘书长,妥妥的实权干部。所以,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在这时候,已经远超诸葛亮。
自身之才华、主公之信任,足以让法正成就一番大功业。但是,天妒英才。刘备封王是公元219年的事,而转过年的公元220年,法正就死了。
因此,在接下来更为激烈的三国争雄中,法正无缘参加。
孙权袭夺荆州后,大家都认为不该跟孙权集团撕破脸,但谁劝都没用,刘备一定要跟孙权死磕到底,于是也就有了夷陵惨败。面对战败惨局的诸葛丞相,只能唏嘘感慨,哀叹法正法孝直走得太早: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如果法正还在,那他一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孙权;即便东征孙权,有法正军前划策,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诸葛亮能如此评价一个人,在三国一众英雄中,为数不多,而法正要算一个。所以,三国争雄而益州疲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正死得太早。否则就不会有东征孙权,也不会有夷陵惨败,更不会有蜀吴毁盟。
但是,三国还会有吗?有法孝直在,刘备就能把东吴和曹魏捆在一起打,然后统一天下吗?
未必。
首先,法孝直未能洞察荆州危局。
刘备的益州本部与关羽的荆州基地隔着两湖密林。这就是危局。定都成都而没有定都重庆,则让这个危局变得更危。因为刘备无法从成都发兵支援荆州。所以,无论曹操集中力量进攻关羽,还是孙权集中力量进攻关羽,关羽都要孤军作战。因此,荆州早晚要丢。
其次,法孝直改变不了力量对比。
赤壁之战前,曹操名义上控制了八州一部。而司隶刺史部的关中地区,还处于一群小军阀割据的状态。但是,消灭张鲁之后,司隶刺史部的关中地区,俨然就是曹操威压蜀汉的前沿基地。这个局面,法正解决不了。即便后来,诸葛亮搞了五次北伐,也没能解决。
第三,法孝直无法解决人才困局。
刘备集团,最缺什么人才?不缺萧何,诸葛亮就是萧何;不缺张良,法正就是张良。但刘备集团缺韩信。关羽可以独当一面,但关羽丢了荆州。五伐中原的诸葛亮,被证明也可以独当一面。但诸葛丞相却没能效仿韩信一战破秦岭。这个人才困局解决不了,那结果还是三国争雄而益州疲敝。
所以,法正虽然有野心,要去成就一番事业;有见识,谋划了三国天下;有奇谋,计斩妙才而巧取汉中。但是,荆州危局不破、力量对比不变、人才困局难解,三国还会是三国。历史是时势激荡的结果。虽有逆天改命、逆势而变的英雄,但少之又少,且往往都以悲剧收场。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