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三国 >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时间:2025-09-30 13:05:31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务。这种超越常规的用人逻辑,既非单纯因诸葛瞻的才能,也非纯粹的政治联姻,而是权力制衡、情感寄托与政治象征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权力真空下的制衡需求:废除丞相后的制度重构

诸葛亮生前“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集权模式,虽保障了蜀汉高效运转,却也埋下权力失衡的隐患。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立即废除丞相制度,将行政权与军权分授蒋琬(大司马)与费祎(大将军),形成相互制衡的二元结构。然而,随着蒋琬、费祎相继去世,朝中缺乏能统筹全局的权威人物,权力真空逐渐显现。

此时提拔诸葛瞻,实为刘禅重构权力框架的关键一步:

身份象征性: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其存在本身即具有政治合法性。朝臣与百姓因对诸葛亮的尊崇,天然倾向于接受其子掌权,这种情感认同可减少权力交接的阻力。

能力局限性:诸葛瞻虽“精通书画,记忆力强”,但缺乏实战经验(如阴平之战败于邓艾),这种“才不配位”的状态反而成为刘禅可控的优点——他既能以诸葛亮余威稳定朝局,又不会形成威胁皇权的独立势力。

制衡宦官集团:后期刘禅宠信黄皓,导致朝政腐败。提拔诸葛瞻可制衡黄皓势力,例如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与董厥共掌尚书台时,曾上表弹劾黄皓“专权恣意”,虽未成功,但彰显其政治制衡作用。

二、情感寄托:对“无忧时代”的集体追忆

诸葛亮治下的蜀汉,虽“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因其“用心平而劝戒明”,实现了相对公平的社会秩序。刘禅作为直接受益者,对这段“省心”的统治时期怀有深刻情感:

个人依赖:诸葛亮生前,刘禅只需“章奏闻报,不必亲览”,连皇宫官员升迁都由诸葛亮决定。这种“被安排”的统治模式,虽限制皇权,却也让刘禅免于决策压力。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通过重用诸葛瞻,试图延续这种“有人兜底”的安全感。

百姓期待:蜀地百姓将诸葛亮视为“葛侯”,甚至将非诸葛瞻主导的善政归功于他。这种集体记忆迫使刘禅必须给予诸葛瞻高位,以维系民心。例如,诸葛瞻尚公主时,诸葛亮已去世九年,若非刘禅对诸葛亮的“恋旧情结”,蜀汉皇室未必会与根基浅薄的诸葛家族联姻。

符号化继承:刘禅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并让诸葛瞻袭用其军师将军职衔,将父子二人绑定为蜀汉正统性的象征。这种符号化操作,既是对诸葛亮的纪念,也是刘禅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手段。

三、政治象征:维系蜀汉正统性的最后纽带

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其统治合法性高度依赖对刘备、诸葛亮政治遗产的继承。重用诸葛瞻,本质是刘禅对这一政治叙事的强化:

对抗曹魏舆论:曹魏通过“九品中正制”拉拢士族,而蜀汉仍坚持“举贤任能”的诸葛亮路线。提拔诸葛瞻可向士族表明,蜀汉仍延续诸葛亮时代的用人标准,避免人才流失。

稳定南中地区: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南中诸郡依赖其个人威望维持稳定。诸葛瞻作为诸葛亮象征的延续,其存在可间接巩固南中对蜀汉的认同。

应对姜维北伐: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但“连年征战,耗损国力”。刘禅通过提拔诸葛瞻制衡姜维,既避免军方独大,又向朝野传递“北伐需谨慎”的信号。例如,蒋琬去世后,刘禅自摄国政,减少对姜维的军事授权,转而让诸葛瞻参与政务决策。

四、历史评价的双重性:从“循理之君”到“昏暗之后”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重用诸葛瞻的决策,恰是这一评价的生动注脚:

前期明智:在诸葛亮去世初期,刘禅通过制度重构与人才提拔,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甚至在蒋琬、费祎时期实现“边境无虞,百姓和乐”的局面。

后期失策:后期刘禅沉迷享乐,宠信黄皓,导致朝政腐败。此时重用诸葛瞻虽具象征意义,却无法扭转国力衰微的趋势。阴平之战中,诸葛瞻因“内无良谋,外无救兵”而败亡,恰是蜀汉政权系统性崩溃的缩影。

人物: 诸葛亮 刘禅 分享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贾诩:东汉末年乱局的推手与乱世生存的智者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