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子午谷奇谋一直都是关注三国历史的焦点之一,裴松在给《三国志》做引注中是这样说的,魏延与诸葛亮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此语一出,大多数痴迷军事的爱好者必然会拍手称快,果然奇谋,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危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而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评价诸葛亮:“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钦卫”。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较为公允,一方面是肯定了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和治军能力,另一方面也认为诸葛亮缺乏奇谋。
当然,缺乏奇谋并非认为诸葛亮不善于带兵打仗,而是单纯的缺乏出奇制胜的谋略,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对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重要原因。
关于诸葛亮缺乏奇谋,连他自己也是承认的,诸葛亮擅长的宏观战略分析,而不是擅长战术当中的千变万化。
诸葛亮是以谋士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从宏观战略角度为刘备谋划了“隆中对”,并且制定了先三分天下,再等天下有变,北上伐魏。
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主张孙刘联合共同对抗曹军,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要性胜利,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我们是必须佩服的。
“奇谋为短”是因为“诸葛一生惟谨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句话突出的反应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刘备在带兵打仗的时候,从来不会与诸葛亮一起,而是让诸葛亮坐镇后方,统筹全局,这种军师坐镇后方,主帅前线拼命的搭配,自古以来就很少。
影视剧中的刘备
那么,刘备出征的时候带着谁呢?蜀郡太守法正!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是“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
诸葛亮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更是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陈寿对诸葛亮与法正的评价是:“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可见,法正才是刘备在具体行军打仗过程中较为信赖的人。
不止是刘备知道诸葛亮的性格,就连司马懿也是十分清楚的“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实际上,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仔细谨慎,在与蜀国的交战中,不求获胜,只求不败,最终拖垮诸葛亮。
影视剧中的司马懿
行军打仗,要没有点谨慎,打得还是仗吗?所以,诸葛亮中规中矩的行军风格,也没有毛病,这并不能成为诸葛亮否定子午谷奇谋的原因。
子午谷奇谋看似简单,实际上冒着巨大的军事冒险,诸葛亮轻易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子午谷奇谋的风险并非蜀国可以承受的
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诸葛亮对于子午谷奇谋的态度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子午谷奇谋
很多人会说,实现子午谷奇谋,魏延不过是要五千兵马,诸葛亮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冒吗?
这是对子午谷奇谋的狭隘认识,真正的子午谷奇谋并非五千人马那么简单,魏延的子午谷路线是要求精兵五千,运粮的五千,这就一万多人,在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末期,一万多人真的不是少数。
而根本上,子午谷奇谋要求的并非只是这一万人,实际上子午谷奇谋并没有什么可奇的,当时从蜀国到关中的路线总计就四条,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哪一条道诸葛亮能不事先推演,子午谷肯定也是多次推演,最终被否定的。
魏延的策略是,诸葛亮率主力出褒斜道,而自己率领精锐从子午谷而出。
实际上,四条道上,只有褒斜道相对好走一些,能够让大军穿过,魏延的计策拥有太多的假设,让诸葛亮大军为其铺垫,把致胜的法宝放在他这偏师上,放谁也不可能轻易行动。
一旦主力有失,即使魏延取得成功,以其五千人马又如何能守得住一座孤城。也就是魏延的计策冒的风险太大,即使诸葛亮一生不谨慎,也很难采取这种计策。
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是需要重新评估。
魏延进攻路线与诸葛亮进攻路线的对比
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起到的效果,绝对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要奇。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是采取主力从褒斜道而出,奇兵出子午谷。
影视剧中的魏延
实际上,主力出褒斜道为什么凶险呢?因为魏国也判断蜀军如果北上必然从褒斜道而出,为什么?因为褒斜道是四条道里面唯一相对宽一点的道,傻子都知道啊!当时魏军统帅曹真就率军在斜谷口等着诸葛亮。
而诸葛亮采取的进攻策略是,主力出祁山,而偏师由赵云率领偏师从斜谷道而出,吸引魏军统帅曹真的注意。
当时蜀军从褒斜道而出的时候,曹魏大军已经摆开了阵势,当听闻诸葛亮大军从祁山而出,十分震惊“卒闻亮出, 朝野恐惧, 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实际上,蜀国早就有攻取陇右的打算,陇右是曹魏政权下的定时炸弹,一直处于叛乱、镇压的过程,其中也必然有蜀国的挑拨,不然刘备为何如此重要马超,完全是为了将来行军陇右作打算,马超死后,诸葛亮带马超之弟马岱北伐,也是这个道理。
影视剧中的吕布
这才有了诸葛亮的祁山出兵“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可以说,诸葛亮的出兵路线,不止比魏延的要出奇,还稳扎稳打,在取得陇右为根据地,从西北而东进也对曹魏造成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