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庞斗智”的故事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听说过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而这主要就要得益于司马迁的精彩演绎。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孙膑出生在东阿、鄄城两地之间,是孙武的后代子孙,曾经和庞涓一起同窗学习兵法。这个庞涓是个小心眼,一肚子坏水。他到魏国应聘,做上了魏惠王的将军,自认才能不及孙膑,故意装作好心人,把孙膑接到自己的身边,说是有福同享。却利用自己的权势,把孙膑的两个膝头的膝盖骨剔出来,还在他的脸上刺上了侮辱性的大字。

庞涓以为,做了这两件事,孙膑就不能行动,也不敢抛头露面,那么,自己就是天下无敌了。
但是,庞涓这么做,反而给孙膑做了广告。
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出:孙膑一定是个比庞涓还厉害的人。
这不,齐国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访问,就偷偷把孙膑带回了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孙膑,不但拜孙膑为师,还把孙膑隆重地举荐给了齐威王。
齐威王也拜孙膑为师,向孙膑请教兵法。
不久,魏国攻伐赵国,赵国的国都邯郸城被围困得水泄不通。

赵国的局势危急,哭着喊着向齐国求救。
孙膑祭出了他的成名兵法——围魏救赵。
他让田忌率军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解开对赵国邯郸的围困,然后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一带)设伏,痛击魏军。
田忌依计而行,大破魏军。
时间过了十三年,赵国已经和魏国化干戈为玉帛,伙同魏国一起去欺负韩国。
韩国哭着喊着向齐国呼救。
孙膑又一次祭出了他的成名兵法——围魏救赵,不,这次应该叫围魏救韩了。
他让田忌率军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解开对韩国韩城的围困,然后在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设伏,痛击魏军。

为了加强诱敌效果,孙膑还加用了一招“减灶行军法”,以为辅助。
庞涓中计,急吼吼地赶来。
孙膑算准了庞涓会在日暮时分到达马陵,他在马陵道两边埋伏军队,并命人刮去一颗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
他吩咐一万他弓弩手潜伏在大树四周,约定“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然在日暮时分到达马陵,远远看见剥掉树皮的树上所写的字,让点火上前照看。
一行字尚未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一下子就崩盘了。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拔剑含恨自刭。
齐军乘胜逐杀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
孙膑从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以上是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面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记载。
这个记载,在时间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这个错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已经指出:王劭:纪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朌败梁於马陵”,计相去无十三岁。
即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3 年,而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3 年,二者之间相距十年,不是十三年。
另外,存疑的小细节也不少。
比如说,庞涓既然妒忌孙膑比自己高明,存了心要黑掉孙膑,为什么不痛下杀手?只要直接杀了孙膑,就一了百了。他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已经和自己结下了膑骨黥面之仇的仇人?
而且,以他的智商,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等于在为孙膑做广告,让孙膑迅速成名,成为人们所追捧的对象吗?
比如说,孙膑在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时,当时毛笔是否已经发明了呢?
又再比如,秦始皇未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文字是有差异的,“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不知道是用哪国文字写的……诸如此类。

当然,存疑最大的,是在孙膑实施“围魏救赵”前一年,即公元前354年,赵国以强凌弱,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庞涓率部救援时,所用的策略是“围赵救卫”——他率主力部队直奔赵都邯郸,迫使赵军回救,以此来化解赵军对卫国的攻势,达到“救卫”的目的。
也就是说,“围魏救赵”并非孙膑的首创、独创;庞涓其实早已深谙此道,并且用得比孙膑巧,比孙膑妙,比孙膑强。
庞涓围攻赵都邯郸时,秦国趁火打劫,兵分两路进攻魏国,占据了榆关以南地区;楚国也不甘落后,进攻魏国重镇襄陵(今河南淮阳县);齐国更是暗中使坏,策动了原本归附魏国的宋、卫、鲁三国叛魏降齐。
一时间,魏国四面树敌,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但庞涓舍其末,扼其要,打蛇只打七寸,通过加紧进攻邯郸来降服赵国,一举扭转了局势。
那么,庞涓既然是使用“围魏救赵”策略的高手,为何还会在桂陵之战中中计?
而且,中一次还不知醒悟?还要在马陵之战再中一次才知道懊悔?
司马迁似乎也觉察到了这个有悖常理的现象,他在写桂陵之战时,没有明写庞涓参战,只是含糊其词地用“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一笔带过。

但是,1972年4月,山东临沂卫生局进行基本建设,在临沂古城城南一座名叫银雀山的低矮的小山发现了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随后从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其中就有已经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以及《孙子兵法》、《六韬》等20余篇著作。
这个《孙膑兵法》经过认真整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的十五篇,包括《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和《陈忌问垒》等;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
这里重点说说《擒庞涓》里面的记载。
《擒庞涓》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写“围魏救赵”没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那么神妙。
一、为了救赵,齐军先攻打魏国的平陵——注意,不是攻打魏都大梁;然后派“二大夫”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
二、为了诱敌,被派去攻击环涂地区的齐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大夫”被杀。
不过,策略实施的效果不错:“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即庞涓果然丢掉辎重,兼程急奔而至。孙膑带领主力不作任何停留,在桂陵埋伏,一击而擒庞涓。
从“擒庞涓”这三个字来看,庞涓不但参加了桂陵之战,还在桂陵之战被齐军擒获。
必须要知道,《孙膑兵法》是孙膑弟子在当时所记,不容有什么怀疑的。

那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庞涓既然已在桂陵之战时中了孙膑的“围魏救赵”、及伏兵狙击之计,他为什么不吸取教训,而在马陵之战时再次上当?
而更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庞涓明明已经在桂陵之战当了齐军的俘虏,又怎么能在马陵之战中指挥魏国作战?
其实,查《战国策》,在马陵之战担任魏军指挥官的,是魏太子申,没庞涓什么事。
看,《战国策•魏二•齐魏战于马陵》章记载的是:“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
同章书还记:“今战胜魏,覆十万之军,而禽(擒)太子申。”
另外,《战国策•宋卫•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对马陵之战的记载也是:“魏太子自将。”即是魏太子申亲自挂帅。
可以说,说庞涓参加马陵之战,那是司马迁在自说自话。

而且,他的自说自话也有些互相抵啎。
如《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六国年表•魏》说是“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庞涓”、“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齐虏我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表明庞涓是齐军所杀。
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又把庞涓写成了霸王式的自杀。
可能有人会因为《战国策•齐一•田忌为齐将》里提到“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认为俘获太子申和擒捉庞涓这两件事是在同一场战争中发生的。
但对比一下《孙膑兵法•陈忌问垒》里记载的:“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而禽太子申也。”二者的情况是一样,这是对桂陵、马陵两次战役的总结。
事实上,擒捉庞涓之事发生在桂陵之战,俘获太子申之事发生在马陵之战。
可能,庞涓在桂陵之战被擒后,就已经被孙膑处死了,毕竟,膑骨黥面之仇摆在那儿,此仇不报,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
庞涓在马陵之战的十年前就已经死了。
在战国风云激荡的舞台上,魏冉以宣太后异父弟、秦昭襄王舅舅的双重身份,成为秦国政坛最具争议的权臣。他四度出任秦相,掌军二十余年,既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又因...
秦昭襄王 宣太后 2025-11-12 礼崩乐坏下的悲剧:鲁隐公如何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公元前712年冬,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在寪氏家中被刺客杀害,这场弑君事件不仅终结了春秋时期第一位摄政者的生命,更撕开了周礼体系下权力争夺的残酷真相。这位被孔子...
孔子 2025-11-11 白起之死:功高震主与权力博弈的悲剧终章战国末年,秦国以铁血之势横扫六合,而“人屠”白起作为秦军最高统帅,以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郢之战焚毁楚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
白起 2025-11-07 商鞅之死:变法强秦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制度惯性公元前338年,咸阳城头飘着初冬的寒意,商鞅被车裂于市,九族尽诛。这位用二十年时间将秦国从西北边陲弱国推向战国霸主之位的改革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铸造的法治利刃...
商鞅 2025-11-07 孔融:从“让梨神童”到争议名士的双重人生四岁让梨的典故,让孔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被写入《三字经》的故事,塑造了孔融“谦让守礼”的完美形象。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滤镜,会发现这位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 2025-11-07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与战略转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将星璀璨。在秦国东进的征程中,白起以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奠定了其“战神”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深刻改变...
白起 2025-11-06 齐桓公只是次子,为何能荣登大统?在春秋乱世的风云变幻中,齐桓公吕小白作为齐僖公的次子,本无继承国君之位的天然优势,却最终登上大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传奇经历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齐桓公 2025-11-05 商鞅的三步进阶法:从魏国失意者到秦国变法核心的崛起之路商鞅,这位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将秦国从西陲弱国推上统一六国的轨道。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魏国公叔痤府中蛰伏六年未获重用,却在入秦...
商鞅 公叔痤 2025-11-04 孟尝君的功过:从“战国四公子”到历史争议人物作为战国时期齐国宗室、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与个人行为却充满争议:既有礼贤下士、化解危机...
孟尝君 田文 2025-11-04 英雄末路:赵国名将廉颇为何客死楚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以“攻城野战之大功”闻名诸侯,却在晚年背井离乡,最终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这位曾让秦军闻风丧胆的“赵之良将”,为何会流落异国?...
廉颇典故 2025-11-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