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木牛流马,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运输工具,外表有些类似于牛马,但是其实是木制的,可是却能够自己行动,就给蜀军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木牛流马不需要想普通的牛马一样喂食,而且还不需要休息,节省了非常大的力量。可是,这样一件好用的东西,为何至今还没有复原出来呢?是失传了,还是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传说呢?
1.木牛流马简介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上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车。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记载,也离三国时期有了1000多年,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2.木牛流马有多厉害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自动机器。据《韩非子·外储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日而败。 ”《论衡》记载,鲁班为其老母造了一驾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而走失其老母。
至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仅靠人力推拉,即可用其在崎岖的山道上运送军粮,且“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东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对“木牛流马”有简单的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三国志后主传》:“(建兴)九年(231年)春二月,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十年(234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木牛流马的记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但陈寿和罗贯中却没详述如何制造木牛流马。
宋齐时期的祖冲之(429——500)曾造出一种人力自行机器。《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做木牛流马法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中有详载:“《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日: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是)……”此外,清朝严可均辑有蒲元的三篇文。
蒲元为丞相诸葛亮的西曹椽。其一为《与丞相诸葛亮牒》:“元等辄率雅意,作一木牛,廉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载-岁之粮也。”很多人都想复制出木牛流马,创意不少,但样式不一,互不认同。有四腿的、五腿的,有三轮的独轮的有腿加轮的等。
3.木牛流马为何无法复原
234年的时候,诸葛亮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五次北伐,尽管盟友孙权不太给力,率领着十万大军却只是送了一波人头,但诸葛亮依然信心十足地出发了,因为这次在“木牛”之外,他还发明了另一种运粮器具,那就是“流马”。木牛、流马加起来能够“运一岁之粮,日行数十里”,可以充分给前线的十万大军提供粮草,然而这次诸葛亮天寿已终,北伐最终功败垂成,令后人不胜叹息。
那么诸葛亮在千年前,为了战争的胜利而发明出来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这在《诸葛亮集》中有相关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腹……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另外也具有流马的相关描述,但是因为没有实物图,所以后世始终没有具体的还原图像。
后人对于“木牛、流马”其实也有过很多的还原,但是却并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信服,也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解释其中的原理,具体原因是为何呢?相关的专家心里也是有着难言之隐,最主要的因素是各种文艺作品对于诸葛亮的“神化”,以及对木牛流马本身的“神化”。
所以人们在见到木牛流马之前,心中就已经有那肯定非常神奇的刻板印象,等到见到那一些被还原的木牛流马时,就会很自然地认为不够那么神奇,甚至还有一些简陋,自然也就不认可,但其实木牛流马很有可能早就被还原了,不过人们不愿意相信而已。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