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享国十五年。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在变法后实力迅速增长,野心勃勃地想要一统天下。早在秦襄公时期宰相范雎就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即交好比较远的国家,攻下临近的国家,不断合并土地发展,最终达到不可阻挡的统一趋势,当时临国韩国比较弱小,秦国计划灭掉韩国来作为大一统的第一步棋。
一、三地之中,韩国施以疲秦之计
战国时期虽然是七雄争霸,但其中韩国的势力相对来说最为弱小。韩国处于秦、魏、楚三地之间,位置十分尴尬,韩国是秦国东出函谷关的第一要地,秦国巴不得早点灭掉韩国,占为己有。对于西边强秦的野心昭然,虎视眈眈,韩国知道很有可能会被秦先灭掉,韩国自危,于是就想到了一条疲秦的计谋。
韩国派遣了一名间谍名叫郑国出使秦国,郑国是水利专家,在韩国管理水利事务,但他此行的目的却是为秦国修建水利工事。秦国都城咸阳位于地势平坦的关中南部地区,众所周知,关中是个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地区,北边是黄土高原,东边是黄河,南边是秦岭,西边是陇山。黄河,洛河,泾水,渭河流经,大量的泥沙堆积,渐渐形成了关中平原,也还算富庶。但自秦昭襄王时期后变法图强,秦国就东出争霸,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现在却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生产力。而郑国游说秦王就是开发关中的北部地区,引水修渠,灌溉盐碱地来变为良田,秦王政被说服,欣然应允。
这就是韩国的疲秦之计,之所以韩国派遣郑国去游说建造水利,是因为修筑水渠并非一日之计,关中也不是弹丸之地,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是无法想象的,并且修渠至少需要十几年,长此以往的消耗秦国实力,以后就没有精力来灭韩国了。这一“阳谋”确实让秦国后来的十余年无力灭韩,可没想到的是,这疲秦之计最后变成了强秦之计,到头来只是延缓了十几年灭国罢了。
二、当疲秦之计变强秦之功
秦王政不是傻子,察觉到了这位来自韩国的水利家可能图谋不轨,在其质问下郑国坦然承认了自己间谍的身份,却也据理力争,如果水渠修建成对秦国来说会有巨大的好处,为东出歼灭六国打下更好的基础,秦王政于是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据说韩王还安排郑国在修渠的时候动手脚,以待日后引起秦国水患,进一步打乱秦国谋天下的计划,当郑国被揭穿后,他也不愿因水患祸害了秦国百姓,而认真地为秦修渠。最后郑国渠竣工,这个疲秦之计送秦国一个天大的惊喜。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郑国渠花费时间精力如此多,得到的好处自然也难以想象,它工程宏伟,规模浩大,建成几年后当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到关中田地,淤田压碱,使沼泽盐碱之地变为肥美良田,粮食的产量大大增加,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原本是疲秦之计,却没想到成就了关中地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位。不仅如此,郑国渠还为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三、韩灭,秦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韩国的疲秦之计不可谓不妙,战略上赤裸裸的阳谋消耗秦国的国力,借此拖住了秦国一统的步伐,可却也止步于此。韩国疲秦换来的十年,没有抓住机会来壮大自己,灭亡成了必然,而其他五国也同样没有抓住机会对“疲秦”施以打压,让其安心修建水利,休养生息,到头来只有秦国在悄悄变得更强大。
郑国渠的建成灌溉而来的肥沃土地,给秦国带来的国力提升不是一星半点,大量的粮食供给足以支撑秦国军队征战六国。所谓“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既有实力又有野心,秦国统一天下乃大势所趋。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内史腾率领秦军进攻韩国,以绝对的兵力压制,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不仅俘获了韩王安,还占领韩国全境,自此韩国灭国,秦国也迈出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韩国的“疲秦之计”最后成为了秦灭六国的助力,让今人唏嘘不已。秦大一统的趋势无人可挡,或许郑国渠的修建在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郑国说:“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郑国渠功在当代,立在千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文明瑰宝。
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 黄泉之下,血浓于水:郑庄公与武姜的母子情仇与和解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权力斗争与亲情纠葛的史诗。武姜因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而心生厌恶,转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叛乱助其夺位...
郑国 2025-07-10 武姜国籍考:从姜姓诸侯国看春秋贵族的联姻密码在春秋时期的权力棋局中,武姜的身影如一枚关键的棋子,穿梭于郑国初年的宫廷斗争。这位郑庄公之母、郑武公之妻的神秘身份,背后暗藏着周代贵族联姻的深层逻辑。要解开武姜...
郑国 2025-06-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