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黄皓是蜀汉最大奸臣,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杀了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是多智近妖,能算到许多前后之事,甚至还算到有人会从阴平小道打进蜀中,令人颇为敬佩。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当不得真,正史中的诸葛亮,虽然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他毕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为蜀汉安排好一切,在他活着时,他能保持蜀汉的稳定,保证不出奸臣,但是当他去世后,他也无法把握蜀汉的走势。而具体说到诸葛亮临死前为啥不杀了黄皓,其实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在世时期,黄皓还没有发迹
黄皓这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们不知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黄皓的年纪有多大。但是黄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其实是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后,在此之前,黄皓可只是个黄门丞,也就是普通宦官,根本参与不了政事。蜀汉的真正权力中枢,其实是尚书台,所以黄皓要想为非作歹,他得进入尚书台,掌握尚书台,但当时的黄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即便是日后权力越来越大的黄皓,他也根本没有掌控过尚书台,所以说黄皓掌权,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董允在世时,看到刘禅特别宠信黄皓,担心黄皓迷惑刘禅,所以经常把黄皓拉到一边训斥,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黄皓压根就没啥反抗能力,就是一个容易被欺负的宦官而已。估计董允这哥们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见多了,害怕桓灵二帝的事情再度在蜀汉上演,所以对黄皓非常严格。直到董允去世,陈祗上位,黄皓的日子才开始好过起来。陈祗和董允的观念不同,他认为堵不如疏,与其时常压制黄皓,不如和黄皓把关系搞好,有黄皓这么一个传声筒,陈祗才可以和刘禅关系越来越亲近。
所以说,综合来看,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之前,黄皓都是处于一直被压制的状态,他根本没啥作为,这么一个小角色,怎么可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呢?而且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也就是说诸葛亮临死之前,黄皓还根本没有发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妥的地方,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拿黄皓开刀!
二、黄皓是刘禅的左右手
事实上,大家虽然认为黄皓是蜀汉奸臣,但是作为蜀汉的皇帝刘禅,他可不是这样看的,在刘禅的认知中,黄皓可是他的左右手!
关于这一点,其实多回顾一下历史往事,就非常好理解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对宦官都并不是非常的排斥,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皇帝。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精力旺盛,干啥都是亲自来,一手抓,所以不怎么需要宦官,或者说,宦官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真正和外面对话,和臣子沟通,还是皇帝亲自干。可雄才大略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皇帝都还是普通人,精力也远没有那么旺盛,处理一个国家的大事,需要耗费许多精力,所以他们只能把权力下放,于是宦官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皇帝把权力下放给大臣,他当然也害怕大臣忽悠他啊,而皇帝又长居深宫,不可能经常出宫,不了解外面的民情,所以他就需要一个人代替他到处跑,打听各路消息,所以说,本质上宦官其实就是皇帝的传声筒和信息挖掘机。也正是因为宦官能发挥出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虽然很多人反感宦官,但皇帝们大多数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宦官。毕竟宦官的副作用比较小,要大臣是有可能造反的,但是宦官基本不可能,因为宦官都是太监,没儿没女的,就算造反抢皇位,百年之后又传给谁呢?
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只有维护好了皇帝,宦官才能永远享受权力,所以宦官其实是最拥护皇帝的人,这也是皇帝信任宦官的原因!刘禅长居深宫,要想听到和大臣所说的不同信息,他只能依靠黄皓,所以说黄皓的发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刘禅在控制黄皓的手段上,其实也还是比较聪明的,他并没有任由黄皓做大,干涉尚书台的政令,而只是让他做中常侍、奉车都尉,说白了,之所以大家感觉黄皓一手遮天,不是因为他官职有多高,而是陈祗死后,掌管尚书台的人,太过于懦弱了,没错,这个人就是诸葛瞻!要是他强硬一点,黄皓哪敢那么嚣张。
不过呢,作为刘禅的传声筒,黄皓虽然嚣张,但也确实没人能杀得了他的,最多也就是弹劾他一下。当初姜维就对黄皓插手朝政不满,所以请求刘禅杀了黄皓,但刘禅也不傻啊,黄皓虽然跋扈,但毕竟是他的左右手,杀了黄皓换个人,谁给他打探消息啊,而且即便再找一个人,谁能保证他有黄皓使得顺手呢?于是面对姜维的弹劾,刘禅只是批评了黄皓一番,并让黄皓去给姜维道歉了事。
《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
从刘禅对黄皓的维护来看,黄皓作为他的左右手,他是不可能杀掉黄皓的。所以说,即便姜维对黄皓不满,临死前想要杀掉黄皓,刘禅也不会同意的,根本杀不了黄皓!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