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高骈:晚唐的将星与诗魂

高骈:晚唐的将星与诗魂

时间:2025-07-23 14:14:35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高骈(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世代为禁军将领的渤海高氏名门。作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自幼研习兵书,兼具武勇与文学才华,以“落雕侍御”的箭术传奇和“雅有奇藻”的诗才闻名于世。这位晚唐名将的一生,既闪耀着收复失地、平定边疆的军事光辉,也笼罩着晚年昏聩、迷信术士的悲剧色彩,最终以囚杀结局成为史书中的争议人物。

边疆建功:从禁军侍御到安南守护者

高骈的军事生涯始于唐懿宗时期。咸通五年(864年),南诏攻陷安南(今越南河内),朝廷屡次遣将无功,遂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他以五千精兵渡海,在邕州大破林邑兵,进逼交州,通过奇袭战术斩首三万,成功收复安南全境。此战不仅终结了南诏对交趾长达十年的侵扰,更奠定了现代越南首都河内的地理格局——高骈主持修筑的大罗城(今河内),被后世誉为“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的雄城。

在安南任上,高骈展现出不凡的行政才能。他疏通交州至广州的“天威径”(潭蓬古运河),凿通暗礁,缩短航程,使漕运无滞;同时设立文庙等教化机构,推动儒家文化传播。当地百姓感念其德,尊称其为“高王”,并立生祠以颂其功。越南史书《越史略》评价他:“利及后人,智高前古”,将其开凿运河之功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镇守四方:从西川防御到淮南霸主

咸通九年(868年),高骈入朝任右金吾大将军,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五镇节度使,成为晚唐最具实力的地方军阀之一。在西川任上,他面对南诏数万大军压境,以“沿河筑垒,分兵固守”之策,使敌军始终无法突破防线。当南诏军佯装正面渡河、实则偷袭侧翼时,高骈早有防备,令唐军“弩箭齐发,杀声震天”,最终迫使南诏退兵。

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高骈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他遣将张璘、梁缵阻击黄巢,多次重创起义军,甚至迫使黄巢转战浙南。然而,广明元年(880年)张璘阵亡后,高骈因惧怕黄巢威势,拥兵扬州自保,拒不奉诏勤王,导致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举被唐僖宗斥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遂削其兵权,仅加“侍中”虚衔。

诗才与矛盾:武将的文人情怀

高骈不仅是沙场猛将,更是晚唐诗坛的佼佼者。《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0余首,以绝句见长,风格清新细腻,兼具边塞诗的豪迈与咏物诗的婉约。其代表作《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以细腻笔触描绘夏日庭院,被后世誉为“武臣中罕有之奇藻”。另一首《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则借雪景抒发对和平的向往,展现出武将难得的文人情怀。

然而,高骈的文学成就与其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他晚年沉迷道教方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在扬州建造迎仙楼,日日求仙问道,甚至让道士在战场上作法驱敌。这种荒诞行为导致上下离心,部将毕师铎、秦彦发动叛乱,光启三年(887年),高骈被囚于道院,最终与子侄七人被杀,尸骨被裹毡草草掩埋。

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复杂遗产

高骈的一生,是功过交织的矛盾体。从军事成就看,他收复安南、击退南诏、重创黄巢,堪称晚唐最重要的支柱;但从政治选择看,他拥兵自保、拒不勤王,又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旧唐书》称其“起家禁旅,颇立功名,玩寇崇妖,致兹狼籍”,既肯定其前期功绩,又批判其晚年昏聩;《新唐书》则将其列入《叛臣列传》,认为他是“唐之分崩灭裂以趋于灰烬者”的罪魁祸首。

越南史书对高骈的评价则更为复杂。早期典籍如《大越史记全书》盛赞其功绩,称其“平定安南,功盖天地”;但阮朝《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却推翻前说,认为他“二心取祸,有何可称”。这种评价的分化,既反映了中越两国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视角,也凸显了高骈形象的复杂性。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崔浩:北魏三朝元老的传奇与悲剧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