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元朝 >  余玠防蜀之战:南宋末年的山城坚守与战略突围

余玠防蜀之战:南宋末年的山城坚守与战略突围

时间:2025-07-23 18:24:3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病逝,汗位争夺引发内乱,为南宋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宋理宗赵昀趁机调整战略,任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余玠为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赋予其扭转蜀地颓势的重任。这场以“山城防御体系”为核心的抗蒙战争,不仅改写了南宋末年的军事格局,更以“以点控面、依山制骑”的创新战术,成为冷兵器时代山地防御战的经典案例。

一、战略重构:从平原到山巅的防御革命

余玠赴任时,四川已历经蒙古军多次劫掠,成都平原“民无遗类,地无遗稼”。面对蒙古骑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的战术优势,余玠果断放弃传统平原防御,采纳播州冉氏兄弟“择险、任人、积粟、驻兵、徙城”的五策,开启了一场军事工程革命。

山城网络构建

以重庆为中心,沿嘉陵江、涪江、渠江等水系要冲,余玠主持修建了钓鱼城、云顶城、青居城等十余座山城。这些城堡多选址于海拔3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如钓鱼城“三面环江,壁立千仞”,仅东侧一条陡坡可通城门;云顶城则“控扼成都门户,俯瞰沱江天险”。每座山城均配备三层防御体系:外层为悬崖峭壁,中层为条石城墙,内层设瓮城、马面等复合工事,形成“一城被围,诸城互援”的纵深格局。

军事资源重组

余玠将分散的戍军重新部署:移金州守军至大获城,扼守蜀口;调沔州驻军至青居城,控制内水;派兴元守军进驻钓鱼城,形成“金牛道—嘉陵江”防御轴线。同时,强制迁移平原州县治所至山城,如将成都府迁至云顶城,使军事防御与行政中枢深度融合。

经济民生保障

为解决长期坚守的物资问题,余玠在山城周边开辟屯田区,利用山地气候种植耐旱作物;修建地下粮仓,采用“分层夯土、石灰密封”技术储存粮食;通过水路运输体系,将川东盐矿、铁矿资源输送至各城。据《宋史·余玠传》记载,钓鱼城“内储粮十万石,盐数千斤”,可支撑万人规模守军三年之需。

二、战术创新:山地战中的技术碾压

面对蒙古军“围城打援”的常规战术,余玠创造出“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灵活战法,将山地地形转化为战术优势。

夜袭与奇兵战术

1246年蒙古军四路入蜀时,余玠派轻骑兵夜袭蒙古军营,利用山道复杂地形实施“分进合击”。在青居城之战中,宋军以火牛阵冲散蒙古军前锋,随后从悬崖两侧投掷火油罐,造成敌军重大伤亡。

工程破坏战

1251年北伐汉中时,余玠派工兵潜入大散关,炸毁蒙古军修复的栈道,使敌军援军滞留秦岭以北达半月之久。此战中,宋军还使用“水龙炮”(早期投石机)轰击蒙古军营,开创山地攻城战先例。

心理战与信息战

余玠在各山城广设“烽火台”,通过狼烟信号实现三日内全境预警。同时,利用蒙古军对山地环境的陌生感,故意在山道两侧布置疑兵旗帜,配合夜间擂鼓呐喊,制造宋军大规模增援的假象。1252年嘉定之战中,此战术成功迫使蒙古军撤退。

三、战略反攻:从防御到进攻的转折

在巩固防御体系后,余玠于1250年发起北伐,试图夺回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实现“保蜀图秦”的长期规划。

三路突进战术

余玠将主力分为三路:西路军出金牛道攻打阳平关,中路军取米仓道直逼南郑,东路军沿嘉陵江水陆并进。三路大军约定“以烽火为号,首尾相援”,形成对汉中盆地的钳形攻势。

中梁山决战

1251年春,余玠亲率10万大军占领中梁山,切断蒙古军南北联系。宋军采用“掘地道、烧栈道”的组合战术,先派工兵从地下挖通蒙古军营地,随后引燃火药炸毁敌军粮仓。此战歼灭蒙古军3000余人,缴获战马2000匹,成为宋蒙战争中罕见的歼灭战。

战略撤退的智慧

当蒙古军修复栈道、各路援军会师后,余玠果断下令撤军。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汉中虽失,然蜀地根基未动;若强争一城,恐蹈曹友闻覆辙。”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克制,为南宋保存了宝贵的军事力量。

四、历史回响:山城体系的持久影响

余玠的防御体系在南宋灭亡后仍持续发挥作用。1258年蒙哥汗亲率10万大军攻蜀,在钓鱼城下遭遇顽强抵抗。这座由余玠奠基的山城,凭借“春则出屯田野,秋则运粮运薪”的军民一体模式,坚守36年之久,甚至导致蒙哥汗重伤身亡,迫使蒙古帝国暂停灭宋战争。

然而,余玠的悲剧性结局暴露了南宋政治的深层危机。1253年,权相谢方叔诬告余玠“擅权跋扈”,宋理宗召其还朝。余玠知大势已去,愤懑成疾,最终服毒自尽。其死后,四川军心涣散,部分将领如刘整因受排挤叛宋降蒙,加速了南宋灭亡进程。

人物: 窝阔台 宋理宗 分享 上一篇: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元朝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