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依照惯例,他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上奏朝廷,不外乎是些“为臣无甚政绩,感谢皇恩浩荡”之类的套话。坏就坏在,文人习性使然,他在表中不由自主地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的“其”是指自己,他把自己和“新进”对比,说自己不“生事”,言外之意,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本来,这也就是漫无所指的两句牢骚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生事”二字正是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
这下可使御史台里的“新进”们恼羞成怒,他们当然要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借机打击异己。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单凭这两句话是告不倒苏轼的,不巧的是,他的一本新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正好在这时出版了。这些人认为机会来了,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对这本诗集潜心钻研了四个月,他从中找出了几首诗,然后上奏弹劾苏轼。
历来文字狱的方法无非是断章取义,然后上纲上线。舒亶说,苏轼的诗“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钱;“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在讽刺兴水利;“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在讽刺盐禁……等等,不一而足。
接着,“新进”人物纷纷出面,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罗列了苏轼的许多罪行,声称苏轼无礼于朝廷,必须斩首。他们是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皇帝只同意拘捕苏轼,而且不允许在进京途中把他关入监狱。
此时,刊印苏轼诗集的好友王诜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派人给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朝廷派出的使者也同时出发了,不过还是苏辙派的人先到了湖州,苏轼得知了消息。
苏轼毕竟只是一个文人,朝廷使者来到时,吓得不敢出来。手下的通判说,躲也不是办法,最好还是依礼迎接官差。苏轼这才定下了神,穿上官衣官靴,出来见了官差。苏轼说:“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官差说道:“没有这么严重。”打开公文一看,只是免去苏轼的太守官位并传唤进京而已。
苏轼回到家里,全家人都在大哭。苏轼这时已恢复了常态,笑着说了一个故事安慰他们:“宋真宗时候,从民间访求大儒,有人推荐了诗人杨朴。杨朴不愿意做官,但被迫来到了京师,晋见皇帝。皇帝问道:‘我听说你会作诗?’杨朴答道:‘臣不会。’皇帝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道:‘没有,只有拙荆作了一首。’皇帝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妻子做的诗念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然后苏轼对妻子说:“你就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一首诗送我吗?”大家都破涕为笑,,心里也稍稍安定。
苏轼不知道自己会判什么罪,并且怕会牵连好多朋友,在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他都想跳水自杀。但又一想,跳了水,怕会给弟弟招来麻烦。
苏轼在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八月二十日,被正式提讯。在审讯中,出于无奈,苏轼陆续承认,自己的一些诗作是在批评新政。
虽然“罪名成立”,但凭这些罪名是不能判重刑的,于是御史台又找。他们曲解了苏轼的许多诗文,比如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里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的句子,就诬告说“蛰龙”是在影射皇上,好在神宗并不糊涂,他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苏轼遭受迫害,在狱中的日子非常难过。审讯者常常对他通宵辱骂,他不知生死命运,常常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无法见面,父子二人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判了死刑,就送鱼,以便早做准备。
有一天,苏迈出京去借钱,就托一个朋友代劳,却忘了告诉朋友约定之事。朋友送的饭里,偏巧有一条熏鱼。苏轼大吃一惊,以为凶多吉少,极度悲伤之下,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诗写完后,按照规矩,狱吏把它呈交给神宗皇帝。读到这两首绝命诗,神宗感动之余,也不禁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他本就没有处死苏轼的想法,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挫挫他的锐气。
这时,朝中的正直人士都在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就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他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也称乌台。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流传了开来。
苏轼毕竟是苏轼,虽然这次案件对他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但并不能改变他的豪迈和洒脱。出狱不久,他就和着上面两首诗又写了《出狱次前韵二首》:
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这两首诗既抒发了出狱后的欣喜,也暗含着他对人格操守的坚持。他是因为写诗入狱的,他也知道“平生文字为吾累”,但刚出狱就又说“试拈诗笔已如神”,可见他精神的放旷,性格的倔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里说他:“诗狱甫解,又矜诗笔如神,殆是豪气未尽除。”第二首中的“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二句,他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贾昌少年斗鸡得宠”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虽福祸未知,但一定会坚持自己的性格操守,决不做阿世媚俗之徒。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星空中,豪放派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烈日,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奔放不羁的情感与超越世俗的格局,打破了婉约派“为情而造文”的细腻框架。从苏轼“大江东去...
苏轼 2025-09-09 黄庭坚诗词: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黄庭坚,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的诗词,以其独...
苏轼 2025-09-01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平易中的深沉与苍茫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大家如北斗耀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虽在后世声名略逊于师友,却以独特的诗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宋诗长河中刻下不...
苏轼 2025-08-25 苏舜钦与苏轼:北宋文坛的“平行线”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舜钦与苏轼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常因同姓被误认为存在宗族关联。然而,通过梳理两人家世、生平与文学脉络,可清晰发现:二人除同姓外并无直接血缘...
苏轼 2025-08-25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若以“美”为尺丈量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或许并非以辞藻华美取胜,却以哲思的深邃与意境的澄明,成为千年诗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首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13 苏轼对张耒的评价:文脉相承中的文学镜像与精神共鸣北宋文坛的星空中,苏轼与张耒的师徒情谊如北斗与长庚,既照亮了“苏门四学士”的文学天空,更在贬谪黄州的逆境中淬炼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独特的创作共生。苏轼对张耒的评价...
苏轼 2025-08-07 陈维崧贺新郎:清初词坛的豪放绝唱与时代悲歌在清初词坛的星空中,陈维崧以《贺新郎》系列词作独树一帜,其词风豪放中见沉郁,既承袭了苏轼、辛弃疾的雄浑气魄,又融入了明清易代之际的苍凉血泪。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词...
苏轼 辛弃疾 2025-08-06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在北宋熙宁变法与元丰更化的激荡浪潮中,一场以文字为导火索的政治风暴席卷文坛——乌台诗案。这场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文字狱,不仅将苏轼推向生死边缘,...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04 王朝云:从侍女到侍妾,苏轼生命中的特殊存在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王朝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她以侍妾的身份陪伴苏轼走过二十余载,其与苏轼家族的渊源常引发后人疑问:王朝云究竟是否为苏轼妻子的丫鬟?这一...
苏轼 王朝云 2025-07-22 梁师成口中的“小苏先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北宋往事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以“六贼”之一的身份活跃于宋徽宗朝堂,他权倾朝野,却因一个惊世骇俗的自称引发后世无尽猜测——他自称是苏轼的私生子。更耐人寻味的是,梁师成口中...
宋徽宗 苏轼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