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决意杀魏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谈起《三国演义》中,最有反骨的一位将领非魏延莫属。作为蜀国知名的将领,魏延不仅多次南征北战为刘备打江山,也参与了诸葛亮的几次北伐。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到了五丈原突发疾病,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说是军事会议其实是诸葛亮在安排自己的后事,以及蜀国军队的下一步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诸葛亮却没有让魏延参加比试,或许在这个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杀魏延,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临死前决定杀掉魏延呢?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魏延是“反骨男孩”的形象,别被电视剧给骗了,其中的真相只有4个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之中的原委。
五丈原上的秘密会议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的去世对于蜀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诸葛亮而言,他也真正践行了,自己在给刘备的《出师表》中所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临去世之前,孔明心系的仍是自己离世后蜀国军队的下一步行动,以及谁来继承自己未尽的事业。因此,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中,他做了非常详尽的安排。
诸葛亮告诉杨仪和费祎,将自己去世的消息严格保密,直到蜀国的军队撤出汉中、回到蜀地,再将此消息公之于众。有意思的是,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的蜀国大将魏延,却被诸葛亮本人排除在这一场会议之外。
杨仪是诸葛亮身边的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费祎也是似于参谋一类的职位,这两个人与魏延本就不合,这一次会议之后又加重了双方的矛盾。
不过,最后还是费祎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告诉魏延,他还告诉魏延要将蜀国所有的军队从汉中撤回来。让杨、费两人没想到的是,魏延对于这一决定十分反对。
杨、费两个人不擅长打仗,能用的将领也只有魏延,杨、费两人担心以魏延的水平无法打败司马懿。就这样,在究竟撤退还是继续北伐的问题上,两方争执不下。
诸葛亮他刚刚去世后,将领之间的内部矛盾就已经激化了,如今在大局观上双方又意见不一致,甚至杨、费两人与魏延先后向后主刘禅告状对方谋反,关系更是不可调和。
刘禅接到双方的奏折后,便派出董允去调查事情的真相。董允和蒋琬比较偏袒杨仪,在出发之前已经在后主刘禅面前,为杨仪说了不少好话。
他和蒋琬都认为杨怡不可能谋反,言外之意就是魏延谋反的可能性更大。对于魏延与其他将领之间的尖锐矛盾,诸葛亮早已料到了,他在临死之前不仅对于自己的后续工作作出安排,同时还做了一个决定——杀掉魏延。
魏延之死
根据一些野史的说法,诸葛亮在世时曾让马岱假意投靠魏延,并明里暗里监视魏延的一举一动。诸葛亮死后,能压制魏延的人自然也没有了,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也达到了顶峰。
杨仪按照诸葛亮去世之前给自己的计谋,故意激怒魏延,他向魏延挑衅地问道:你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不知道此时自己已经中了杨仪的计,魏延便说道:
“孔明在的时候,我还惧他三分,现在孔明不在了,不用说叫3声了叫3万声也不怕。”于是,魏延便大喊了三声“谁敢杀我?”没想到假意投靠魏延的马岱此时却跳出来说“我敢杀你”。
魏延还没有反应过来,人头就已经被斩落马下,杨仪还在魏延的人头上踩了几脚,这一段情节是《三国演义》里对于魏延之死的描述,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将魏延之死归咎于其天生反骨,是诸葛亮早就对他不满。
然而,既然诸葛亮早就对魏延不满,为何在自己死后才会动手?连魏延自己都承认“怕孔明三分”。从这里就很明显地看出来,魏延之死并不是因为天生反骨,杀魏延也非诸葛亮的本意。
《三国志》中,对于魏延之死的描述与《三国演义》中是有一些出入的,《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因魏延不满杨、费俩人提出的将蜀军撤回的建议,便烧掉了回蜀国的栈道。
杨仪派出何平质问魏延,魏延的下属也觉得魏延这件事确实做错了,魏延眼看着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没有了,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暂时向汉中方向躲避。
不过,魏延在逃亡的过程中被马岱杀害,看得出来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魏延最后都是被马岱斩杀,但具体的原因却不相同。
真正的死因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作者很早就给魏延贴上了“天生反骨”的标签,诸葛亮死后杨仪向刘禅告魏延的状,就注定魏延会落得凄惨的下场。
但从《三国志》中来看,对于魏延之死原因的描述,并不是由于天生反骨,总结起来就只有四个字——权力斗争。权利斗争的对象并不是魏延与诸葛亮,亦或者刘禅,而是与大将杨仪。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没有杀掉魏延,反而在去世之后,魏延被杨仪所杀。魏延在蜀国的地位并不低,能力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蜀国的各位将领中除了关羽、张飞、赵云以外,能与魏延一决高下的将领并没有多少。早期,蜀国的军队中有诸葛亮能压制住魏延,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文官)是无法压制住他的。
一个文官一个武将,如果两人不合对于蜀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事实也果然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自己尸骨未寒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就已经公开了。
为了蜀国到安定魏延不得不死,所以才会在临死前开一场小会议,告诉杨仪如何杀魏延,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而魏延之死也被不少人视为《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冤案。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看,即使魏延没有反骨,他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很好,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都是你死我活。魏延作为一员武将,谋略方面自然玩不过杨仪,杨仪还有董允和蒋琬的支持。
刘禅对于这些文臣十分信任,在这方面魏延就已经落了下风,杨仪绝对不允许时刻威胁自己、想要杀掉自己的人存在。历史上,杨仪也非善良之辈,曾经为了夺权还羞辱诸葛亮,可见也是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主。
战场上魏延屡立战功,但却因为权力争夺蜀国一代猛将被斩杀,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感叹,也注定了蜀国的灭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