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以上问题历史资料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提起关羽,我们会把他当做“忠义”的化身,他也被后世称作“武圣人”。那么最后这位“武圣人”却死于自己最擅长的征战中,其中的原由究竟是什么呢?
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关羽兵力薄弱、寡不敌众,刘备也不派兵支援,这才酿成惨剧;有的人说是刘孙关系破裂,才执意要夺回荆州、掠杀关羽;还有人认为是关羽自身傲慢轻敌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但这都是表面原因或者说是导火索,其最本质的原因要追溯到多年前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
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毛主席,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是许多人就要疑惑了,隆中对在刘备建立蜀汉的道路上功不可没,关羽的失败怎么会归咎于隆中对呢?
一、隆中对
公元207年,刘备在三顾茅庐后终于得见诸葛亮,成就隆中对这段千古佳话。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制定几条战略:第一,夺取荆、益二州,将其作为霸业基地;第二,利用内政外交、与孙权结好,以巩固权力基础;第三,天下有变,则可以发动攻势、兴复汉室。隆中对体现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超前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但是毛主席认为隆中对策略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隆中对的第一条策略就是夺取荆州和益州,而这两地相隔有千里之遥,这样会使得刘备的军力一分为二,让刘备失掉军力上的优势。
提出隆中对时,刘备因为实力不够,没有地盘,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和刘表。而在短短几年内,刘备就奠定了天下三分,诸葛亮厥功甚伟。但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计划也为蜀汉的失败埋下隐患。
二、江东对
与名声大噪的隆中对相比,江东对在历史上的痕迹就逊色不少,但江东对对后来孙吴发展的轨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200年,孙权在江东避难时和鲁肃的对话。孙权向鲁肃问道,今汉室倾危,我方云扰,我想建立功业,你会怎样辅佐我呢?鲁肃则说道,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不可能马上铲除,如今只有鼎足江东,观察天下局势,伺机行动。同时还建议孙权牢牢地把握长江要塞——荆州。
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和鲁肃两位军事家都看准了荆州这块地盘。于孙权而言,荆州位于建业上游,占据荆州才能坐稳江东;于刘备,荆州是他成就霸业最坚实的基础。荆州是处于汉末乱世中的一块绿洲,多年来都未受到战火的纷扰,同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处于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位置。
占有了荆州既可以向江南发起攻势、也可以向中原发起攻势,所以荆州历来的兵家的必争之地,这也就从本质上表明孙刘联盟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且最终必然会产生夺取荆州的战争。
三、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荆州是魏蜀吴都紧盯的地方,终于在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此时的孙刘势单力薄,无论是任何一家单独作战都无法与曹操抗衡,所以他们选择了联合抵抗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曹操大败,仓皇北逃,停止南伐,一统天下的梦彻底破灭。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了曹、孙、刘三分的局势。曹操占领南阳郡,孙权占领了南阳郡和江夏郡,刘备占领了江南四郡。
赤壁之战结束后,隆中对中的占领荆州作为霸业根基战略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大半,接着刘备留关羽、诸葛亮等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军队向蜀进发,刘备的统一大业也就此拉开序幕。
四、关羽失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阳,凭借其勇猛神威的作战精神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关羽一路势如破竹。就在这时,曾经的盟友孙权却突然发难,从后方偷袭荆州,占领江陵。关羽发现后放弃攻打襄阳,折回江陵与孙会战,但为时已晚,最终关羽在麦城兵败被杀。
五、关羽败亡,谁的责任最大?
回看历史,关羽的败亡必定是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有其自身的轻敌自大、有孙吴的惊险狡诈,有刘备没有及时派兵支援的失误,也有千古名相诸葛亮战略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刘备建立伟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孙结盟,而这一点甚至成为了影响蜀汉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将成为寄托于外部,这显然并不是一个长久的、也不是明智的计策。关羽败亡,也就具有历史必然性。
早期结交孙权对抗曹魏十分容易,因为孙吴力量弱小,不与刘备联手自己也会陷自己于危难之中。但是当刘备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已经无力南伐之后,同作为军事家的孙权不可能看刘备越做越大、也不可能在刘备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后仍对他保持信任,如果刘备击垮曹操,那么自己也必将受到威胁。
而荆州位于建业的上游,是长江要塞,由刘备军队驻扎,孙权如鲠在喉。而刘备又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刘备当时的大部分军队都调动北上攻打曹操了,荆州只留关羽镇守,势单力薄,一旦时机成熟,孙权夺取荆州便是势在必得。这时“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孙权早已蛰伏待机、伺机而动了。
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诸葛亮的雄才武略非常人所不能企及,在27岁的年纪就能提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奇策是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核心思想就是结交盟友而清理外线。在刘备的统一大业顺利地进展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但是到后期,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
刘备的军队分散,无法集中兵力歼敌是蜀军最大的弱点,而这一点被毛主席所说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概括得淋漓尽致。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但重名现象也屡见不鲜。其中,“马忠”这一名字便同时出现在东吴与蜀汉两大阵营中,一位因擒杀关羽而声名狼藉,另一位则因平定南中而备受赞...
关羽 2025-07-30 霍戈的字:历史迷雾中的身份标识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霍戈作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其生平事迹虽未如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般广为人知,但他在南中地区的军事治理与忠诚坚守,仍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记。然...
关羽 诸葛亮 2025-07-22 关羽之死: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交织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他随刘备起兵,镇守荆州,威震华夏,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
关羽 刘备 2025-07-21 历史真相:孙坚才是“温酒斩华雄”的真正主角在《三国演义》的经典情节中,“温酒斩华雄”是关羽初露锋芒的高光时刻。杯中酒尚温,华雄已人头落地,这一充满戏剧张力的描写,让关羽的勇武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翻开《三...
关羽 2025-07-10 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的忠义抉择与军法代价公元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沿华容古道仓皇北撤。这条长7.5公里的沼泽小道,见证了三国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当曹操与关羽在泥泞中狭路相逢,当“义绝...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7-09 关羽守华容道: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千年交织“关羽守华容道”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早已超越历史文本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义薄云天”的象征。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演义转向正史,从文学叙事转向历史考据...
关羽 2025-07-03 颜良:被低估的河北猛将与官渡序章的悲情注脚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颜良的名字常与“关羽斩将”的传奇相连,但这位袁绍麾下首席猛将的军事生涯,实则是官渡之战前河北军阀势力的缩影。从界桥烽烟到白马之殇,颜良的...
关羽 颜良 2025-07-01 荆州陷落至魂归麦城:关羽败亡的两个月生死时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荆州城头飘扬的“汉”字大旗轰然坠地。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巨变,不仅标志着蜀汉战略要地的丢失,更将一代名将关羽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从荆...
关羽 2025-06-30 荆州之失与麦城之败:关羽命运转折的双面镜东汉末年的烽火硝烟中,荆州作为四战之地承载着三国鼎立的战略平衡。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镇守荆州时上演的"大意失荆州"与&...
关羽 2025-06-30 于禁:忠节迷雾中的生存抉择与历史审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水暴涨冲垮曹军大营,左将军于禁在滔天洪流中举起白旗。这位曾斩昌豨、拒张绣的曹魏宿将,因一场天灾被迫做出人生最艰难的抉择——投降关羽。...
关羽 于禁 2025-06-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