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以上问题历史资料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提起关羽,我们会把他当做“忠义”的化身,他也被后世称作“武圣人”。那么最后这位“武圣人”却死于自己最擅长的征战中,其中的原由究竟是什么呢?
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关羽兵力薄弱、寡不敌众,刘备也不派兵支援,这才酿成惨剧;有的人说是刘孙关系破裂,才执意要夺回荆州、掠杀关羽;还有人认为是关羽自身傲慢轻敌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但这都是表面原因或者说是导火索,其最本质的原因要追溯到多年前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

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毛主席,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是许多人就要疑惑了,隆中对在刘备建立蜀汉的道路上功不可没,关羽的失败怎么会归咎于隆中对呢?
一、隆中对
公元207年,刘备在三顾茅庐后终于得见诸葛亮,成就隆中对这段千古佳话。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制定几条战略:第一,夺取荆、益二州,将其作为霸业基地;第二,利用内政外交、与孙权结好,以巩固权力基础;第三,天下有变,则可以发动攻势、兴复汉室。隆中对体现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超前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但是毛主席认为隆中对策略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隆中对的第一条策略就是夺取荆州和益州,而这两地相隔有千里之遥,这样会使得刘备的军力一分为二,让刘备失掉军力上的优势。
提出隆中对时,刘备因为实力不够,没有地盘,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和刘表。而在短短几年内,刘备就奠定了天下三分,诸葛亮厥功甚伟。但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计划也为蜀汉的失败埋下隐患。
二、江东对
与名声大噪的隆中对相比,江东对在历史上的痕迹就逊色不少,但江东对对后来孙吴发展的轨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200年,孙权在江东避难时和鲁肃的对话。孙权向鲁肃问道,今汉室倾危,我方云扰,我想建立功业,你会怎样辅佐我呢?鲁肃则说道,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不可能马上铲除,如今只有鼎足江东,观察天下局势,伺机行动。同时还建议孙权牢牢地把握长江要塞——荆州。
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和鲁肃两位军事家都看准了荆州这块地盘。于孙权而言,荆州位于建业上游,占据荆州才能坐稳江东;于刘备,荆州是他成就霸业最坚实的基础。荆州是处于汉末乱世中的一块绿洲,多年来都未受到战火的纷扰,同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处于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位置。

占有了荆州既可以向江南发起攻势、也可以向中原发起攻势,所以荆州历来的兵家的必争之地,这也就从本质上表明孙刘联盟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且最终必然会产生夺取荆州的战争。
三、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荆州是魏蜀吴都紧盯的地方,终于在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此时的孙刘势单力薄,无论是任何一家单独作战都无法与曹操抗衡,所以他们选择了联合抵抗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曹操大败,仓皇北逃,停止南伐,一统天下的梦彻底破灭。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了曹、孙、刘三分的局势。曹操占领南阳郡,孙权占领了南阳郡和江夏郡,刘备占领了江南四郡。
赤壁之战结束后,隆中对中的占领荆州作为霸业根基战略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大半,接着刘备留关羽、诸葛亮等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军队向蜀进发,刘备的统一大业也就此拉开序幕。
四、关羽失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阳,凭借其勇猛神威的作战精神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关羽一路势如破竹。就在这时,曾经的盟友孙权却突然发难,从后方偷袭荆州,占领江陵。关羽发现后放弃攻打襄阳,折回江陵与孙会战,但为时已晚,最终关羽在麦城兵败被杀。
五、关羽败亡,谁的责任最大?
回看历史,关羽的败亡必定是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有其自身的轻敌自大、有孙吴的惊险狡诈,有刘备没有及时派兵支援的失误,也有千古名相诸葛亮战略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刘备建立伟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孙结盟,而这一点甚至成为了影响蜀汉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将成为寄托于外部,这显然并不是一个长久的、也不是明智的计策。关羽败亡,也就具有历史必然性。

早期结交孙权对抗曹魏十分容易,因为孙吴力量弱小,不与刘备联手自己也会陷自己于危难之中。但是当刘备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已经无力南伐之后,同作为军事家的孙权不可能看刘备越做越大、也不可能在刘备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后仍对他保持信任,如果刘备击垮曹操,那么自己也必将受到威胁。
而荆州位于建业的上游,是长江要塞,由刘备军队驻扎,孙权如鲠在喉。而刘备又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刘备当时的大部分军队都调动北上攻打曹操了,荆州只留关羽镇守,势单力薄,一旦时机成熟,孙权夺取荆州便是势在必得。这时“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孙权早已蛰伏待机、伺机而动了。
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诸葛亮的雄才武略非常人所不能企及,在27岁的年纪就能提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奇策是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核心思想就是结交盟友而清理外线。在刘备的统一大业顺利地进展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但是到后期,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
刘备的军队分散,无法集中兵力歼敌是蜀军最大的弱点,而这一点被毛主席所说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概括得淋漓尽致。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能在万军丛中取敌首级、以一敌百的猛将,既是战场上的定海神针,也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传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关羽、张辽、甘宁、张飞四...
关羽 张辽 2025-10-31 孙权杀关羽的深层动因:战略抉择与政治博弈下的必然之举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却在后方遭孙权偷袭,最终败走麦城身死。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更引发后世对孙权决策的长期争议:他为何执意斩杀关羽?...
关羽 孙权 2025-10-31 忠义孤城:罗宪与白帝城的生死守望在三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罗宪的名字或许不如关羽、张飞般如雷贯耳,但他以两千孤军死守白帝城两年、击退东吴三万精锐的壮举,却成为蜀汉灭亡后最悲壮的注脚。这位被《晋书...
关羽 张飞 2025-10-31 忠义之剑与权谋之网:关羽拒绝扣押诸葛瑾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麦城,寒风裹挟着血腥气,关羽率领三百残兵困守孤城。此时东吴使者诸葛瑾手持劝降书叩响城门,这个场景成为后世史家反复推敲的权力博弈样本。关...
关羽 诸葛瑾 2025-10-30 江夏铁闸:被低估的三国守城宗师文聘的传奇人生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宏大叙事中,文聘的名字常被关羽、张飞等传奇名将掩盖。这位出身荆州宛县的将领,以江夏太守之职镇守曹魏东南门户三十余载,其军事生涯堪称一部&...
关羽 张飞 2025-10-30 忠义双全的终章:关羽家族覆灭与张飞家族存续的深层逻辑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这场看似平静的权力交接背后,却暗藏着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关羽满门被灭,而张飞家族却得以...
关羽 刘禅 2025-10-30 襄樊之困:孟达拒援关羽背后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抉择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爆发,关羽以荆州之兵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关键时刻因后方失守、盟友背刺而功败垂成。这场战役中,驻守上庸的孟达拒...
关羽 2025-10-29 荆州之殇:关羽失守背后的多重困局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的战鼓尚未停歇,荆州城防已悄然瓦解。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失利,既非单纯因关羽“大意”所致,也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重矛盾交织、内外势力博...
关羽 2025-10-29 荆州之守:若魏延辅关羽,历史能否改写?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孙权与曹操的联合夹击下败走麦城,最终身死荆州失守。这场战役不仅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引发后世对“若...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10-27 忠义与争议:历史长河中的关羽形象解构在中华文化语境中,"武圣"关羽始终是一个矛盾的符号——他既是民间香火最盛的"关帝",也是...
关羽 2025-10-2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