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历史上的周瑜才智如何?和诸葛亮比谁更胜一筹?其实真实的周瑜实乃接近完美的古今第一儒将,才智更不输诸葛亮,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羽扇纶巾”常被今人借以描绘诸葛亮的形象,以突出他的儒雅。而“羽扇纶巾”真正的主人,却是“遥想公瑾当年”中所提及的周公瑾。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周瑜出生在世家大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做过东汉的太尉(九卿之一),父亲周异做过洛阳令,可谓门庭显赫。少年周瑜相貌英俊,体格健壮,他饱读诗书,精通兵法,年纪轻轻便有雄才大略。时值东汉倾颓,群雄逐鹿,破虎将军孙坚在江东起兵,讨伐董卓。孙坚的儿子“小霸王”孙策与周瑜同年,两人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后来,周瑜与孙策合兵征战,所向披靡,称霸江东。。铜雀春深锁二乔清代费丹旭绘,取自唐代诗人杜牧《赤壁》一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袁术欣赏周瑜的才能,力邀他来投靠自己(当时孙策名义上隶属于袁术)。周瑜看出袁术是个终无所成之人,于是找借口回到了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出迎周瑜,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划拨2000人马归他调遣。这一年,周瑜刚刚24岁,江东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周郎”。此后,周瑜协助孙策南征北战,攻克皖地后,寻得当地大族乔家二女,皆国色天香。孙策娶了姐姐大乔,周瑜则娶了妹妹小乔。英雄配美人,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孙策被刺杀后,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年少的孙权。张昭统管朝中诸事,周瑜则领兵在外,开疆拓土,防范外敌,形成所谓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局面。周瑜在外忠心耿耿,领兵有方,接连歼灭寇匪万余人,击退刘表大将黄祖的进攻,稳定了刚刚更迭的政权。后来,孙权讨伐江夏,任命周瑜为前部大都督。
周瑜虽为武将,却性格温良,举止儒雅。他不仅精通音律(传说与名曲《广陵散》并称的《长河吟》就是周瑜所作),而且弹得一手好琴,就算是酒过三巡,也能精准地辨听出乐曲的阙误,回头予以指点。于是民间流传一句话:“琴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风雅卓绝之妙。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此时的周瑜,年纪轻轻就已执掌一国兵权,深受信任于内,才略施展于外,志得意满,美人相伴,令无数人羨慕不已。
周瑜之名真正流传千古源于赤壁之战。周瑜以前部大都督的身份征讨江夏之时,江北的曹操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荆州,刘表之子刘琼投降,荆州易主,东吴瞬间暴露在曹操的大军面前。乾坤骤转,风云际会,而属于周瑜的历史时刻也随之到来了。
曹操陈兵江北,号称有水路大军80万(有学者认为是10万至20万),意欲吞并东吴。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内部“主降派”意见占了主流,都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兵力强大,无法抵挡。周瑜则力主一战(此处与《三国演义》中所述不同,周瑜并非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他对孙权说:“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将军以神武雄才,秉承父亲和兄长的基业,割据江东,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挥师横扫天下,为汉室去除奸佞。更何况此次曹操自己来送死,我们怎能投降于他?”周瑜还分析说:“曹兵舍弃马匹,凭借舟楫与我们对战,这不是北方人的所长。况且今冬严寒,马无草料,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会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军皆犯。所以擒住曹贼,就在今日!”他郑重向孙权请命:“请拨我精兵三万,进驻夏口,我保证击破曹军!”周瑜一席话,正合孙权的心意。他立即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主持抗曹大事。
首次交战,周瑜指挥得当,加之曹军疾病流行,东吴获得胜利。曹军稍稍退后,与东吴军队对峙于赤壁。周瑜针对曹军战舰首尾相连的特点,采纳属下黄盖的计策,预备朦臆、斗舰(大型战船)数十艘,船内堆积草料,泼上膏油,又令黄盖伪书诈降,带领船队冲入曹军水寨,点燃火船。火借风势,越烧越旺,引燃了岸上的营房。曹营顷刻间陷人一片火海,兵马烧死、溺死者无数。曹军溃败,周瑜顺势挥军北击,攻克曹操大将曹仁把守的南郡。战场上,周瑜策马临阵指挥,被飞来的箭射中右肋,伤势严重,却一直坚持留在军营,继续指挥作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将赤壁之战的最大功绩归功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实际上,以上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舌战群儒”和“借东风”并不存在,而“草船借箭”也并非诸葛亮所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只是个初出茅庐的谋士,作为刘备的使者被派往东吴游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一战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瑜。年轻的大都督周瑜,以其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谋略,以区区几万人的军队击败了数十万的敌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为东吴保住了根基。
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将周瑜误读为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事实上,周瑜不仅胸襟宽广,而且多谋善断,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儒将形象。品读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无人不为他倾倒。
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周瑜“性度恢宏,大率为人”,礼贤下士,深得众人爱戴。又据《江表传》记载:周瑜曾与东吴大将程普有矛盾。程普为东吴老臣,早在孙权的父亲孙坚活着的时候,就为孙家出生人死,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资历比自己浅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气凌人,侮辱周瑜。周瑜对此并不记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对待程普。后来,程普渐渐悔悟,对周瑜愈发敬重,并对身边的人讲:“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觉自己便陶醉于他了。”由此可见周瑜谦让服人的人格魅力。
赤壁之战后,年轻的周瑜以其谋略一战成名。曹操逃回许都后,回想自己败北的经历,怅然叹道:“我输得并不丢人。”足见其对周瑜谋略的叹服。孙权提升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并给他设置了奉邑。周瑜预料刘备日后必成大事,便劝孙权将刘备安置在东吴,为其修筑宫室,以金钱和美色软化他,并将其部下关羽、张飞分置两地,化为己用。可惜的是,孙权并没有采纳这一意见。
周瑜还建议孙权利用曹操新败的时机进攻益州刘璋,夺取蜀地,与西凉马超相互呼应,北方可图。这一构想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设想非常相似,孙权也非常赞同,只可惜最终没能付诸实施。
210年,周瑜在西进计划得到赞同后,回到驻地整理行装,集结兵马出发,准备去施展自己更大的宏图。可惜事不遂愿,天妒英才。东吴大军刚刚出发不久,周瑜病逝。一代将星陨落,年仅36岁。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都督先后执掌东吴军政大权,他们或以火攻破曹,或...
周瑜 吕蒙 2025-09-30 刘备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表里”之辨——从战绩差异看战略与战术的互补性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鲁肃接任周瑜: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公元210年,赤壁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却在巴丘病逝,年仅36岁。这位以火攻破曹、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军事奇才,临终前却将兵符交予一位“资历尚浅”...
周瑜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