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诸葛亮和黄皓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后期,黄皓专权乱政,为什么诸葛亮在临死前不杀了他呢?
诸葛亮百密一疏,忽视了清君侧的工作。诸葛亮临终前主要考虑的是军国大事,都是蜀汉的重大人事安排,根本没有想到一个小太监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更不可能想到亡国之虞在于黄皓。
那么,黄皓都做了哪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惹得大家都认为他该死呢?
第一、严重干扰了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将计就计打败了曹魏大都督曹真,斩杀了曹魏大将秦良。曹真被诸葛亮一封信气死了。曹真死后,司马懿接替了曹真,担任了大都督职务。诸葛亮和司马懿斗阵,诸葛亮以八卦阵大败司马懿。
李严派都尉苟安押运粮草,苟安因为酒后误事,就违抗军令,粮草过期十天到达。诸葛亮欲斩苟安,杨仪求情告免。诸葛亮打了苟安八十大板后就放了。
苟安怀恨在心,就投降了司马懿。司马懿派苟安回成都传播流言,说诸葛将要恃功篡国。后主刘禅中计,召回了诸葛亮。刘禅之所以中计,就是宦官报告的。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苟安允诺,径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闻之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后主惊讶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诏还成都,削其兵权,免生叛逆。”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
我们可以得知:苟安跟宦官早有勾结。否则,苟安不可能立即找到宦官,传播流言。也就是说,苟安一直都和宦官的关系不错。苟安自私自利、卖国求荣,宦官和他沆瀣一气,说明宦官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诸葛亮回去以后,要惩罚苟安,苟安却已经逃得无影无踪。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惩治宦官,可能是因为宦官没有直接跟司马懿来往,也没有接受贿赂,只是起了传递负面消息的作用。宦官听到一些消息,汇报给皇帝,似乎也不能定罪。知情不报,才是有罪。这里所说的宦官就是黄皓。只是黄皓当时地位很低,也是一个普通的宦官,就没有点名指出。
第二、严重破坏姜维的北伐大业。
姜维大败邓艾,邓艾舍命突围,身中四箭,无力再战。司马望就建议邓艾使用反间计。邓艾采纳了司马望的建议,派出间谍党均到成都活动。党均送给黄皓大量的财宝,然后散布流言,说姜维拥兵自重,对皇帝不满,要投降魏国。黄皓再奏明后主,后主召回了姜维。
第三、干预朝政,任人唯亲,提拔阿附权贵的小人。
右将军阎宇,寸功未立,只因阿附黄皓,官至右将军。黄皓又得寸进尺,想用阎宇代替姜维做大将军。黄皓就有一次进谗言,让后主刘禅召回了姜维,姜维被逼无奈,只好到沓中屯田避祸。
第四、教唆后主不务正业,严重败坏了后主刘禅的名声
大臣刘琰的妻子极其美艳。黄皓就唆使刘禅的皇后把刘琰之妻胡氏留在宫中一个月。刘琰怀疑胡氏跟后主有染,严刑拷打胡氏。刘禅得知后大怒,将刘琰问罪处死,并下令从今以后所有的命妇不得入朝。这样闹得人人都认为后主刘禅荒淫无耻,于是贤士渐退,小人渐进。
第五、谎报军情,耽误了军国大事。
魏国派钟会和邓艾两路人马,大举进攻蜀汉。姜维得知消息,立即通报朝廷。
刘禅接到姜维的告急文书,立即开会研究对策。黄皓却说:“这是姜维想要冒功请赏,不必理会,可以请师婆来算一下吉凶祸福。”竟然把国家的命运交给师婆来决定了。
黄皓又把师婆请到宫里。师婆装模作样地跳了一番大神后,就闭着眼说起了瞎话。师婆说:
“蜀汉安然无恙,而且过不了几年,魏国也将归蜀汉所有。皇上尽管享乐就是了。”
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就是这样。如此荒诞不经的谎话,师婆也好意思说出口;后主刘禅还真的也好意思相信。
这简直,反正我们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刘禅同学这智商了。后主刘禅,处理李严耽误粮草一事,可以说是雷厉风行;处理刘琰虐待胡氏一事,也可以说是斩钉截铁。应该说他的智商不低啊!怎么在师婆这件事情上,竟然如此的糊涂。
刘禅同学投降以后更是大智若愚,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政治斗争艺术。可是在师婆这件事情上,真的是判若两人啊!
原因就是:黄皓。只要没有黄皓在身边,刘禅同学自己决定的事,或者是听别人的建议决定的事,往往都能表现出杰出高超的政治才干和政治智慧。只要一有黄皓在侧,刘禅同学立即就变得昏聩无道、荒淫无耻。
所以自始至终,我都认为:刘禅是假装糊涂,是在利用黄皓。他利用黄皓享乐,同时又把亡国的责任由黄皓来分担了大半。刘禅投降司马昭以后,司马昭立即把黄皓斩首示众,也是证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之所以当时没有诛除黄皓,是因为黄皓当时说不上有罪,他只是把听到的消息报告给了皇帝,这似乎是一个宦官应尽的责任。
再者,诸葛亮也没有想到黄皓能够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从而影响了蜀汉的整个命运。
诸葛亮一贯倡导:“亲贤臣,远小人。”对一个君主来说,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因为,贤臣往往都是忠言逆耳;小人却往往都是满面春风啊!最后请大家谨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