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一个东方强国,那么赵王真的很傻吗?在长平之战中犯了哪些错?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爆发
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分别为廉颇,李牧,白起,王翦,秦赵两国各拥其二,由此双方的军事实力,只在伯仲之间。
赵孝成王接受建议,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这也成了他在长平之战中犯的第一个错误,如此一来,武安君白起的进攻,必定将在不远之后到来。
秦历来素有虎狼之军的恶名,赵国军队虽然也丝毫不弱,但依旧感到十分头痛。平原君赵胜提出,武安君白起无敌于天下,野战天下无敌,但是廉颇将军勇猛善战,虽然野战稍弱,但是防守是强项,定可以抵挡秦国的进攻。
廉颇是当时的一员老将,临危受命,立马整顿军队赶赴战场。不久之后,秦国发起进攻,一路摧枯拉朽,秦国将领很快全面攻占了上党郡,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境内。
长平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廉颇就把军队驻扎在此接应上党的百姓。双方军队列阵对战,初期交手的两个月,廉颇深感秦国军队的强大,最终决定高筑墙、广积粮、不出战,以逸待劳,迎击疲惫的秦军。
秦军见状,发起过几次强攻,但最终都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双方渐渐变得对峙起来。
如果按照这个事态继续发展,那么,秦国将在不久之后退兵,只可惜,赵孝成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直接改变了长平之战的命运,也断送了赵国的前途,这个错误就是他信了秦国的反间计。
长平之战结局
秦国派遣间谍,在赵国境内施加流言蜚语,那个时代信息本就不通畅,一时间,赵国上下人心惶惶,赵孝成王见状,虽然没有怀疑廉颇,但是依旧觉得,廉颇不出战是怯懦的表现。
廉颇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基本原则,无视了赵王的命令,稳定战局,但坏就坏在城中的流言蜚语已经动摇了赵王对他的信任,更是开始筛选新的将领。
此时,赵王也即将犯下第三个重大错误。秦国毕竟是当时的第一大国,国内实力部队军力,毕竟在赵国之上,为了避战保存实力,赵孝成王决定派遣使者求和。
秦国实力已经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但是强悍的战力必然树敌于众,事实上,在这之前,东方各国已经有数次合纵攻秦,只不过每次都被秦国一一化解。
为了防止各国再次合纵,同时也给自己争取时间,以便扭转战场态势,于是,秦国利用这次机会,放出秦赵和解的风声,各国见状自然不会派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变得孤立起来。
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军队屡战屡败还坚决不出心存不满,见状坚定了换将的想法,而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进入他的眼中。
其实,赵括并非历史上描述的那般无能,他熟读兵书,腹有诗书,这是大家都熟知不争的事实,而他在军事上也是比较有实力的。
公元前280年,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兵临齐国城下,但是此时战局逐渐向着不利扭转,无可奈何之际,赵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按照赵括的想法,城内的虚实被打探清楚,并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用最小的损失攻下城池。他们派遣士兵不断地往城中丢粮食,城中早已断粮多日,一时间民乱四起。
另一方面,赵军将城池团团围住,整个城池已经是瓮中之鳖。城内最终激起兵变,守城将士被斩杀,打开城门迎赵军入城。
由此可见,赵括还是有一定的带兵能力,但是坏就坏在赵括从来没有大兵团的指挥经验,如果出奇兵,赵括会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指挥官。
当指挥大兵团作战时,沉浸于兵书的他,反而会让兵书捆住了手脚,而这一点,也在长平之战中体现得清清楚楚。
赵国临阵换将,秦国也偷偷把将领换成白起,与赵括相比,白起是兵丁起家,没有读过兵书的他,用兵天马行空,自然不会受到兵书的束缚。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十则围之,由此,赵括从来没有考虑过被围歼,不曾想,白起却开了等量围歼的先河。赵国主力45万大军全军覆没,一举沦为了二流国家,东方各国再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邯郸之战
事实上,赵括的指挥也是十分优秀,在军队已经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依旧打出了1比1的交换比,秦国在战场上的伤亡足足达到了30万人,不禁让秦国元气大伤。
而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率领众国联军,在邯郸城外大破秦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带来的损失比,秦国主力受到重创,联军趁机反推,秦国20多年的扩张结果,也由此消亡。
所以说赵孝成王并不是真的傻,长平之战中的临阵换将只是无奈之举,长平之战时期气候本就极端,东方各国粮食纷纷减产,唯有秦国后勤保障充足,由此便注定了这场战争失败的结局,而换上赵括,更多的像是困兽犹斗的窘迫。
大厦将倾,又岂是一个年轻人所能扶起的,只可惜这场战争,赵括背了黑锅,承担了千古的骂名,不以成败论英雄,赵括凭借一己之力努力挽救国家,单单这个壮举,就足以令人敬佩了。
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廉颇活了多少岁:历史迷雾中的长寿名将之谜在中国战国史的烽烟中,廉颇的名字如同一面不倒的战旗,既承载着赵国抵御强秦的辉煌战绩,也镌刻着“将相和”的千古佳话。然而,当后人试图丈量这位传奇名将的生命长度时,...
廉颇典故 2025-08-11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传奇“负荆请罪”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教育意义的典故,其核心人物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栋梁之臣——廉颇与蔺相如。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更成为中华文化中...
廉颇典故 2025-07-08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 长平之战廉颇守了三年吗:历史真相与时间线的澄清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关键战役,决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关于赵国名将廉颇在此战中“守了三年”的说法广为流传,却与史实存在偏差。一、长平之战的...
廉颇典故 2025-07-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