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范纯仁:北宋宰相的仕途风云与精神传承

范纯仁:北宋宰相的仕途风云与精神传承

时间:2025-10-10 18:14:5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谥号“忠宣”,北宋著名政治家、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他以刚直不阿的品格、务实为民的政绩和清廉俭朴的家风,在北宋政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一生历经五朝,两度拜相,又屡遭贬谪,最终以“世济忠直”的碑额载入史册。

一、少年立志:家学传承与孝道为先

范纯仁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自幼聪慧,八岁便能讲解经书。其父范仲淹以“先忧后乐”的家训著称,范纯仁深受影响,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自勉。23岁中进士后,他因父母在堂,连续推辞武进、长葛两县知县之职,直言:“我怎能以禄食为重,而轻易离开父母?”直至范仲淹去世,他才正式步入仕途,出任襄邑知县。

在范仲淹的言传身教下,范纯仁自幼便展现出仁厚与担当。一次,他奉父命运麦至苏州,途中遇故人石曼卿因丧亲无力运柩,毅然将整船麦子相赠。归家后,面对父亲询问,他坦然承认此事,范仲淹听后欣慰道:“你做得对。”这一轶事,成为范氏家风传承的典范。

二、仕途沉浮:变法与党争中的政治坚守

1. 反对王安石变法:直言敢谏的代价

范纯仁的仕途始于地方,历任襄邑知县、江东转运判官等职。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范纯仁上书宋神宗,直言“掊克财利,使民心不得安宁”,并引用《尚书》之语,警示“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他因反对均输法、青苗法等变法措施,遭贬外放,先后出知河中府、成都路转运使。

在地方任职期间,范纯仁始终以民生为本。任庆州知州时,秦中饥荒,他果断开仓赈济,下属劝其上奏待批,他凛然道:“等到批复,百姓早已饿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事后,百姓争相送粮归还,常平仓竟无亏欠。

2. 元祐更化:务实调和的宰相风范

元丰八年(1085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复相,范纯仁被召回朝中,历任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元祐三年(1088年),他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开启首次相位。

此时,司马光欲尽废新法,范纯仁却持不同意见。他劝司马光:“王安石之法,有其可取者,不必因人废言。”对于差役法改革,他主张“徐徐经理”,避免激化矛盾。然而,司马光未采纳其建议,范纯仁因此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这种不附炎趋势、以民为本的立场,使他成为新旧两党皆认可的“异数”。

3. 哲宗亲政:贬谪中的坚守与豁达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章惇为相,范纯仁因反对尽废新法遭贬,先后被贬至颍昌、随州、永州。贬谪期间,他双目失明,仍以“乐助穷人”为乐。一次,夫人因贬谪迁怒章惇,他淡然笑道:“此岂章惇所为?”其洒脱达观,令家人敬服。

三、治国理念:宽政爱民与务实革新

1. 宽政为本:化解社会矛盾

范纯仁主张“以宽治民”,反对严刑峻法。任齐州知州时,当地盗匪横行,他释放囚犯,训诫其改过自新,一年后盗窃案减少大半。他常言:“宽容出于人性,严惩不可持久。”这种以德化民的思想,深受百姓爱戴。

2. 务实革新:调和两派矛盾

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激烈斗争中,范纯仁始终以“是否利民”为准则。他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保留青苗法、保甲法等有益措施;同时,他也批评王安石变法中“搜刮财利”的弊端,提出“去其泰甚”的改良方案。这种务实态度,使他成为两派之间的“缓冲带”。

3. 举贤任能:公心选才

范纯仁任宰相期间,举荐人才唯才是举,从不要求被举荐者知其恩。他常说:“只要朝廷不遗漏正直之人,何必让其知我所荐?”这种公心,赢得了朝野的尊重。

四、家风传承:清廉俭朴与忠恕之道

1. 布衣宰相的俭朴生活

范纯仁一生清廉,家中饮食常为咸菜、咸豆腐。一次,他留同僚晁端用餐,晁端见桌上仅有两小簇肉,戏言:“范丞相家风败坏矣!”其俭朴可见一斑。他常以“六经”自省,教育子弟:“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要按圣贤之道行事。”

2. 忠恕之道的践行者

范纯仁将范仲淹的“绝不与一人为怨”哲学发挥到极致。他营救文字狱中的蔡确,搭救政见不同的吕大防,甚至在章惇一贬再贬自己时,仍禁止家人以政见不同请求减免处罚。他常言:“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便可达圣贤境界。”

五、晚年与身后:忠直之名的永恒印记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范纯仁在熟睡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宋徽宗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师,谥号“忠宣”,并御书“世济忠直之碑”。其著作《范忠宣公集》流传后世,成为研究北宋政治与家风的重要文献。

范纯仁的一生,是北宋中后期政治斗争的缩影,也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典范。他以刚直不阿的品格、务实为民的政绩和清廉俭朴的家风,诠释了“忠直”二字的深刻内涵。正如苏轼所言:“范公之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他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宗预:蜀汉外交的脊梁与暮年忠臣的悲歌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