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是指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蜀汉名将魏延在诸葛亮首次出兵北伐时,提出的由子午谷进军从而攻克长安的军事计划。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
这句话相信我们都十分熟悉了,意思是说当兵打仗,不能光靠搏斗,还要适当的讲究策略,古往今来有多少战争因为策略得当因此以少胜多出其不意的,所以熟读兵法,懂得策略是很重要的。
说道古往今来的军师,应该首先会想到诸葛亮吧,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并非是诸葛亮的计策,而是他的下属将军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么这个计策可行吗?在1400年年后,有一个大将用五万人的性命解开了这个谜题。
子午谷奇谋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谋略的背景,当时正逢三国时期,天下分为三个政权,蜀汉,曹魏,东吴,其中又以蜀汉和曹魏之争最为严重。
那个时候蜀汉的刘备去世,刘禅登基,以诸葛亮的意见为重。诸葛亮答应过刘备要辅佐好刘禅,并且匡扶汉室,于是待到实时机成熟后,他领兵向曹魏发起了进攻。
中途遇到了秦岭这座大山,当时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走比较远的祁山路,但是那边地势平坦,对于士兵们的体力不会消耗太多。而且粮食补给也十分方便,可以说是最平稳的一条路了。
另一条就是离得近但是山路崎岖的子午路了,这条路弯弯绕绕十分多,且地势险恶,对于蜀汉的士兵们是一次很大的考验。于是诸葛亮综合考虑下来还是选择走了平稳的祁山路。
但是这个时候魏延将军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兵贵神速”,若是走祁山路必然要绕道,到时候就错过最好的开战时机了。倒不如走子午路,曹魏的大军们一定想不到自己等人会冒如此风险,到时候只用几天就到曹魏大军眼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这个计策十分的巧妙,但是诸葛亮思考再三后,还是决定不予采用。无他,只因为魏延想的太过美好,但是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问题。
虽然子午路很快,但是道路弯弯绕十分多,一不小心就会在这深山老林中迷失方向,到时候都不用曹魏大军出马,他们自己就能给自己困死。其次,若是突然赶上天气不好打雷下雨,那么子午路的道路也会变得泥泞,到时候对士兵们的体能更是消耗,只怕与曹魏大军一会面就会让人打的落花流水。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粮食的问题了,在子午路行军,后勤粮食很难及时补给到位,到时候可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了。于是他们最后还是走了祁山路。
虽然这条政策有诸多不可行的地方,但有一点,如果蜀汉的大军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以极快的速度来到曹魏大军面前,可能还真会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而蜀汉士气大气,可能最后就不会灭亡或者还能够多延续几年了。
而子午谷奇谋也将成为军事策略上的一大著名谋略,只可惜人生是没有多种原则的,当时诸葛亮选择了另一条路,就再也无法验证子午谷是否可行了。
闯王高迎祥
不过生在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在距离三国1400年后,有一个大将解开了谜题,虽然这个代价很大,他就是闯王高迎祥。
那时正是明朝末期,国家腐朽不堪,眼看气数已尽,官员们更是只顾往自己兜里揣银子,完全不顾百姓们的死活。而皇帝朱由检虽然有心复兴大明,可彼时的他对内有一帮贪污腐败的官员,对外,还要面对皇太极的威压。更是没有功夫来管百姓们。
而百姓们在一天天的等待中终于绝望了,他们明白,如果再不自立自强,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无尽的死亡。于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农民起义,当时的领头人就是高迎祥。
虽然他是农民出身,可他对于打仗这方面还算是无师自通比较在行的,再加之他生性豪爽,承诺以后会给百姓们不一样的生活,所以他也很得民心,有许多人纷纷到他手底下效力。同时,他也自封为“闯王”,意为闯荡出来一片天地的王。
他认为朱元璋都能够从一个乞丐变成皇帝,自己也能当。于是随着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开始盯上了西安这块肥肉。
但是当时的明朝毕竟还是一个国家,实力还在,硬攻指定是不行的,那么就只能想一些策略。很快他发现了三国时期魏延的提议,他越看越觉得这个策略十分适合自己,打西安将领们一个措手不及。
说干就干!他当即领了五万大军,从子午谷开始行军,还好他手下的士兵们都身经百战,因此对于崎岖不平的山路都能克服,且进程非常快。
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的西安将领对此早有准备,先是派人将他们的入口堵住,随后自己又带了比高迎祥多几倍的人马守在出口,只等他一出来,便立即发动进攻。
果然,当闯王高迎祥出来时,彻底的傻眼了,只见镇守西安的大军们已在此等候多时了。没过一会,高迎祥的人头被带回了明朝皇帝的面前,而这五万大军也全部被杀,一个不留。虽然十分残酷,但这就是战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件事,那就是子午谷奇谋这个策略是不可行的,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这个意见,只怕也会惨败。而1400年后的高迎祥也用了五万人的性命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题,只不过这个代价太过惨痛!
结语
其有一句话说得好,成功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的确如此。 就像子午谷奇谋,虽然这的确是一条十分好的计策,但它成功的条件太过苛刻,因此被放弃。
这篇文章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事情之前要先想一想自己的能力,再定目标而后再去实现,切莫做一些自不量力的事情。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