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星空中,洪亮吉(1746—1809)以“榜眼及第”的科举荣耀与“谪戍伊犁”的政治风波闻名于世,但他更为深远的学术贡献,在于其1793年完成的《治平篇》与《生计篇》。这两篇不足三千字的政论,首次系统提出人口增长超越资源承载将引发社会危机的观点,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发表早五年,因此被学界公认为“东方人口学之父”。这一称号背后,既是洪亮吉对传统人口思想的突破,也是其身处康乾盛世末期对时代危机的深刻洞察。
一、突破传统:人口理论的范式革新
洪亮吉的人口思想,直接挑战了儒家“民胞物与”的传统观念。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至《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古代人口观始终将增殖视为国家强盛的根基。即便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及“地少人多”的隐忧,也仅将其归因于技术落后,而非人口规律本身。洪亮吉则首次将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纳入动态平衡框架,他在《治平篇》中以数学模型推演:“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亦不过倍之而止矣,何倍数之如是其甚也!”这种量化分析方法,标志着中国人口研究从伦理叙事转向实证科学。

更关键的是,洪亮吉提出了“水旱疾疫”的自然调节论与“田赋刑法”的社会调节论。他承认“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但更强调“田赋、刑法之法”的人为干预必要性,主张通过“宽其政、均其役”缓解社会矛盾。这种“双轨调节”理论,既保留了传统天人感应的思维痕迹,又融入了早期经济学的资源分配意识,为后世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雏形。
二、时代镜像:盛世危言的学术投射
洪亮吉的人口论绝非书斋空想,而是对康乾盛世潜在危机的预警。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国人口突破3亿,较顺治十八年(1661年)增长近10倍,而耕地仅增加4倍。这种“人口爆炸”与“资源紧缩”的矛盾,在《生计篇》中被具象化为“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的生存困境。洪亮吉以常州老家为例:其曾祖父洪璟任大同知府时,“家有田百顷”,至其父洪翘时“仅存十顷”,而到他这一代“已无立锥之地”。这种家族记忆的微观叙事,使宏观人口危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社会现实。
他的预警与清代人口政策形成鲜明对比。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客观上刺激了人口增长;乾隆末年虽多次下诏“劝民惜福”,但始终未突破“重农抑商”的传统框架。洪亮吉则主张“通商惠工”,认为“今日之急务,莫大于通商”,这种对商业价值的重新评估,在以农为本的清代思想界堪称惊世骇俗。
三、学术回响:从边缘到中心的认知嬗变
洪亮吉的人口思想在清代长期被视为“异端”。嘉庆四年(1799年),他因上书《极言时政启》直陈“吏治腐败”“纲纪松弛”被流放伊犁,其人口论也被保守派斥为“危言耸听”。直至晚清,随着西方人口理论传入,学者们才重新审视洪亮吉的先见之明。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洪亮吉)于马尔萨斯之前五年,已发见人口过剩之问题,可谓卓识。”严复翻译《人口原理》时,更将洪亮吉与马尔萨斯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皆以人口与食货为言,其理一也”。
20世纪以来,洪亮吉的人口论获得多维度的学术阐释。经济史家将其视为中国早期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社会史家从其“水旱疾疫”论中解读出传统社会的风险应对机制;环境史家则强调其“天地调剂”观对生态平衡的朴素认知。2020年,中国人口学会在《中国人口科学》创刊40周年纪念文中明确指出:“洪亮吉是中国人口学从经验描述转向理论建构的关键人物,其学术价值不亚于同时代的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贡献。”
四、当代启示:历史镜鉴中的治理智慧
在21世纪全球人口突破80亿的背景下,洪亮吉的人口论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他提出的“双轨调节”理论,与当代“市场调节+政策干预”的人口管理模式形成跨时空呼应;其“通商惠工”的主张,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产业升级逻辑不谋而合;而他对“吏治腐败”与人口危机的关联分析,更为反腐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注脚。
更深刻的是,洪亮吉的学术命运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思想创新往往诞生于时代裂缝之中。当康乾盛世沉浸在“十全武功”的狂欢时,他以学者良知洞察到“盛世”背后的危机;当西方理论席卷中国学界时,他以本土话语构建起人口学的理论框架。这种“在盛世中预警危机,在传统中开创新局”的精神,正是洪亮吉被誉为“东方人口学之父”的核心要义——他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提出者,更是一个时代的清醒者。
在三国鼎立的纷乱时局中,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丁奉以其跨越四代君主、征战半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成为东吴后期军政体系的核心支柱。...
2025-11-06 潘璋:东吴虎臣的双面人生——勇略与贪奢的交织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潘璋以“江表之虎臣”之名载入史册,其人生轨迹既展现了战场上的铁血豪情,也暴露...
2025-11-06 徐盛:江东铁壁的忠勇传奇——以“大壮”之名铸就东吴脊梁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徐盛以“江表之虎臣”的威名载入史册,其以少胜多的战例、独创的疑城之计,以及获...
2025-11-06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的人生轨迹与家族传承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东吴名将凌统以勇猛无畏和忠诚不二著称,其家族血脉中流淌的热血与担当,在次子凌封身上得到了延续。作为凌统的次子,凌封的人生虽未如父亲般在...
2025-11-06 凌统:东吴军魂的国士风范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凌统以“亲贤礼士、轻财重义”的品格闻名军中,其十五岁夺父尸的勇毅、合肥救主的...
2025-11-06 庞统临终之言:一场被历史放大的权力博弈公元214年,雒城(今四川广汉)城下箭雨纷飞,蜀汉军师庞统身中数箭,生命垂危之际留下了一句震碎三国格局的遗言:“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
2025-11-06 萧皇后:乱世浮萍下的情感迷局在隋唐交替的动荡岁月里,萧皇后以兰陵萧氏皇族后裔的身份,经历了从公主到皇后、从流亡者到政治筹码的跌宕人生。关于她一生与多少男性产生情感或政治纠葛的争议,既源于野...
2025-11-06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的边疆守护者在三国至西晋初期的风云变幻中,陶璜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在交州这片远离中原的边疆之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作为东吴末年至西晋初年的重要官员与将领,他不仅成...
2025-11-06 吾彦:寒门猛将的传奇人生与后世评说在三国至西晋的动荡岁月中,东吴后期涌现出一位以勇力与谋略并重的将领——吾彦。他出身寒微,却以文武双全之才、超凡胆识与忠诚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
2025-11-06 唐朝宦官血洗长安城:权力失控下的历史悲剧公元835年11月,长安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关闭城门,对朝廷官员展开大规模屠杀,一千六百余名官员及金吾吏卒命丧当场,史称“甘露之变”。这...
2025-11-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