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赤壁大败,但其实曹操是汉末三国时代的一流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如果要说他是“三国军事第一人”,许多人可能会反驳:以曹老板的实力,恐怕不能登顶吧,他可是吃了不少败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的确,曹操虽然一生征战,但其败绩也是不少,如追击董卓时遇埋伏几乎被团灭;兖州之战几乎被吕布连锅端;官渡之战粮草用尽,九死一生。
但是,客观的说,曹操在动荡的时局之中,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终结了汉末以来北方地区的分裂和动荡,并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基础,这种军事成就,在当时是无出其右者的。
而且,如果从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这两个方面综合考量,曹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的第一人。特别是他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其实是鲜为人知的。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聊聊曹操为何算得上“三国军事第一人”。
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世界观。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要有知,更要有行,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要表现为行,首先就要有知。
汉末三国时代,能征惯战的军事将领不在少数,但是其中能像曹操这样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并且能够著书立说者,几乎没有。
曹操长期把持东汉军政大权,并且几乎一生都在鞍马上渡过,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军事理论上有所成就。
史书记载,曹操特别爱读兵书,几乎是手不释卷: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三国志》)
在读书的同时,曹操也接合自己的军事实践,将他的所感所思写下来。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他的《孙子略解》、《曹公新书》。
1、《孙子略解》
该书是曹操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注释,凭借它,曹操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传世的为《孙子兵法》作注的第一人。
在兵学研究领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看到如此完整的《孙子兵法》,正得益于曹操的贡献。
曹操对《孙子兵法》作注,当然不是纯粹在搞翻译,而是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精加工:一是对其中含糊的文字作出自己的解释,正确理解孙子的本意,纠正时人对于原文错误的理解;二是把个人的军事思想融入到书中,继续发展孙子的战争理论。
而曹操只用4000余字,就对《孙子兵法》十三篇进行了注释,堪称是言简意赅。
字数虽不多,语句也并不晦涩难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要把自己解读后的《孙子兵法》,发给手下的军事将领,作为他们行军打仗的教科书。
要让这些识不了多少字、更没有什么兵学基础的大老粗们,掌握一些深奥的军事理论,曹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对此,宋代名臣欧阳修曾总结说:“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
宋代以前为《孙子兵法》作注者,只曹操、杜牧、陈皞三大家,而很显然,这其中只有曹操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谁的注解最有说服力,也就不言自明了。
2、《曹公新书》(或《孟德新书》)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提到曹操曾经仿照《孙子兵法》,写了一套自己的兵书,名曰《孟德新书》。
不过,过目不忘的张松看到后,欺骗他说这本是战国时期无名氏所作,非曹操原创。
而曹操也是心虚,竟说:“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于是就把此书给烧了,《孟德新书》从此失传。
实际上,这并非罗贯中虚构出来调侃曹操智商余额不足的段子,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写过此书。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提到了“新书”的字眼:“(曹操)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在唐代的一本名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著名兵书中,也提到了“新书”,比如下面这段话:
太宗曰:“曹公有战骑、陷骑、游骑,今马军何等比乎”
李靖曰:“按《新书》云‘战骑居前,陷骑居中,游骑居后’。”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将李靖讨论兵法,依据的正是曹操的“新书”。不过,可惜的是,这本“新书”现在已经失传。
但可以肯定的是,唐太宗和李靖是看过并讨论过它的,它也绝不是因为张松的一句忽悠而被曹操烧掉的。
二、出色的战略战术大师
我们在文章开头讲,曹操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知行合一”,他不仅为《孙子兵法》作注,还自己原创了兵法,并能够在戎马一生中,将这些理论灵活运用,打了许多漂亮仗,这里我们仅举两个小例子:
1、虚实结合
在游戏《三国志11》中,曹操的特技为“虚实”,这两个字很好的解释了曹操用兵的精髓所在。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这种虚实结合的打法,常常是曹操制胜的法宝。
公元207年,曹操北上讨伐北方游牧民族乌丸。当时正值夏秋之交,阴雨连绵,加上对地形不熟悉,曹军行军极其艰难。
在充分调研了进军路线以后,曹操大胆的放弃正常路线,率领主力骑兵改走崎岖的山路,因此大大缩短了北征的行程,给了乌丸一个大大的“惊喜”。
果然,疏于防备的乌丸完全没有料到曹军如此神速,双方接战后便一触即溃。张辽一战就斩杀了乌丸首领踏顿,并占领其王庭。
2、偷袭加火攻
虽然在赤壁之战被周瑜以火攻取胜,但论及偷袭加火攻,曹操才是大师级的人物。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亲自率领精兵五千,乔装打扮成袁军模样,乘着夜色绕过袁绍的防线,直奔其粮草仓库乌巢。一把火起,万粮辆车化为乌有,胜利的天平也彻底导向了曹操。
“火烧乌巢”不仅是古代火攻战的经典战例,也是曹操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思想灵活运用的鲜活案例。
所以,《三国志》中才有如此评价:
“(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 张邈陈宫弃曹投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的关键转折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大地风云突变。曹操麾下重臣张邈与谋士陈宫突然倒戈,联合“飞将”吕布发动叛乱,一举夺取曹操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兖州。这场变故不仅改变了曹...
曹操怎么死的 张邈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荀彧与程昱:东汉末年双星并耀的谋略之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集团能在乱世中崛起,离不开荀彧与程昱这两位顶级谋士的辅佐。他们以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若要探讨“荀彧和程昱...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2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关羽“死后睁眼”:历史、文学与科学的交织解读关羽,字云长,作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被后世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中,关羽死后头颅被送至曹操处时“...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8-27 曹仁武力考辨:从战场表现到演义评说的多维解析在曹魏阵营的武将谱系中,曹仁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曹操的从祖弟,他既无典韦"单手举牙门旗"的蛮力,也未留下如许褚&...
曹操怎么死的 曹仁 2025-08-25 崔琰之死:东汉末年权力漩涡中的名士悲剧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以“腹诽心谤”的罪名将冀州名士崔琰下狱,先施髡刑贬为官奴,后因崔琰“接待宾客时吹胡子瞪眼”的姿态,最终赐其自尽。这起看...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8-15 孙权“孙十万”称号的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军事调侃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闻名于世。然而,这位被曹操视为劲敌的君主,却因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军事行动,被后世冠以“...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8-12 郭嘉与杨修:同为谋士,命运殊途的东汉末年双生花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麾下谋士如云,郭嘉与杨修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虽同为智囊,却因性格、立场与政治选择的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他们的人生轨迹,...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8-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