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三国 >  孙权“孙十万”称号的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军事调侃

孙权“孙十万”称号的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军事调侃

时间:2025-08-12 12:04:43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闻名于世。然而,这位被曹操视为劲敌的君主,却因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军事行动,被后世冠以“孙十万”的戏谑称号。这一称号的背后,既是史实与夸张的交织,也是后世对孙权军事才能的另类解读。

一、合肥之战:八百破十万的经典战例

孙权“孙十万”的称号,最直接的来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合肥之战。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为扩张领土,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而曹魏守将张辽仅率七千人马驻守。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张辽并未选择固守待援,而是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袭吴军大营。

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甚至一度冲至孙权麾下。孙权惊慌失措,退至高台以长戟自守,狼狈不堪。此战张辽以少胜多,不仅重创吴军士气,更在撤退时再次突围,令孙权“人马披靡,无敢当者”。此役后,曹魏方面大肆宣扬“张辽以八百破十万”,而孙权因屡次以优势兵力攻打合肥无果,逐渐被贴上“孙十万”的标签。

二、合肥魔咒:五次攻城皆败的尴尬记录

孙权对合肥的执着,堪称三国历史上的“魔咒”。除215年的逍遥津之战外,他还曾四次率军攻打合肥:

首次攻合肥(208年):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广陵太守陈登驻守的合肥,却因陈登智谋与城防坚固无功而返。

二次攻合肥(215年):即逍遥津之战,张辽八百骑破十万,孙权险些被俘。

三次攻合肥(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渡海至夷州(今台湾),同时分兵攻合肥新城,因魏军坚守未果。

四次攻合肥(233年):孙权再度围攻合肥新城,魏将满宠以火攻击退吴军。

五次攻合肥(234年):孙权与诸葛亮北伐呼应,率军至合肥,闻魏帝曹叡亲征后仓皇撤退。

五次攻城皆败,尤其是逍遥津之战的惨痛教训,让孙权“孙十万”的称号深入人心。后世史家调侃其“十万人马如儿戏”,甚至将张辽与孙权并称为“张十万”与“孙十万”,以讽刺其军事指挥的失误。

三、历史与夸张:称号背后的双重逻辑

“孙十万”的称号虽源于史实,但“十万”这一数字本身存在夸张成分。古代战争中,统帅常以“十万”形容大军规模,实则多为虚指。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兵力约二十万;而孙权攻合肥的“十万大军”,可能仅包括后勤、民夫等非战斗人员,实际作战部队远少于此。

然而,数字的夸张并未削弱称号的讽刺意味。孙权作为一方君主,屡次以优势兵力攻打合肥却无功而返,暴露了其军事才能的短板。相比之下,其兄孙策以“驭马调兵”著称,而孙权则更擅长“举贤任能、权衡变通”,正如其名“权”所寓意的谋略与权变。合肥之战的失败,恰恰凸显了孙权在军事指挥上的不足。

四、后世评价:从调侃到反思

“孙十万”的称号,最初源于曹魏方面的宣传与后世文人的调侃,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这一称号逐渐引发对孙权军事才能的反思。一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袭取荆州等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其在合肥战场上的屡战屡败,也暴露了其轻敌冒进、缺乏持久战的耐心等缺陷。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评价孙权:“智略权变,足以继其兄;然勇略不及,故屡战合肥而不克。”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孙权的谋略,也指出了其军事上的局限。而“孙十万”的称号,则成为后世对这一局限的生动概括。

人物: 曹操 孙权 分享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