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女娲原型是什么动物?女娲在中国神话故事中,被认为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千年间都是以创世女神的身份存在。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在一般人眼中,像女娲这样的神话人物,其形象也是和常人无太大区别,但在古籍中,女娲其实是人首蛇身,上半身是人,但下半身却是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蛇这个动物在古人眼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据悉,最早记载女娲的史料是《天问》。现代人一直认为天问乃是屈原的专属。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只是屈原对之进行过整理,并予以保存。
《天问》书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这是问,“女娲如此身体,谁来制造完成?”《天问》没说女娲身体到底啥样,只是到了东汉王逸注曰:“女娲人头蛇身。”而在西汉石刻画像中,女娲已经是人头蛇身了。可以看出,此时女娲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发现过战国时代的文物。其中详细记载了伏羲与女娲联合剩下四个后代,随后开创了整个世间万物。文物中记载,伏羲他所在的地方“梦梦墨墨,亡章弼弼,风雨是阏”。翻译过来就是以前的宇宙是混沌的,伏羲与女娲生下儿子开创了世界。而他们的四个儿子,最后又被人称为东西南北“四方之神”。文物中写到云:“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为岁,是唯四时。”
“四时”,就是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在上古,所谓“四时”,亦称“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甲骨卜辞中,多有殷商时期祭祀“四方”之神的记载。帛书称,伏羲女娲是“四方”之“四神”之父母,无疑,他俩也就应该是“阶位”更高之神。帛书里,称伏羲为“大能”。段玉裁曾把《左传》《国语》中的“能”解为“熊”,当误。
《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鯀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郭璞注《山海经》引《归藏.启筮》为“化为黄龙”。所以,伏羲称“大能”,亦即“大龙”。古人,对于天神的想象,显然离不开人类自身形象。因此,所有天神,必定是“人格化”的。自然,伏羲的妻子女娲,必然也是“人头龙身”了。
“龙”,是上古先民观察天象的想象,这有甲骨文的“龙”字为证。龙”字,不是对地上某种动物的象形,而是来自天上的“东宫七宿”。《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有云:“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或曰,龙蛇一家。汉代伏羲女娲成为“人首蛇身”,当与此有关。
其中亦有战国时期楚文化影响的因素——楚地少数民族神话中,女娲亦为“人首蛇身”。
文/无敌通史
女娲传说的整个演变过程,实际上正好映射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最初是母系社会,人们对于为什么能够生育后代,并不了解。这才有了女子踩到巨人的脚印能怀孕,吃个鸟蛋也能怀孕,甚至看到天空美丽的光芒也能怀孕,完全不了解男性在其中的作用。同时,远古人类的寿命,受环境和生产力所限,通常较短。因此,繁衍和传承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对生殖的懵懂和渴求,远古时代的人们有了比较原始的生殖崇拜。
人们当时只知道下一代来自母亲,女娲的性别也就被设定成了女性。所以,女娲的原型和起源,应该就来自母系社会那些伟大的母亲们。另外据一些学者分析,女娲的娲,音义和“娃”、“蛙”相同。女娲即女娃、女蛙。女娃长大后负责孕育下一代。而蛙类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水中的蛙卵可以很快的孵化出无数的小蝌蚪,再蜕变为青蛙。所以,有学者以此推测,除了原始时期的女性之外,青蛙也是女娲的原型和起源的一部分。
蛇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在远古时期,数量众多。而且,蛇的形态和男性器官的形态非常相似。伏羲是进入父系社会的代表,说明当时人类的生殖崇拜,从女性开始变为了男性。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婚姻也开始以男性为主。人类开始慢慢走出了生殖蒙昧期。
伏羲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了造人传说之中,女娲的形象也随之改变,成了人首蛇身。而且,伏羲、女娲以人首蛇身出现的形象,还逐渐融合了阴阳的观念。比如一些图画中,伏羲手持金乌(太阳),而女娲则手持月亮,月亮中还有一只蟾蜍(蛙)。
类似的,神农是牛首人身,就和牛在农耕中的作用分不开。
人类出现之后,世界上就是洪水不断。而蛇则可以在水中生存下来,很好的躲避洪水。正是在蛇为主干的基础之上,才有了龙的出现。而龙的多个形态,都跟水有关。比如,蛟龙就经常伴随大洪水出现,推测就是大水蛇。同时,在各种传说中,龙还负责司雨之职。
联系到女娲治理洪水,伏羲、女娲躲避洪水的传说,当时的人们出于对洪水的敬畏,对蛇产生图腾崇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伏羲、女娲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也就非常正常了。
文/奕天读历史
在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事中,“三皇”始终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符号。然而,作为“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其功绩——发明巢居、推动人类...
有巢氏 2025-08-20 娥皇:从帝俊之妻到帝舜之妃的神话迁徙在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文献的交织中,娥皇的身份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她既是《山海经》中帝俊的妻子,又是《列女传》中帝舜的正妃,这种看似矛盾的记载,实则折射出上古...
娥皇 帝俊 2025-07-23 皋陶的正确读音:从历史迷雾到权威定音在中国上古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事中,"皋陶"作为司法始祖与"上古四圣"之一,其名字的读音长...
皋陶 2025-07-23 夸父为什么不读四声:从语言规范到文化符号的解码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夸父”一词的正确读音为kuā fù,其中“夸”读一声(阴平),而非四声。这一读音规范不仅源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规则,更与古代神话的文化内涵紧密相...
夸父 2025-07-21 月神常羲与帝俊:上古神话中的日月秩序缔造者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月神常羲与天帝帝俊的传说犹如交织的星轨,既承载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原始认知,又折射出华夏文明对时间法则的深刻探索。这对神祇夫妻以&q...
常羲 帝俊 2025-07-17 世界上有没有精卫鸟?神话与现实的边界解析"精卫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形象,其故事源自《山海经》,千百年来被传颂为坚韧不拔的象征。然而,这一充满诗意的传说是否对应...
精卫 2025-07-04 立花道雪的结局:雷神之怒与武家之魂的终章在日本战国史的璀璨星河中,立花道雪的名字如同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这位被誉为“雷神”“军神”的九州大名,其生涯终结于天正九年(1585年)的病榻之上,但他的死亡方...
雷神 2025-07-02 三皇五帝时代:神话传说中的母系社会残影与文明转型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叙事中,“三皇五帝”始终笼罩着神话与史实的双重迷雾。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尧舜禅让,这些传说不仅承载着先民对文明开端的想象,更隐含着早期社会形态的密...
燧人氏 2025-06-30 瑶姬:从神话仙子到文化符号的多元身份解构瑶姬,这个在中国神话与文学中若隐若现的名字,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从巫山云雨的传说源头,到后世文人笔下的意象重构,她的身份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要解开瑶姬的身...
瑶姬 2025-06-11 常羲与羲和:上古月神与日神的孪生镜像在《山海经》的幽深篇章中,常羲与羲和的名字如日月双璧,共同镶嵌在华夏文明的原始信仰体系中。这对上古神祇虽分掌日月,却在神话母题、职能象征及文化隐喻层面形成精妙互...
羲和 常羲 2025-06-0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