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秦国的甘茂:一位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

秦国的甘茂:一位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

时间:2025-08-07 14:07:56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甘茂,战国中期秦国的重要政治家与军事家,其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是秦国扩张疆土的功臣,也是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既以智谋与才干赢得赞誉,又因性格缺陷与政治抉择引发争议。透过历史记载与后世评价,可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甘茂形象。

一、寒门崛起:从楚地学子到秦国栋梁

甘茂出身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虽无显赫家世,却凭借天赋与勤学脱颖而出。他师从史举,精通百家学说,尤其擅长兵法与纵横之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甘茂抓住机遇,经张仪、樗里疾引荐,进入秦惠文王幕府。这一跨越阶层的跃升,既体现其个人能力,也折射出秦国“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秦惠文王时期,甘茂参与平定汉中之战,展现军事才能;秦武王继位后,他更受重用,先平定蜀地叛乱,后被任命为左丞相,与右丞相樗里疾形成“双相共治”格局。这一系列成就,使其成为秦国历史上首位出身寒门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二、军事奇才:攻城略地与战略智慧

甘茂的军事才能在其攻打宜阳之战中达到巅峰。秦武王欲“窥周室”,需打通三川之地,而宜阳作为韩国重镇,是必经之路。此战面临三大挑战:

地理险要:宜阳城防坚固,储备充足,可支撑十年守备;

兵力悬殊:韩军精锐十万,秦军需长途奔袭;

朝堂掣肘:右丞相樗里疾与公孙奭多次进谗言,动摇秦武王决心。

甘茂以“息壤盟约”化解信任危机,通过“曾参杀人”的典故警示秦武王,最终以私人积蓄激励士卒,苦战五个月后斩首六万,攻克宜阳。此役不仅打通了秦国东进通道,更奠定其“战国名将”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三、政治困局:外籍客卿的生存之道

作为楚国入秦的“羁绊之臣”,甘茂始终面临身份认同危机。秦国宗室势力强大,樗里疾作为秦惠文王之弟,天然占据政治优势。甘茂虽以军功跻身相位,却难以摆脱“客卿”标签,其政策主张常遭掣肘:

归还武遂之争:甘茂建议将武遂归还韩国以换取和平,却遭向寿、公孙奭反对,最终引发谗言;

救援韩国之策:楚围攻韩国雍氏时,甘茂力主出兵,却因宣太后楚人身份及秦国利益考量而受阻;

逃亡齐国结局:在谗言与排挤下,甘茂被迫流亡齐国,虽获齐王礼遇,却再未重返权力中心。

这种困境折射出战国时期客卿群体的普遍命运:才华与忠诚难以抵消身份隔阂,政治博弈中往往成为牺牲品。

四、后世评价:功过是非的多元视角

对甘茂的评价,史家与后世学者存在显著分歧:

肯定派:

苏代称其“非常士也”,赞其通晓地理、谋略过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与樗里疾并称,肯定其对秦国扩张的贡献;

现代学者指出,甘茂是秦国从“霸业”向“帝业”转型的关键人物,其战略思想影响深远。

批判派:

范蜎认为甘茂“不可相于秦”,指责其迎合权贵、缺乏政治原则;

部分史书将其描绘为“见利忘义”之徒,称其迎合芈姝母子、怂恿嬴稷夺权等行为。

这种争议源于甘茂的复杂性格:他既有“出将入相”的才能,又存在“自私自利”的缺陷;既为秦国开疆拓土,又因政治短视而自毁前程。

五、历史启示:人才与制度的永恒命题

甘茂的悲剧,本质是战国时期人才选拔与权力制衡机制的矛盾体现。秦国虽以“客卿制度”吸引天下英才,却未能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导致甘茂等寒门才俊始终处于“用而疑之”的境地。反观齐国,苏代通过“以秦制秦”的策略,成功说服齐王重用甘茂,凸显灵活用人机制的重要性。

甘茂的故事亦为现代管理提供镜鉴:

人才使用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过度猜忌会扼杀人才积极性;

制度设计应平衡“能力”与“忠诚”:既需唯才是举,也需建立身份认同机制;

个人抉择需兼顾理想与现实:甘茂若能更妥善处理与宗室的关系,或许结局迥异。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慎夫人的儿子叫什么?历史与虚构的边界解析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