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柳奭:从宰相到阶下囚的轶事与后世评说

柳奭:从宰相到阶下囚的轶事与后世评说

时间:2025-11-10 16:15:51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柳奭(?—659年),字子邵,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唐朝初年宰相、外戚,唐高宗首任皇后王氏的舅父。他的一生充满戏剧性转折,既有权倾朝野的辉煌,也有身死族灭的悲剧。其轶事典故与后世评价,折射出唐代政治的复杂性与历史人物的命运浮沉。

一、忠孝仁厚:迎丧高句丽的孝子之举

柳奭出身河东柳氏,家族以忠孝传家。其父柳则曾任隋朝左卫骑曹参军,出使高句丽时病逝异乡。柳奭闻讯后,亲赴高句丽迎回父亲灵柩。据《旧唐书》记载,他“号踊尽哀,为夷人所慕”,其悲痛之情与尽孝之举感动了高句丽人,甚至被当地史书记录为“仁孝典范”。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柳奭对家族伦理的坚守,也为其日后步入仕途奠定了道德基础。

二、权谋与失势:从辅政宰相到阶下囚

(一)辅政立储:巩固王皇后地位的政治博弈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柳奭因是太子妃王氏的舅父,被擢升为兵部侍郎。永徽二年(651年),他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升任中书令、监修国史。此时,王皇后无子,柳奭为巩固其地位,建议收养高宗庶长子李忠为子,并联合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推动立李忠为皇太子。这一策略短期内稳定了王皇后的后位,却为日后政治危机埋下伏笔。

(二)失宠与请辞:王皇后倒台前的政治预判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独宠武昭仪(武则天),王皇后因不善交际逐渐失宠。柳奭见势不妙,主动请求辞去宰相职务,被贬为吏部尚书。这一举动看似明哲保身,实则暴露了其政治敏锐度的局限——他未能阻止武则天崛起,反而因与王皇后的亲属关系被卷入更深的漩涡。

(三)贬谪与冤杀: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清洗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指控王皇后行厌胜之术,唐高宗大怒,废王皇后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后。柳奭因牵连被贬为遂州刺史,后又被贬为荣州、象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并牵连柳奭,称其“暗通宫掖,意图鸩杀陛下”。唐高宗将柳奭押解回京,命其就地处死,家族近支亲属全部流放岭南为奴婢。

三、后世评价:才节之争与历史定位

(一)古代史家的矛盾评价

“才不足守,节不足立”的批判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柳奭:“节不足以守筦库,才不足以理下邑。”认为他既无坚守气节的魄力,也无治理地方的能力,其失败源于才能与节操的双重缺失。

“正人风彩”的肯定

《旧唐书》作者刘昫则称柳奭“世称謇谔,有正人风彩”,肯定其忠直品格。这种矛盾评价反映了史家对柳奭复杂性的认知:他既是政治博弈的参与者,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二)现代研究的视角深化

外戚政治的典型案例

柳奭的兴衰与王皇后的命运紧密相连,其政治生涯折射出唐代外戚与皇权、后权的复杂关系。他通过联姻获得权力,却因皇权更迭而覆灭,成为外戚政治脆弱性的缩影。

门阀士族的衰落象征

河东柳氏作为关中士族,在柳奭被杀后遭受重创。史载“长孙氏、柳氏缘无忌、奭贬降者十三人”,显示武则天对传统门阀的打击。柳奭之死,标志着门阀士族在唐代政治中地位的下降。

四、历史启示:权力博弈中的生存智慧

柳奭的故事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政治教训:

道德与权谋的平衡:他以孝道赢得声誉,却因政治短视而失败,说明单纯依赖道德资本难以在权力场中长久立足。

站队风险的警示:与王皇后的绑定让他在武则天掌权后迅速失势,凸显政治联盟的脆弱性。

时代变革的无力感:面对武则天代表的新兴政治力量,柳奭等传统士族无法适应,最终被历史淘汰。

柳奭的一生,是唐代政治斗争的微观缩影。他的轶事与评价,既是个体命运的悲歌,也是时代变革的注脚。正如《旧唐书》所言:“奭既死非其罪,甚为当时之所伤痛。”这位宰相的悲剧,至今仍引发对权力、道德与历史规律的深思。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温彦博:唐朝名相的传奇人生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