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33岁时篡汉,随后当了不到7年的皇帝就死了,所以就造成了这种后果:后世往往津津乐道于他跟弟弟曹植的精彩夺储之争,却极少留意他成为帝王后的表现。单从执政效果而言,曹丕可谓中规中矩,甚至还有不少亮点。比如他推行了不少善政,接替魏王爵位后就宣布废除一些渡口的关卡、大幅减轻赋税;
定期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赡养社会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人以及极端贫苦者都可享受国家提供的口粮;当时的冀州多次遭灾,而曹丕次次都可以及时采取赈灾举动;曹丕本人天资聪颖、文采不凡、精通儒学,也把这份爱好运用到了政治生活中,他组织儒生系统地收集注释各类经典、兴办学校,为复兴儒学作出了积极努力。可以看出,曹丕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恢复秩序、促进发展,很好地契合了持久混战之后的民生需要。
在具体政绩上,曹丕也可圈可点,比如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平定了北方地区的一些叛乱,对外也积极主动,消除边患、恢复西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汲取两汉的教训,高度警惕宦官、外戚参政,从制度上杜绝这两大毒瘤卷土重来。
但曹丕有两大明显的不足。
其一,为了早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他曾两次无视他人劝阻,执意发动伐吴之战,但最终都付出了一定代价、未能实现战略目的。说的正面点,这也许是心怀大志;但说得直白点,这就是脱离现实、好大喜功,看来没吸取父亲曹操当年的教训。
其二,传统史家对曹丕的格局颇有微词,认为他气度不够。根据史书记载来看,确实如此。
比如,当被俘的于禁返回北方后,曹丕看似宽容,甚至还引经据典,以荀林父、孟明视的典故予以鼓励,让老于本人、其他大臣颇为感动;但在背地里,他却让人画出当初于禁投降关羽的场景,活活气死了这位先帝功臣。身为帝王,何必如此阴暗歹毒?还有个例子,曹丕生性喜欢巡游狩猎。称帝后的第一年,他就故态复萌。时任长水校尉戴陵予以劝谏,认为应当减少狩猎,避免劳民伤财。曹丕顿时勃然大怒,将戴陵“减死罪一等”处罚。以这种方式对待进谏的帝王,在别的朝代经常会被视为“暴君”。而随后的曹叡,显得比父亲厉害得多。
身处天下大分裂时代,位于中原的曹魏政权屡屡成为周边政权的众矢之的。年轻的曹叡应对极有章法,不仅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还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并非扔给大臣、自己甩手不管,而是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神操作。比如曹叡登基的那年,东吴趁机进攻文聘镇守的江夏。一众文武老臣纷纷主张出兵救援时,曹叡却极为淡定:“吴军敢于主动发起陆地攻城战,就是想攻其不备罢了;如今文聘已与他们进入相持状态,说明已经挫败了对方的图谋”,于是并未派救兵。不久,吴军果真撤退。
公元233年,鲜卑两大首领步度根、轲比能有相互勾结的苗头,并州刺史毕轨请求外出阅兵,以威慑轲比能、警告步度根。曹叡不以为然:“步度根、轲比能只有勾结的苗头而已,如今毕轨阅兵,不是逼他们假戏真做吗,这算哪门子威慑!”随后他马上下诏毕轨,令其不可轻举妄动;可惜对方已擅自领军出塞,鲜卑两部果真联合反叛、大败魏军,最终还是靠曹叡从朝廷派兵摆平了此事。
即使跟老江湖司马懿、孙权相比,曹叡的军事指挥水平、对形势的判断也毫不逊色。
公元234年,蜀汉、东吴在西、东两线同时发动攻势。曹叡指挥若定,他派司马懿与老对手诸葛亮相持,并且交待战术:“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正是在此战中,司马懿坚守不出,即使诸葛亮派人送了一套女装故意激将。
对于东边的孙权,曹叡则亲自应对。孙权大军围攻新城,满宠一度建议弃守此地、退守寿春;但曹叡却否决了这一方案,他指出新城是兵家必争之地、绝不可放弃,并决定亲自赶往前线督阵,届时双方士气此消彼长、吴军必退。
随着他出马,孙权果真撤军。随后魏国群臣建议他西进长安、支援与诸葛亮相持的司马懿;曹叡却不以为然:“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西边无忧”。下个月,诸葛亮毫无进展,随后病重、逝世于军中。
从上可以看出,曹叡确实既有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却能轻易驾驭司马懿。魏国老臣们对他评价极高。曹叡当太子时极为低调,基本一直待在东宫读书。在其即位后,曹氏三代元老、侍中刘晔进宫探风;出宫后,一众同僚围上来打探新皇帝的的底细,老江湖刘晔如此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比秦皇汉武差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曹叡执政期间,也像父亲那样推行了不少善政,尤其注重狱讼审理,他强调:“刑狱攸关天下性命”,为此多次亲自旁听、监督大案审理。他督促陈群等人编制的《魏律》十八篇,被视为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曹睿比曹丕最优胜的一点,就是他更加大度。对于劝谏者,无论对方措词多么激烈,但曹叡一不生气、二不躲避,而是和颜悦色地接见、听对方说完,搞不好还会大大赏赐,但就是不改正。
那么,为啥总有人向曹叡进谏呢?这就涉及到他的主要缺点:在位后期,曹叡逐渐显得好大喜功,尤其喜爱大兴土木,不仅大修洛阳宫,还新建了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如此集中的浩大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还极大耽搁了农时,以至于上起三公、下至百官都苦口婆心劝谏。这种做派,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后世隋炀帝的影子。如果曹叡多活几十年,会不会一手败坏曹魏王朝?
概而言之,曹叡天资聪慧、深谙帝王之道,因此年纪轻轻就能轻松驾驭一众久经宦海的老江湖。他在位期间,也是曹魏皇权最为集中、高效的时期,称得上独断朝纲、令行禁止,颇有一代雄主的气势。
有些朋友认为是曹叡养肥了司马懿,但我认为这只是意外:以俩人的年龄对比,曹叡显然是想着牢牢把控司马懿、榨干其价值而已;但有谁会料到曹叡仅仅有36年的阳寿,而司马懿竟能老当益壮、连续熬死曹氏三代人?但曹叡后期的做派,却让人倒抽一口凉气:短短十几年的成功后就开始骄奢,这不是微缩版的李隆基吗?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洛阳城飘着细雪,魏王曹丕的府邸张灯结彩,朝臣们正为即将到来的禅让大典忙碌。而在城郊一座简陋的灵堂内,一位身着素服的官员却跪在...
曹丕 2025-08-22 东汉后期:在权力倾轧与民生困局中走向崩塌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至汉献帝禅让曹丕,共历195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后期,这个曾经以“光武中兴”为荣的王朝,却深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与社会动荡的泥潭。外戚与宦官...
刘秀 曹丕 2025-08-21 陈群与司马懿:曹魏权力场中的双璧之交在汉末三国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陈群与司马懿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他们既是曹丕“太子四友”的核心成员,又是曹魏政权制度建设的共同奠基者,更是权力斗争中相互...
曹丕 司马懿 2025-08-18 曹彰与曹丕:宗室兄弟的权力博弈与命运交织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宏大叙事中,曹魏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同样充满戏剧性。作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曹彰与长兄曹丕的关系始终笼罩在“储位之争”的阴影下。然而,通...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8-06 三曹:汉魏风骨的文学丰碑在汉末魏初的动荡岁月中,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后世将这三位曹氏父子合称为“三曹”,这一称谓不仅...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8-05 曹丕:从权谋之巅到壮志未酬的终章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曹丕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复杂多面的性格,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承继父业,终结汉朝四百余年统治,建立曹魏政权,成...
曹丕 2025-07-30 曹节与曹丕:同为曹操血脉,却非同母所生——一场被历史迷雾遮蔽的家族真相东汉末年,权臣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姿态掌控朝局,其家族内部的关系网络亦如政治棋局般错综复杂。其中,汉献帝第二任皇后曹节与魏文帝曹丕的兄妹关系,常因史料记载...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7-24 建安七子为何没有三曹:文学集团的分野与历史定位的逻辑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群体命名的创作高峰,其核心由“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构成。然而,这一...
曹操怎么死的 曹丕 2025-07-23 曹丕的情感天平:伏寿与甄宓的爱恨迷局在三国纷争的权力漩涡中,曹丕的情感世界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他究竟更倾心于汉献帝的皇后伏寿,还是自己的发妻甄宓?通过梳理正史记载与文学演绎的边界,我们可以发现...
曹丕 甄宓是谁的妻子 2025-07-15 东乡公主:被湮没在政治联姻中的魏晋红颜在三国群雄的刀光剑影中,曹魏宗室女性的命运如同飘零的落花,即便贵为公主也难逃政治博弈的漩涡。魏文帝曹丕之女东乡公主,其人生轨迹在史籍中仅存只言片语,却折射出汉末...
曹丕 2025-07-0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