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魏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在中国古代是有名的智多星,他的神机妙算,深谋远虑历来为人们赞叹不已。同时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让人感动不已。蜀汉能在三分天下中占据一席之地,诸葛亮可是功不可没。
蜀汉能够崛起,当然不止是诸葛亮一人的功劳,其余志士能臣同样很重要。其中有一个人叫魏延的,军事才能十分优秀。在北伐时,诸葛亮曾多次重用魏延。但是在诸葛亮大限将至时,他却决意要杀魏延。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不少朋友看过《三国演义》,其中就对这件事有过描述。可是小说是具有虚构成分的,他并不全是事实,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据说只有四个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蜀国大将魏延
当时刘备入川时就带着魏延,黄忠等人。在这期间魏延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帮助刘备成功拿下了益州,这让刘备很是欣赏,于是重用魏延。随后刘备就提拔了魏延为汉中太守,当时朝中都认为这位置非张飞莫属,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备居然将这位置给了魏延,可见魏延是深受刘备重视的。
魏延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在蜀汉崭露头角,可是不久刘备就去世了,但这并没有影响魏延的才能继续发挥。当时诸葛亮仍然是重用魏延的,让魏延跟随自己北伐,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让他领军冲锋杀敌,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魏延也是表现出色,为蜀汉立下大功。
这样一个军事奇才,为何诸葛亮会在临死前杀掉魏延呢?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认为魏延有反骨,那么既然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会反,为何还会重用魏延呢?在蜀汉后期,朝中大将没有比魏延更好的了,其次诸葛亮认为有自己在可以压制魏延,所以才委以重任。
但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于是召来杨仪等人开秘密会议,但是唯独没有叫魏延。诸葛亮在会议上说,待自己病逝以后让杨仪率北伐军撤回成都,如果魏延不撤军就找到机会将魏延斩杀。
等到撤军时,魏延果然没有听从诸葛亮撤军的命令,不仅如此他还率军队阻碍他们的撤军,这个时候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于是马岱就出来将魏延杀死了。在小说中魏延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谋反。可历史上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魏延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呢?
02魏延真正死亡原因
历史上的魏延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反而对蜀汉忠心耿耿,我们之所以会认为魏延有谋反之心,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被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误导了,以至于我们对魏延的印象是谋反的奸臣。
历史上的魏延最终被杀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性格导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桀骜不驯”。魏延勇猛又擅长领兵作战,在蜀汉后期可以说是第一武将。但魏延性格过于孤傲,性情又恶劣,以至于人人见着他都绕着走,不愿与他为敌。
但唯独有一人偏偏对魏延不屑,他就是杨仪,他们是一对死对头,谁也看不惯谁。杨仪经常嘲讽魏延只是一介武夫,而魏延认为杨仪只是一个没用的文臣罢了。因为这样性格暴躁的魏延曾几次要拿刀杀杨仪呢。
因为他们的不和,诸葛亮又爱惜人才,经常在中间调解他们的矛盾,但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两人的关系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中。在诸葛亮大限将至时,诸葛亮和小说中一样楂召开会议安排军中事宜,让杨仪作为北伐大军的主帅,率领着全军撤退,然后让魏延来断后。
诸葛亮了解魏延的性格,他预料到魏延不会听从命令,于是还补了一句,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撤军,就不用管他了。并不是小说写的那样让人将魏延杀了。在正史中,魏延也的确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
他认为诸葛亮死了并不影响北伐,魏延对北伐也是势在必行,不愿撤军。为此杨仪还派人去劝说魏延,魏延本来就讨厌杨仪怎么可能会听他的呢?魏延也许对杨仪怀恨在心,将杨仪撤军的路给毁了,无奈杨仪只得选择另外的路。
这个期间杨仪和魏延都上书刘禅说对方有谋反之心,刘禅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于是问朝中的大臣。由于魏延的性格本就遭人不喜,同时魏延又是武将,朝中大臣们都认为魏延才是有谋反之心的那个人。
03魏延最终被斩杀
朝中大臣都一致认为魏延谋反,刘禅就相信了变下令捉拿魏延。同时杨仪还派王平抵御魏延,王平并没有硬碰,而是搬出诸葛亮,他对魏延的军队说:“丞相才去世不久,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许多士兵听了就都散了,只有几个魏延的亲信跟着他。于是杨仪趁此派遣马岱杀了魏延,不仅如此还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自己目中无人的个性让没有朝中大臣为自己说话。同时又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诸葛亮死后,没有人能够压制自己,不听诸葛亮的命令。
魏延死了,最开心的当然是杨仪了。虽然魏延死了,但杨仪并没有因此而掌握蜀汉的大权。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任命蒋琬为丞相,杨仪非常不服气经常抱怨。这件事传到了刘禅耳朵,于是下令将其关入大牢,最后还贬为平民。杨仪羞愧难当,竟自尽而亡。
04结语
杨仪和魏延是蜀汉中的一文一武,二人也都是有实力的人,可因为不和,彼此斗争不断。到了最后,也也没有得到善终,真是令人唏嘘。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