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临死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为何这么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人物,其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文学形象可谓是妇孺皆知。
其真正本尊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众多发明,如运用八阵图行军,发明木车牛马运粮,发明孔明灯通信等等。可以说,精通天文地理、八卦玄机的他在罗贯中的神化下,成为了运筹帷幄的传奇军师。
而他的死,自然也留下了一段高深莫测的故事。从史书记录来看,他要求死后“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这显然是不符合古代下葬礼仪的,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五丈原落幕
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先是为他的儿子刘婵摆平了南方的叛乱,随后留下了名垂青史的《出师表》,吹响了北伐的号角。
不过司马懿也绝非等闲之辈,亲自率军抵抗,于是两军在渭滨对峙的时候,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而去世。可以说,他为蜀汉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一点从《出师表》里的恳切言语中也可看出。
而他也深知自己倒下后,刘禅很难成事,不仅为他钦点了几位可以信赖的智者以及武将,也用毕生所学给他留下了锦囊妙计。
传说诸葛亮死的时候,司马懿夜观天象,看到了代表诸葛亮的红色将星从东北方向坠向西南,也就是汉军的营寨中。
他大喜,说明汉军的军师诸葛亮终于身死,现在正是大举进攻的好时机。他也深知诸葛亮好施“空城计”,于是派斥候先去五丈原探探路。结果斥候一看,五丈原人去楼空,分明就是诸葛亮死后汉军紧急撤退的样子。
司马懿得知消息,更加坚定了要去追击的决心。于是他亲自率军,一路穷追猛赶,终于在山下见到了汉军。
他兴高采烈的同时,却又突然听到自己军队的后方传来一声巨大的炮响,而汉军突然急转方向,全员呐喊着冲向魏军。林中一辆四轮车由人抬着,上面一面大旗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中间端坐着的人正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司马懿吓得大惊失色,居然自己又中了诸葛亮的阴谋,自己孤军深入敌人腹地,现在恐怕是九死一生。他也顾不得身后的魏军将士,赶紧掉转马头就开始狂奔。手下的将士看到了,也是群龙无首,一个个丢盔弃甲,四路逃窜。
而天色将明,那个坐轿里只是一个木人带着诸葛亮的服饰。汉军又一次借由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击退了魏军,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佳话,只不过这一次,诸葛亮却是真正地逝世了。
安排后事
据说就在诸葛亮自知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就曾写信给刘禅讲明了自己死后葬礼的要求。古代要求自己葬礼从俭的贤士不少,大多是表明自己清白一生,不给朝廷留负担。
不过诸葛亮的要求却是别有用心,他要求刘禅不必给他找什么风水宝地,墓穴也只要刚好能装下他棺材的就足够。
在信中,他留下了最著名的一句话“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下葬”。字非常简单,却每个断句中都留有自己深谋远虑的打算。
“四人抬棺”,是因为古时下葬时陪同的人越多,说明仪式越高级,也就是死的人越位高权重。本来按诸葛亮作为蜀国宰相的级别,葬礼应该是至少几支仪仗队的,可他在渭滨正与魏军对峙,大肆宣扬排场只会引火上身。
他深知司马懿肯定盯着自己什么时候倒下,然后趁机进攻,于是他就故意不暴露自己的死讯。让普通四个壮汉抬着自己的棺材下葬,这在那时也就一般士官的待遇,在战场上非常常见,敌军一定很难猜到死者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其次他下令“往南走”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北边是曹魏的军队,越往北肯定越容易被敌军刺探到情报。尽管他留下了上文所写的锦囊妙计,但他也是希望这样的计谋最好是迫不得已才使用,毕竟是铤而走险,稍有不慎若被识破就是全军覆没。
墓地成谜
这三句话中,最神秘也最耐人寻味的就是第三句“绳断下葬”了。古代不像现在是用手和肩膀直接抬的棺材,而是用两根竹棒挑着棺材。且当时由于三国鼎立,四处战乱纷争,盗墓蔚然成风。
且当时有从曹操组建军队挖墓穴,司马懿招阴兵的传说,诸葛亮不敢冒这样的风险去把自己埋进风水宝地。于是他就让刘禅派四名壮士把自己棺材抬着,什么时候绳子被磨断了,就地挖个土坑就把他棺材埋了
可如果诸葛亮就想到这么简单一层,自然也就不配被誉为这么老谋深算的军师了。如果这4个人偷懒,或是别有心机把他的墓穴位置告诉了魏军,自己依然有被盗墓的风险。
于是他料到肯定有人会走个2天就说服其他人自己主动把绳子割破,他就告诉了刘禅,这结实的麻绳,没有走个十几天,是肯定不会破的。
结果真的如他所料,这四人抬着他棺材走了2天就赶回来邀赏,准备拿了银子跑路。刘禅如诸葛亮所说,将四人处死,于是再也没人知道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
除了怕自己被盗墓的风险,其实诸葛亮还怕司马懿对自己怀恨在心。他知道他一倒下,蜀国也将支撑不了太久,所以才急于出兵北伐。
但现在要是蜀国战败,司马懿若知道自己葬在什么地方,说不定就会掘他的墓来泄愤。为了自己能够死后安宁,他也就不得不采用这样多的计谋来迷惑对手了。
小结:
诸葛亮埋葬的地方到现在都依然成谜,反映了当时三国时期秘葬的文化特征。
曹操也有这样神秘的墓地传说,不过这段故事对于诸葛亮而言,则是又一次的神化,更多的出自于对他的崇拜和仰慕。
虽然也有一定的争议,后世学者认为是故意编造来扰乱敌人视野的,不过终究是建立在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生之上。这样传奇的人物,也值得这样一个富有神秘故事的结局。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