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刘备在荆州驻扎的时候,就已经和马氏家族多有交往,对马家五兄弟的能力和为人都大致有所了解,刘备认为,马谡和他的几位兄长相比,是一个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之辈,不能重用,用他必有大祸。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会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
第一,通过与马良的交谈中,得知马良弟弟马谡能力有限。
马氏家族在荆襄之地是大族,尤其是以“马家五常”远近闻名,在荆州驻兵的刘备早有耳闻,刘备为了招贤纳士,亲自拜访,和马氏五常的其中两兄弟马良和马忠一见如故,因此,马良和马忠二人皆投入刘备麾下,成为的刘备的幕僚,使的刘备如虎添翼。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刘备在与马良的交往中,得知了马良的弟弟马谡。也想请马谡出仕,但是马良却积极反对,他知道他小弟弟的能力,书本知识能力很强,对国家大事口若悬河,但是却缺乏实践,做学问还可以,但是要搞军政,确实是难堪大用。至此,马谡出仕为官的路,基本在刘备时期就断了。
从上文可以看出,马良是个贤能之人,在推荐用人这方面举贤不避亲,不会因为马谡是自己的亲弟弟,而罔顾事实的说马谡是一个有能力之人,至此,刘备多少对马谡有所了解,也牢记马良对马谡的评价。这也是马谡为什么在刘备主政蜀汉的时候,一直没有机会能够入蜀为官的主要原因。
第二,马良战死,刘备痛心疾首。表面弃用马谡,实则为了保护马谡。
夷陵之战,马良作为参军跟随刘备左右,但是刘备刚愎自用,不会用兵,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致使蜀军大败,马良也在此战中战死沙场,马良作为刘备的原班人马,使的刘备痛心疾首,自责,在退守白帝城的时候,刘备就下诏厚葬马良,并且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突然在病床看到了马谡,马谡这时候的身份是诸葛亮的跟班,幕僚,刘备一看到马谡,就伤感起来了,毕竟马谡作为马良的亲弟弟,样貌和神态与马良有点神似,使的刘备有点睹人思人,因此他在与诸葛亮的对话中,直言不讳的希望诸葛亮在重用马谡,但是作为君主,刘备又不能明说,因为作为一个君主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轻易表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所以他才会用贬低的方式,来要求诸葛亮弃用马谡。
所以说,夷陵之败,导致马良壮烈殉国,使的刘备痛心疾首,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厚待马良的家人和后代,但是当他看到了马谡的出现,无限伤感之心,突然爆发,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他强忍痛苦,表面贬低马谡,让诸葛亮弃用,实则为了保护马谡,不让马谡沾染军政。给马氏留个念想。而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刘备为人仁义的人格魅力。
第三,白帝城托孤,示意重用之,刘备不许
马谡因为在诸葛亮左右,谈政论道,颇有见解,因此,诸葛亮越来越器重他,并将他带到身边,此次刘备白帝城托孤,马谡全程跟随,到了诸葛亮和刘备密谈的时候,诸葛亮直言不讳的向刘备推荐了马谡,希望蜀汉把他列为今后的重点培养对象,刘备一听完,坚决反对,因为他很早的时候就通过四方打听,还有对马谡这个人进行过个人考量,发现他就是蜀国的“赵括”,是个言过其实之辈,没有半点真本事。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认同,他自己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和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不同,主要是两代人之间“代购”所产生的观念差别,刘备比诸葛亮大了整整二十岁,确实是两代人,所以,诸葛亮没有重视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过这是后话。
所以说,刘备早早就未雨绸缪,对马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量,得出了马谡的能力有限,资质不高等结论,因此果断的将马谡排除军政将领培养的队伍之中。
第四,刘备劝诫诸葛亮弃用马谡,是刘备慧眼识人的一个具体体现。
有时候,我们还真得相信一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刘备叱诧风云数十载,绝非等闲之辈,如此杰出的政治家看人一定是很“毒辣”的,曹操也是如此的,曹操看人,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来,孙权果然成为了一方霸主,曹操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那个时候的刘备连个地盘也没有,也没撒人马,最后也成为了一方君主,刘备和曹操一样,他每一次选择离开或者留下,都和他看人有关系,刘备的品人能力和曹操都是不分伯仲的,而当时的东汉两位品人大师司马徽和庞德等人对于刘备的慧眼识人能力也是赞美有加。
从上文的叙述中就可以看出,就识人来说,诸葛亮和刘备不是一个量级上的,刘备更多的是放眼天下,而诸葛亮更多的是关注蜀汉内部,因此两个人站在的高度不同,导致识人的结果也不同,而刘备为什么能够拥有蜀汉那么大的基业,就是因为他的慧眼识人能力在动乱的东汉末年是独具一档的。使得有乾坤治世能力的人物都来帮助他。
所以说,刘备临终劝诫诸葛亮弃用马谡,是刘备慧眼识人的一个具体体现,他如果不去劝诫诸葛亮,他就不是刘备了,因为刘备的骨子里,早已经被时代“标榜“成为慧眼识人的明主。
综上所述,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是源于刘备的慧眼识人能力,他对马谡早早就做出了考量,得出了马谡这个人不可大用的结论,其次,马谡兄长马良战死,刘备为了给马氏留后,毅然而然的弃用马谡,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刘备的政治智慧,超出旁人。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