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字文》中有写到,"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形容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的。白起的长平之战威震六国,王翦辅佐秦始皇灭六国,李牧的步骑默契配合围歼匈奴,只有廉颇的战绩备受质疑,理由是攻六国皆趁虚而入,“长平之战”被王龁所击败。

公元前284年廉颇率军参与“五国伐齐”,但燕国名将乐毅谋划并指挥整场战役,廉颇扬名是公元前283年攻取齐国阳晋,这年44岁被称作“大器晚成”或“草根英雄”,但廉颇是嬴姓且有生辰考证,嬴姓不仅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秦赵(王室)亦为舜帝功臣伯益后代,廉颇应是待遇低微的赵国远枝宗室。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约22岁健硕魁梧的廉颇接受战阵熏陶,此后22年间赵国“灭中山国”、“北击匈奴”及“收降楼烦”廉颇皆参战,却被赵武灵王强势锋芒所掩盖,直到汉文帝刘恒发出感叹,“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廉颇与抵御匈奴李牧并称,其功劳更早难度亦更高。

公元前283年廉颇攻齐“阳晋之战”,虽威震诸侯以战功受封赵国上卿,但战事却限制廉颇发挥留下遗憾,其一,齐军困守孤城士气低落且无外援;其二,赵国占据绝对兵力优势胜之不武;其三,燕国乐毅攻齐限制廉颇扩大战果;恃强凌弱却坐视乐毅侵吞齐国,廉颇忧惧燕国整合后比肩秦国成为赵国东方威胁。
公元前279年“五国伐齐”落幕,战国格局发生剧变,齐国与燕国两败俱伤,楚国被秦国夺取郢都,宋国灭亡韩魏抱团取暖,原本军事第四的赵国跃升至第二,赵惠文王抓住千载难逢的良机扩张,廉颇率军夺取齐国麦丘等十余城,夺取魏国安阳等数城并韩国数地,疆域拓展却将诸侯全部得罪,为“长平之战”埋下隐患。

平原君赵胜对廉颇有两句评价,上半句是“勇騺而爱士,知难而忍耻”,如著名的历史典故“将相和”,廉颇曾嘲讽并刁难蔺相如,得知隐情后果断负荆谢罪,结交蔺相如学习其全局观,如“阙与之战”赵奢固然勇猛取胜,但廉颇协防策应亦发挥作用,赵奢仍举荐廉颇统率赵军,赵国君主贤明群臣和睦使国力达到鼎盛。
平原君赵胜下半句是“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是对廉颇军事能力的概括,简而言之攻防能力中流而防守能力极强,公元前269年“阙与之战”为例,邯郸与几邑均以防守反击取得胜利,公元前257年廉颇率残兵坚守邯郸,给魏楚援军赢得时间避免赵国灭亡,廉颇亲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赵惠文王称霸中原。

廉颇战略与赵国君臣的奢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韩桓惠王被迫割上党十七城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携军民城邑归降赵国,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接收上党土地,廉颇率军驻防扎长平戒备并收编军队,以至于提到“长平之战”惨败,皆埋怨廉颇固守长平3年耗尽军粮,赵国粮饷短缺赵括遂铤而走险,但这样论断并不准确。
冯亭携上党郡归降赵国,难保不会倒向韩国或秦国,麾下原韩国驻军约有8万,韩赵边境因上党归附与秦国接壤,赵国遂将边军移至长平地区布防,接收原韩国军并防范冯亭有异动,上党府库充盈加税收能承担军需消耗,赵国廉颇麾下边军只增加部分运输损耗,上党看似激增赵军20万,粮饷负担实际影响甚微。

公元前260年秦国稳定荆楚局势,派遣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郡,农历四月“长平之战”拉开战幕,秦军因“军功授爵”被称作“虎狼之师”,赵国军队奋力抵抗仍失“空仓岭防线”,但廉颇此前便构筑的“丹水壁垒”与“百里城防线”发挥作用,至农历七月湿热病疫使秦军士气低落,赵孝成王催促廉颇与秦军决战廉颇均未予回应。
廉颇在等待最佳时机发起反击,其一,赵国麦六月中旬成熟较关中早半月,拖至秋寒秦军未撤兵势必增加军需,赵军养精蓄锐占尽天时与地利优势,其二,骑兵使得秦军追杀迅捷撤离无恙,赵军精锐“赵边骑”钳制秦国骑兵,廉颇希望合围歼灭王龁所率秦军,遏止秦国对东方的扩张态势,争取赵国恢复与扩张的时机。
《春秋左氏传》载晋景公: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白起亦需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白起奉行“以攻代守”战术,秦军欲攻破“丹水壁垒”与“百里城防线”,势必因廉颇死守而伤亡惨重,坚壁清野与袭扰战略加剧秦军消耗,秦军出现溃败或撤离赵军势必反击,然而廉颇谨慎秦军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事拖延势必对赵国更有利,但前提是赵孝成王倾力支持廉颇。
赵国邯郸除往来信使增添紧张氛围,王宫宴饮歌舞与往来客商如同往昔,满朝勋贵未拿出府库资财犒赏将士,或到列国采购粮草与器械长久战备,反而准备与秦国议和重新划定疆界,平原君赵胜邯郸危亡之时,婢妾尚有数百而钱粮堆满院落,撤换廉颇因消耗军需影响勋贵挥霍,腐朽的赵国亲手葬送“长平之战”胜利的希望。
《史记·平原君列传》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

综述:唯有廉颇指挥“长平之战”,赵国对战秦国白起才有希望!
廉颇数十年征战夺取五十余座城池,公元前274年攻占齐国高唐,公元前249年鄗城击败燕军等,证明廉颇“战国名将”与“武庙名将”实至名归。
世人将白起称作“最利之矛”,将廉颇称作“最强之盾”,但别忘记廉颇暗藏利刃,若廉颇指挥“长平之战”,依托天时与地利优势,极有可能击败秦国白起。
在战国风云激荡的舞台上,魏冉以宣太后异父弟、秦昭襄王舅舅的双重身份,成为秦国政坛最具争议的权臣。他四度出任秦相,掌军二十余年,既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又因...
秦昭襄王 宣太后 2025-11-12 礼崩乐坏下的悲剧:鲁隐公如何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公元前712年冬,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在寪氏家中被刺客杀害,这场弑君事件不仅终结了春秋时期第一位摄政者的生命,更撕开了周礼体系下权力争夺的残酷真相。这位被孔子...
孔子 2025-11-11 白起之死:功高震主与权力博弈的悲剧终章战国末年,秦国以铁血之势横扫六合,而“人屠”白起作为秦军最高统帅,以伊阙之战斩首24万、鄢郢之战焚毁楚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的战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
白起 2025-11-07 商鞅之死:变法强秦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制度惯性公元前338年,咸阳城头飘着初冬的寒意,商鞅被车裂于市,九族尽诛。这位用二十年时间将秦国从西北边陲弱国推向战国霸主之位的改革者,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铸造的法治利刃...
商鞅 2025-11-07 孔融:从“让梨神童”到争议名士的双重人生四岁让梨的典故,让孔融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典范。这个被写入《三字经》的故事,塑造了孔融“谦让守礼”的完美形象。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滤镜,会发现这位孔子二十世孙...
孔子 2025-11-07 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与战略转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将星璀璨。在秦国东进的征程中,白起以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奠定了其“战神”地位。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白起军事生涯的起点,更深刻改变...
白起 2025-11-06 齐桓公只是次子,为何能荣登大统?在春秋乱世的风云变幻中,齐桓公吕小白作为齐僖公的次子,本无继承国君之位的天然优势,却最终登上大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一传奇经历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齐桓公 2025-11-05 商鞅的三步进阶法:从魏国失意者到秦国变法核心的崛起之路商鞅,这位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将秦国从西陲弱国推上统一六国的轨道。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魏国公叔痤府中蛰伏六年未获重用,却在入秦...
商鞅 公叔痤 2025-11-04 孟尝君的功过:从“战国四公子”到历史争议人物作为战国时期齐国宗室、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与个人行为却充满争议:既有礼贤下士、化解危机...
孟尝君 田文 2025-11-04 英雄末路:赵国名将廉颇为何客死楚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以“攻城野战之大功”闻名诸侯,却在晚年背井离乡,最终在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溘然长逝。这位曾让秦军闻风丧胆的“赵之良将”,为何会流落异国?...
廉颇典故 2025-11-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