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字文》中有写到,"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形容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的。白起的长平之战威震六国,王翦辅佐秦始皇灭六国,李牧的步骑默契配合围歼匈奴,只有廉颇的战绩备受质疑,理由是攻六国皆趁虚而入,“长平之战”被王龁所击败。
公元前284年廉颇率军参与“五国伐齐”,但燕国名将乐毅谋划并指挥整场战役,廉颇扬名是公元前283年攻取齐国阳晋,这年44岁被称作“大器晚成”或“草根英雄”,但廉颇是嬴姓且有生辰考证,嬴姓不仅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秦赵(王室)亦为舜帝功臣伯益后代,廉颇应是待遇低微的赵国远枝宗室。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约22岁健硕魁梧的廉颇接受战阵熏陶,此后22年间赵国“灭中山国”、“北击匈奴”及“收降楼烦”廉颇皆参战,却被赵武灵王强势锋芒所掩盖,直到汉文帝刘恒发出感叹,“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廉颇与抵御匈奴李牧并称,其功劳更早难度亦更高。
公元前283年廉颇攻齐“阳晋之战”,虽威震诸侯以战功受封赵国上卿,但战事却限制廉颇发挥留下遗憾,其一,齐军困守孤城士气低落且无外援;其二,赵国占据绝对兵力优势胜之不武;其三,燕国乐毅攻齐限制廉颇扩大战果;恃强凌弱却坐视乐毅侵吞齐国,廉颇忧惧燕国整合后比肩秦国成为赵国东方威胁。
公元前279年“五国伐齐”落幕,战国格局发生剧变,齐国与燕国两败俱伤,楚国被秦国夺取郢都,宋国灭亡韩魏抱团取暖,原本军事第四的赵国跃升至第二,赵惠文王抓住千载难逢的良机扩张,廉颇率军夺取齐国麦丘等十余城,夺取魏国安阳等数城并韩国数地,疆域拓展却将诸侯全部得罪,为“长平之战”埋下隐患。
平原君赵胜对廉颇有两句评价,上半句是“勇騺而爱士,知难而忍耻”,如著名的历史典故“将相和”,廉颇曾嘲讽并刁难蔺相如,得知隐情后果断负荆谢罪,结交蔺相如学习其全局观,如“阙与之战”赵奢固然勇猛取胜,但廉颇协防策应亦发挥作用,赵奢仍举荐廉颇统率赵军,赵国君主贤明群臣和睦使国力达到鼎盛。
平原君赵胜下半句是“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是对廉颇军事能力的概括,简而言之攻防能力中流而防守能力极强,公元前269年“阙与之战”为例,邯郸与几邑均以防守反击取得胜利,公元前257年廉颇率残兵坚守邯郸,给魏楚援军赢得时间避免赵国灭亡,廉颇亲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赵惠文王称霸中原。
廉颇战略与赵国君臣的奢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韩桓惠王被迫割上党十七城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携军民城邑归降赵国,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接收上党土地,廉颇率军驻防扎长平戒备并收编军队,以至于提到“长平之战”惨败,皆埋怨廉颇固守长平3年耗尽军粮,赵国粮饷短缺赵括遂铤而走险,但这样论断并不准确。
冯亭携上党郡归降赵国,难保不会倒向韩国或秦国,麾下原韩国驻军约有8万,韩赵边境因上党归附与秦国接壤,赵国遂将边军移至长平地区布防,接收原韩国军并防范冯亭有异动,上党府库充盈加税收能承担军需消耗,赵国廉颇麾下边军只增加部分运输损耗,上党看似激增赵军20万,粮饷负担实际影响甚微。
公元前260年秦国稳定荆楚局势,派遣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郡,农历四月“长平之战”拉开战幕,秦军因“军功授爵”被称作“虎狼之师”,赵国军队奋力抵抗仍失“空仓岭防线”,但廉颇此前便构筑的“丹水壁垒”与“百里城防线”发挥作用,至农历七月湿热病疫使秦军士气低落,赵孝成王催促廉颇与秦军决战廉颇均未予回应。
廉颇在等待最佳时机发起反击,其一,赵国麦六月中旬成熟较关中早半月,拖至秋寒秦军未撤兵势必增加军需,赵军养精蓄锐占尽天时与地利优势,其二,骑兵使得秦军追杀迅捷撤离无恙,赵军精锐“赵边骑”钳制秦国骑兵,廉颇希望合围歼灭王龁所率秦军,遏止秦国对东方的扩张态势,争取赵国恢复与扩张的时机。
《春秋左氏传》载晋景公: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白起亦需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白起奉行“以攻代守”战术,秦军欲攻破“丹水壁垒”与“百里城防线”,势必因廉颇死守而伤亡惨重,坚壁清野与袭扰战略加剧秦军消耗,秦军出现溃败或撤离赵军势必反击,然而廉颇谨慎秦军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事拖延势必对赵国更有利,但前提是赵孝成王倾力支持廉颇。
赵国邯郸除往来信使增添紧张氛围,王宫宴饮歌舞与往来客商如同往昔,满朝勋贵未拿出府库资财犒赏将士,或到列国采购粮草与器械长久战备,反而准备与秦国议和重新划定疆界,平原君赵胜邯郸危亡之时,婢妾尚有数百而钱粮堆满院落,撤换廉颇因消耗军需影响勋贵挥霍,腐朽的赵国亲手葬送“长平之战”胜利的希望。
《史记·平原君列传》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
综述:唯有廉颇指挥“长平之战”,赵国对战秦国白起才有希望!
廉颇数十年征战夺取五十余座城池,公元前274年攻占齐国高唐,公元前249年鄗城击败燕军等,证明廉颇“战国名将”与“武庙名将”实至名归。
世人将白起称作“最利之矛”,将廉颇称作“最强之盾”,但别忘记廉颇暗藏利刃,若廉颇指挥“长平之战”,依托天时与地利优势,极有可能击败秦国白起。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其人生轨迹因一场惊天刺杀计划而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他以自刎献首的决绝,成为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象征,其故事背后交织着...
樊於期 2025-09-19 孔庙有薛瑄吗?——从祀孔庙的明代第一廉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历代儒家学者精神传承的象征。从祀孔庙的先哲先儒,需经严格遴选,代表着一个时代思想与道德的最高成就。在明代,有这样一位...
孔子 2025-09-19 孙子兵法从未失传:一部兵学圣典的千年传承与全球影响《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自春秋末期成书以来,始终以鲜活的生命力活跃于历史舞台。尽管历史上曾出现对作者身份的争议、部分篇章的散佚,以及《孙膑兵法》...
孙膑 2025-09-18 秦穆公寿命考:春秋霸主的生卒之谜与历史争议秦穆公(嬴任好)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任国君,其寿命与殉葬制度、政治遗产等问题长期引发学界争议。结合《史记》《诗经》等典籍记载及现代考古研究,本文将围绕秦穆公的寿...
秦穆公 2025-09-18 楚威王:战国时代的明君典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在楚威王熊商的统治下迎来了最后的强盛期。这位以恢复楚庄王霸业为志业的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与外交举措...
楚庄王 2025-09-17 春申君殒命棘门后:李园的权力幻灭与楚国终局公元前238年,楚国权臣春申君黄歇在棘门遭遇伏击,被李园豢养的死士刺杀身亡,其家族三百余口尽遭屠戮。这场血腥政变标志着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彻底覆灭,也揭开了李...
黄歇 2025-09-17 齐桓公“尊王攘夷”:权力博弈中的政治智慧与战略布局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割据混战,戎狄势力南侵,华夏文明面临存续危机。在此背景下,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
齐桓公 管仲 2025-09-16 樊於期:战国末年血色悲歌中的义烈之魂在战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樊於期是一个被血色浸染的名字。这位秦国叛将的命运轨迹,从咸阳宫阙到燕国边陲,最终定格在咸阳城外的血色黎明。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
樊於期 2025-09-16 孙膑的妻子与后代:历史迷雾中的家族轮廓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围魏救赵”“马陵道歼庞涓”等经典战役闻名于世。然而,相较于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他的家庭生活却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关于孙膑的妻子与...
庞涓 孙膑 2025-09-15 孟尝君屠县:名士光环下的残暴真相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士、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著称的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9-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