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死后,“卧龙”诸葛亮5次北伐成功了几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有人说,刘备的死是整个蜀国国力衰落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蜀国国力空虚,兵少将寡,如果说把蜀国的国势看作一条抛物线,那么至此,蜀国从顶点开始滑落。纵使后面诸葛亮休养生息,5次北伐,也不过是行将就木,延缓灭亡而已。
与其说,刘备之死是转折点,不如说是一个分界线,因为刘备代表的蜀国旧势力,也即是说老一批从关中,一直血拼,建立蜀国的兵士和将领的没落。纵使诸葛,赵云犹在,但是蜀国无多少大将可用的悲催境地,一直延续到蜀国灭亡!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究竟刘备的死为何说是蜀国国势的转折点,诸葛亮5次北伐也最终以失败告终呢?小编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喜欢的点个关注,有不同想法的朋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先说刘备怎么死的。
公元219年,孙权命吕蒙为先军,率兵攻打荆州,关羽不敌被擒,后被吴国处死,从此蜀国和吴国结仇,后张飞又被部下所杀,首级被部下献于东吴。刘备终于愤怒至极,率领8万大军向东进攻吴国。
前期,蜀军攻城拔寨,士气高涨,兵强马壮,战果丰富。占领吴国西部重镇秭归,高歌猛进!孙权见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全力抗蜀。不得不说陆逊确实是个人才,仔细分析战场情况和兵力部署后,认为不能和蜀国硬拼,应当避其锋芒,后面再伺机反击,以退为进,这真是和后面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坚守不出拖死蜀军很相似。
于是,陆逊就一直退到了猇亭和夷道一线,并修建了防御工事,打算和刘备来个消耗战。果然,陆逊的防守策略见效,刘备大军无法再顺利东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到夷陵一线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座营寨,这也为后面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刘备也不是傻子,知道如果吴军坚守不出,势必后面更不好取胜,因为粮草短缺问题日渐的显露出来。所以就多次的派人阵前挑衅,各种难听,侮辱陆逊为乌龟的话就不绝于耳了。当然陆逊并不是草包,这种激将法没有任何作用,就是坚守不出,目的就是要拖垮蜀军。刘备长线作战,深入吴国境地二三百里,并且是沿长江东进,两侧山道很多,粮草运输自然困难,时间久了,就是吴国不反击,刘备大军也会撤退。
如果仅仅于此,后面也不会有刘备的大败了,陆逊这位足智多谋的俊才,终于在夏季炎热之季,谋划了被后世誉为三国三大名战之一的“火烧连营”,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成为三国著名三大战役!
“火烧连营”的计策,使得蜀国延长江修建的百余座营寨,因为夏季的高温炎热,在火攻的情况下全面崩溃被烧,蜀军8万大军伤亡殆尽,刘备只能狼狈撤退到“白帝城”。此战役又被后世成为“夷陵之战”,刘备命陨之战,此后,白帝城刘备因为“夷陵之战”日劳成疾,最终无法医治病死于“白帝城”,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把蜀国军政大权全部交于诸葛亮,说实在话这真是个烂摊子!
此战刘备损失了大部分的蜀国的精锐,更是损了多个大将,国运至此加快衰落,诸葛亮后面花了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修养生息,才得以为后面北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次两败俱伤的战斗,使得魏国坐收渔翁之利,同时也是后面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上面所讲,诸葛亮用了几年的时间屯兵梳政,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公元228年,魏国曹丕趋势,曹叡上位。于是诸葛亮认为时机到了,新主掌政,国内必然不会很稳定,于是亲自率大军进攻魏国。从此就开始了三国历史上有名的5次北伐!
此次北伐。小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不同意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
先刘备托于白帝城,诸葛亮跟随刘备从默默无闻到建立蜀汉政权,一心想匡扶汉室,统一天下。这是他们最初的梦想,诸葛亮并没有忘记,这是刘备临死对他的嘱托,也是诸葛亮 这一生追求的目标,再不行动,怕是以后也没有多少时间了。
魏国兵多将多,又地处平原较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如果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势必蜀国和魏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那个时候再想攻打魏国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往白了说就是到时只有挨打的份。只有现在通过不断的进攻魏国,也让它不能安稳的发展,这样彼此的差距不会进一步的扩大,如果有可能再吞并魏国,统一天下。
上面两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同时又能看出,诸葛亮其实也明白,想要直接占领魏国也是不可能的,所以5次北伐诸葛亮不是直接进军攻打魏国腹地,而是率主力军北上,攻打魏国的陇西地方,这样“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自然能够快速的占领,以形成对魏国的包围之势。
但是梦想总归是梦想,第一次的“失街亭”导致了首次北伐的惨淡收场,但是也是5次北伐中唯一一次接近胜利的一场。此次北伐中,意外收服了魏国将领姜维,算是最大的收获吧,题外话:诸葛亮死后,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
姜维
后面的4次北伐,也是没有取得胜利,最后一次,诸葛亮也是因为过度操劳,病死在“五丈原”,自此蜀国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纵使后来又有姜维的北伐,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后主刘禅投降,蜀国覆灭!
刘备的死可以看成是蜀国衰败的一个重要节点,诸葛亮5次北伐的失利,更是注定了蜀国大势已去,难逃覆灭的命运!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