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这么一个诸侯,雄踞青、冀、幽、并四州,可罗贯中一篇洋洋洒洒的《十胜十败论》,把郭嘉推上神坛的同时,把袁绍打入了人“败家子”的行列。我们不由怀疑,雄踞河北的英主袁绍真的如此不堪,那为何连郭嘉、荀彧都曾投效过他。“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曹操这段话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袁绍的主流认识,可曹操作为胜利方领袖,他的话语真的完全可信吗?那么《三国志》中真实的袁绍怎么样呢?
其实袁绍能够崛起如此之快,绝不像《三国演义》中一样简单的归功于“四世三公”的出身,袁绍最大的优点在于爱民。说句不客气的话,东汉末年出身好的人不在少数,就比如杨修出身就不差,为什么袁绍可以一呼百应,雄踞四州?单单出身好,别人就会跟着你干,太天真了。
郭嘉对袁绍完整的评价是这样的:“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袁绍有恩于民夷”。《十胜十败论》就是从郭嘉前半段话中演变来的,大家要注意了,在否定袁绍性格缺陷的同时,郭嘉肯定了袁绍对于平民的优待。其实,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中最善待百姓的一位,他的政策相当宽和,得民心就是他可以由渤海一郡之地很快雄踞四州的原因所在,在袁绍病逝后,河北百姓纷纷落泪,无不痛哭流涕。
或许有朋友会质疑了,刘备不才是最仁慈的诸侯吗?这不能单从《三国演义》来看,罗贯中笔下刘备就是男主角,怎么可能不是道德标杆。客观评价两人我们要从《三国志》和名士评价中找线索。荀彧是这样评价袁绍的:“绍,布衣之雄而,能聚人而不能用”。荀攸也有评价:“绍以宽厚得众心”。荀氏这对最出色的叔侄,对于袁绍善待民众很是认可,“布衣之雄”、“众心”,就是对袁绍得民心最好的肯定。
那么刘备是怎样的呢?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贾诩:“刘备雄才”。吕布:“是儿最叵信者”。其实《三国志》中的刘备不仅不是只会哭鼻涕的仁德之人,反而是一名枭雄。大家可以发现一点,刘备无论没落的什么地步,总有人选择接纳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和刘备所走路线相同,不同于袁绍的善待平民路线,刘备更受世家、豪强欢迎。这是有原因的:一、刘备汉室宗亲,学习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拉拢世家的做法,各地士族纷纷接纳就是显著效果;二、刘备没有稳定的地盘,善待平民实现收益,时间成本太高;三、东汉末年门阀制度下,士族的影响力、凝聚力远胜于没有组织的平民。
刘表死后,十几万人跟随刘备下江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分析下《三国志》,这是像“马氏五常”一样归心刘备的荆襄世家,组织起的民众。世家的号召力可见一斑,刘备的仁慈就是建立在拉拢世家的基础上,对于平民关怀远不如袁绍。
《三国志》中有袁绍发家的始末记载,这一过程远不如《三国演义》直接雄踞青冀幽并来的风光。袁绍虽然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但东汉末年这种身世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吧?袁绍为了成名,结交了许多像许攸、陈蕃这样的“亡命之徒”。不是“党人”,就是反对宦官的名士,把身为司徒的叔父都吓坏了,骂袁绍要害袁家灭族。所以后来大将军何进,选择世家弟子中的袁绍为合作对象,不是凭空的赏识,而是对袁绍长久反对宦官行为的肯定。赵忠就非常忌惮他:“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为”?
袁绍崛起是冒着灭门的危险尝试出来的,东汉末年“三公”的官位都可以买到,袁绍怎么可能靠这个出身就雄踞四州?董卓后来也做出过评价:“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
正是这种长期反对权倾朝野的宦官群体积累下的威望,冀州牧韩馥才会乖乖把位置让出来。如果像罗贯中所写单单一句“我本是袁氏故吏”就可以得冀州,那天下还是刘氏的天下呢,张张嘴巴不久中兴汉室了。割据一方的诸侯,没有省油的灯,天下也没有仅靠出身赢天下的人。
在占领冀州后,袁绍也一度面临被有公孙瓒,南有袁术的困局。袁术并不像罗贯中所写,逃出南阳直奔淮南,去淮南之前他先去的是陈留一带黄河南岸地区。兄弟之间下手也毫不手软,袁术和公孙瓒结成了同盟,一起打袁绍。公孙瓒部将田楷被举荐为青州刺史就是结盟后,袁术发出的“善意”,刘备也是这次青州之行后救徐州,开始了摆脱公孙瓒的势力,正式独立。
袁绍也是在这时,和曹操有了联系,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占据了幽州。曹操赶跑了袁术,占领了陈留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也是官渡之战时,两人感怀昔日友谊的真正原因。
但袁绍这个成功的创业领袖,之后在经营管理上确实多有纰漏。他先选择的是对付幽州的公孙瓒和河北的“黑山贼”张燕,忽视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势力,为自己养下了心腹大患。可以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完全错了。
等袁绍清理完这些势力,当初的陈留曹操,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原,欠缺的只是时间积累。所以我不认为田丰劝谏袁绍休养生息的策略,是有利于河北势力的,这和养贼自重没有区别。比起大战不断的曹操,袁绍更需要把握这个时间差,田丰的策略是出身谋士的谨慎性考虑的。如果换成郭嘉这种人,恐怕早就进言袁绍和曹操开战了。
但河北领袖袁绍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曹操一比,不值一提。占据绝对优势的袁绍,输掉了官渡之战,在曹魏胜利者的笔伐之下,成为了历代人们鄙视的对象。可这个一度能引来郭嘉、荀彧投效的河北雄主,其实除了军事指挥能力匮乏,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就善待百姓,冒灭族风险对抗宦官,培养自身影响力而言,袁绍是绝对的“运营大师”。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霹雳车(又称抛石车、发石车)以其强大的攻坚能力,成为冷兵器时代攻城略地的利器。尤其在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队使用霹雳车击破袁绍军的高橹...
曹操怎么死的 袁绍 2025-09-22 三国沮授:被低估的顶级谋士与乱世忠魂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与河北四州的基业,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一位来自广平的谋士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刚直的性格,在历...
袁绍 2025-09-17 罗贯中:元末明初的文学巨匠与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一说为山东东原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 2025-09-15 河北四庭柱一正梁:袁绍麾下的传奇武将组合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袁绍凭借冀州之地崛起,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之一。其麾下不仅谋士如云,更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其中“河北四庭柱一正梁”的说法在民间广为...
袁绍 2025-09-02 辛毗之死:一场被误读的历史悲歌建安九年(204年)邺城攻防战中,曹军将领徐晃生擒袁绍旧部审配。当辛毗持马鞭怒抽审配时,这位宁死不降的袁氏忠臣突然高呼:“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此言如利刃...
徐晃 袁绍 2025-08-27 沮授“矢北”:忠贞不渝的悲歌与战略远见的陨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袁绍麾下曾有一位以“矢志于北,尽忠于国”闻名的谋士——沮授。他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年疲曹”等战略,堪称河北版“隆中对”,却因袁绍...
袁绍 2025-08-25 审配杀辛毗全家: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悲剧在三国纷争的历史长河中,袁绍集团的覆灭堪称关键转折点。而在这场权力更迭的背后,审配与辛毗两大家族的恩怨纠葛,尤其是“审配杀辛毗全家”这一事件,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
袁绍 2025-08-19 甄宓爱过袁熙吗?历史迷雾中的情感真相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甄宓与袁熙的婚姻始终笼罩在政治与战乱的阴影之下。作为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的人生轨迹因官渡之战后的袁氏败亡而彻底改写。关于她是否曾对袁...
袁绍 甄宓是谁的妻子 2025-08-13 田丰:乱世中的顶级谋士,为何难逃悲剧命运?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谋士如云。在袁绍阵营中,田丰以其卓越的智谋与刚直的品格,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谋士之一。尽管其战略眼光与军事才能被后世高度评价,但因性格与...
袁绍 2025-08-04 正史揭秘:文丑究竟命丧谁手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文丑作为袁绍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其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最终命丧沙场。那么,...
文丑 袁绍 2025-07-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