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字子烈,吴国皇帝,在位六年。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
大多数人读三国,在诸葛亮死后基本上对后三国时代的人物基本没什么了解。今天咱们来聊聊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孙权之后分别是:孙亮、孙休、孙皓),这个人非常有意思,酷爱古籍,想要靠教育治国,在许多方面模仿汉文帝,然而在位六年却一事无成。
不受疼爱的儿子,却被迎立为帝
孙权一生有7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孙登作为长子,早早被孙权立为太子,并悉心教导,准备作为接班人。可惜孙登33岁英年早逝,次子孙虑比孙登死得更早。孙权又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接着却爆发了“二宫之争”,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
即使是这样,孙休也从没有入过孙权的法眼,在晚年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驾崩后,孙亮即位为帝,是为少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孙休并不受孙权的喜欢,所以他本来是完全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然而,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太平三年(258年),少帝孙亮被权臣孙綝所废,孙綝派人迎请孙休回京即位。
热衷于典籍学问,提倡教育治国
赤乌十年(247年),孙休十三岁时,跟从中书郎谢慈、郎中盛冲学习。自此孙休成了一个“志善好学”、“与世无争”的藩王。恐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权臣孙綝才选择迎立孙休为帝,或许孙綝认为孙休更好控制,然而事实证明,读书多还是有好处的。
孙休继位后,表面上先是对孙綝大加封赏,孙綝兄弟“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势滔天地位崇高。然而孙休暗地里却和自己的心腹张布,联合将军丁奉暗中谋划除掉孙綝。258年11月,继位仅仅两个月之后,孙休安排张布、丁奉趁腊祭日在宴会上成功诛杀孙綝!
除掉权臣之后,孙休终于可以按照自己意图治国理政了。他下了一道诏书:“古者建国,教学为先……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以敦王化,以隆风俗。”简而言之,就是提倡教育,设立五经博士,达到以教育改变社会风气,使国家繁荣昌盛的目的。
永安二年(259年),孙休再次下诏书:“……今欲偃武修文,以崇大化。推此之道,当由士民之赡,必须农桑。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差科强羸,课其田亩,务令优均,官私得所,使家给户赡,足相供养,则爱身重命,不犯科法,然后刑罚不用,风俗可整。……汉文升平,庶几可及。”
从孙休的治国思路来看,推崇教化是第一步,偃武修文之后,则要务植农桑,让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这样就可以达到汉文帝时太平盛世的局面。孙休的种种举措,看上去很像一位明君,然而事实却是没有什么用。
试图效仿汉文帝,却一事无成
上面已经说了,孙休意图通过偃武修文,教育兴国,劝植农桑,以期能够达到汉文帝时期那样的太平盛世。其实孙休有许多方面的确和汉文帝刘恒比较类似,而他也似乎在尝试着模仿汉文帝:
第一,两人成为皇帝的过程相似。汉文帝刘恒当年是因为功臣集团和宗室诛除了诸吕,才被从偏远的地方迎立为帝,这和孙休比较相似。而且刘恒不受刘邦喜欢,孙休也不受孙权喜欢。刘恒有自己的都尉宋昌,孙休有都督张布,两人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当年刘恒听说要迎立自己为帝,表现出了“犹豫未定”,直到听闻宋昌“行至渭桥,丞相已下皆迎”时,刘恒才快马加鞭抢占帝位。熟读典籍的孙休,则似乎在刻意模仿汉文帝。孙休最初听闻权臣欲拥立自己为帝,狐疑,不仅迁延观望,还屡次派遣心腹前往国都打探消息。直至一无名氏老翁出现,加以点拨,孙休才放下疑虑,加速行进。
第二,孙休的教育兴国,劝植农桑基本就是在模仿汉文帝。汉初经历秦末天下大乱,推行的是“休养生息”的国策,汉文帝甚至亲自耕田,为天下做出示范。而且汉初坚持轻徭薄赋,孙休在自己的诏书中也多次提到“轻其赋税”“必须农桑”等等。
然而虽然孙休的各项政策“看上去很美”,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吴国仍然是内忧外患,叛乱四起。263年交阯郡吏吕兴等谋反,杀太守孙谞,向曹魏投降;同年刘禅投降蜀国灭亡;从北、西、南三面,孙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264年孙休驾崩,年仅三十岁,谥曰景帝。
孙休在位七年时间,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不客气的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孙休专心读书,宠信故臣。孙休虽然有很好的思路,但他基本上不理政事,因为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过去与自己相好,又在孙綝一事对自己有恩,故将重要事务委托他们。张布掌管宫内官署,濮阳兴执掌军国大事,互为表里。群臣大小都感到非常失望。
而孙休则自己在宫内专心读书,据史书记载“休锐意于典籍,欲毕览百家之言,尤好射雉,春夏之间常晨出夜还,唯此时舍书。”除了外出射野鸡的时候,孙休基本不放下书本,想要完成他通读百家之言及各种典籍的夙愿。
第二,当时的政治环境。虽然孙休在刻意模仿汉文帝,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实在不允许。汉朝那是大一统的王朝,有一个安定的内外环境,朝廷只要不多事就是最大的“善政”。然而三国时期,曹魏时刻虎视眈眈,盟友蜀汉岌岌可危,你有什么资格“偃武修文”,那不是坐以待毙吗?
第三,在位时间太短。孙休258年登基,结果264年突然暴毙,年仅30岁,实在让人感到非常疑惑。如果孙休能够多在位几年,或许吴国的境遇能够慢慢有所改善,可惜他死的太早了。孙休之后,就是东吴末代皇帝孙皓,鲁迅先生口中“特等的暴君”,所以吴国十几年后就灭亡了。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人,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生涯贯穿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主君的征伐历程。这位以“苦肉计”闻名于世...
孙权 孙策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孙权七子的命运终章:权力漩涡中的血色悲歌在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中,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名垂青史。然而,这位在位五十二载、活到七十一岁的长寿帝王,其七个儿子的结局却如被狂风摧折的七株...
孙权 2025-09-10 诸葛亮南征:安定后方的战略远征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汉政权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中四郡(越嶲、牂柯、益州、永昌)却爆发大...
孙权 诸葛亮 2025-08-28 西晋灭吴:公元280年终结三国分裂的统一之战公元280年,西晋王朝以雷霆之势攻破东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吴主孙皓面缚请降,标志着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来长达90年的分裂局面彻底终结。这场由晋武帝司马炎主...
孙皓 晋武帝 2025-08-21 濮阳兴字子元:三国东吴权臣的姓名密码与命运沉浮在三国东吴的政治舞台上,濮阳兴(?—264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却因迎立暴君孙皓而身死族灭,其生平事迹被《三国志》等史籍详细记载。而关于他的姓名...
孙皓 2025-08-19 孙权“孙十万”称号的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军事调侃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闻名于世。然而,这位被曹操视为劲敌的君主,却因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军事行动,被后世冠以“...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8-12 孙匡字季佐:乱世中短暂绽放的宗室之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江东孙氏以勇毅与谋略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在孙坚、孙策、孙权等核心人物的光芒下,孙匡作为孙坚第四子、孙权胞弟,虽未在政治舞台上留下...
孙权 孙策 2025-07-29 三国胡综后代:家族传承与历史变迁中的枝繁叶茂三国时期,东吴官员胡综以文韬武略著称,其人生轨迹与孙权政权紧密交织。从少年避难江东的侍读,到掌管军国机要的侍中,胡综的仕途见证了东吴从割据到称帝的历程。而当这位...
孙权 2025-07-29 孙权七子:乱世中的命运浮沉在三国鼎立的波澜壮阔中,孙权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在江东建立起稳固的基业。然而,这位雄主身后,七位儿子的命运却如江水般跌宕起伏,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家族...
孙权 2025-07-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