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在口中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小时候每次看到诸葛亮身死的场景,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不想诸葛亮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离开人世。不过在悲伤之余,又非常好奇,为啥诸葛亮气绝时,要让手下在他口中放上七粒米呢?小时候非常不懂这一行为,直到长大后,才发现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这个操作的背后竟然又如此大的作用!
诸葛亮
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基本可以用算无遗策来形容。不过诸葛亮虽然厉害,但终究还是人,离不开生老病死。刘备去世后,整个汉室的复兴责任都压在了诸葛亮身上,不过在一次次的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抗住,累垮了身体。事实上,以诸葛亮的才智,他也算到了自己大限将至,天命不可为,但为了蜀汉的前途,他还想再努力一下,欲借七星灯增寿,但在魏延的无意破坏下,最终这个计划未能成功。
诸葛亮其实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他只不过是想为蜀汉再多尽一份力,为完成刘备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梦想再多走一步,结果天不遂人愿。既然诸葛亮增寿之事不成,那就只能妥善地安排身后之事了。而在诸葛亮气绝前,他曾对手下这样交代。
原文:孔明写毕,分付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若司马懿来追,将吾先时木雕成吾之原身,安于车上……丧车上可作一龛,坐于车上,用米七粒,少用水放于口内;足下安明灯一盏;置柩于毡车之内;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矣。吾阴魂自起镇之。先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
诸葛亮在临死前交代杨仪,等他死后,不能立刻发丧,而要先用木头雕刻成他的模样,假装他还活着,然后放七粒米在他的嘴巴中,脚下再放一盏明灯,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出诸葛亮仍然在世的假象,吓住司马懿,让他不敢贸然追击,完成这一切后,杨仪再带领大家徐徐退兵。
说白了,诸葛亮交代的这一整件事情就是为了骗司马懿,让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还活着,不敢出击。而诸葛亮之所以口含七粒米,实际上就是想让天上代表他的那颗星星不至于马上坠落。诸葛亮生前为蜀汉劳心劳力,到死了都还在想着怎么让自己的将星不落,怎么保护蜀军成功撤退,真是用心良苦啊。但是他的这个计谋真的能行吗?真的能骗到司马懿吗?
三国演义中,基本很多大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那颗将星,关羽张飞去世时,诸葛亮都曾夜观天象,看到了将星坠落。所以说,只要会看星象,基本都是可以通过星象判断对方究竟是不是去世了。诸葛亮会看星象,司马懿这等枭雄自然也是会看的,尽管诸葛亮已经提前布置防护措施,但当他去世时,司马懿仍然看到了将星坠落。
原文: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投大起小,隐隐有声。懿大惊曰:“今诸葛孔明死矣!”
可以看到,虽然诸葛亮布置得很好,而且还让杨仪放七粒米在他口中,但他并没能阻止将星坠落,司马懿还是发现他死了。也就是说,诸葛亮说的“口含七粒米,则将星不坠”其实是骗杨仪他们的,而目的就是为了让杨仪他们足够镇定,不至于漏出马脚让司马懿发现破绽。不得不说,诸葛亮这一手虚虚实实玩得确实是漂亮,所有人都被他骗到了,“口含七粒米”并不是让他的将星保持不坠落,而是借此安抚蜀汉众人的人心,免得诸葛亮一死,蜀汉众人就慌忙撤退,让司马懿发现他们的真实目的。
也有人会问了,既然司马懿发现诸葛亮将星坠落了,又为何不追呢?实际上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斗智斗勇的结果了。
原文:司马懿知孔明身死,急起大兵追之。方出寨门,忽然自省,乃与二子曰:“孔明善会六丁六甲遁法,今见吾久不出战,故以此术诈死,诱我追之。今若追赶,必中计矣!”因此复回。
司马懿看见诸葛亮的将星坠落,本来是打算率军出击的,但是走到营寨门口,又突然想起诸葛亮会六丁六甲之术,认为将星坠落,很可能诸葛亮施展的诈死之计,骗他去追击,然后设计伏击他,所以司马懿最终还是没有率军去追击,只是让夏侯霸带人去五丈原探听消息。很多人会奇怪,这个六丁六甲之术是个什么玩意,为啥司马懿如此忌惮?
实际上,在古代人的认知中,六丁六甲就代表着掌管着天干地支的十二位神祗,懂得六丁六甲之术,自然也就懂得操控天地异象的法术了。在此之前,诸葛亮的表现颇为惊人,造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于是司马懿便认为诸葛亮懂得六丁六甲之术,可以操纵他的将星坠落,以此欺骗司马懿,引诱司马懿追击。司马懿本来就生性多疑,之前更是多次栽在诸葛亮的手上,现在自然是不敢贸然追击了,只能派人去查探虚实。
而诸葛亮用“口含七粒米”的方法,也同样骗住了杨仪等人,让杨仪等人误以为诸葛亮的将星真的没有降落,安安心心的收拾包袱准备撤军。在这一系列的行为中,他们表现得非常镇定,于是给了司马懿派来查探的人一个错觉,那就是蜀汉军队根本不像是仓皇撤退,这就说明诸葛亮根本没死。于是最终杨仪带领蜀军得以安全撤离!得知真相的司马懿,估计私底下要气得吐血了,斗了一辈子,还是没能玩过诸葛亮……
结语
看完诸葛亮的这一通操作,不得不服气啊,他简直是把一切都算到了。他算到了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轻易追击,只会派人前来查探。也算到了自己死后,将星必定坠落,会影响军心,所以用“口含七粒米,则将星不坠”的说法骗住了一众手下,使得手下们都相信司马懿也被忽悠住了,不至于慌乱,而他们不慌乱的做法又正好骗住了司马懿派来查探的人,逻辑缜密,环环相扣,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真的是太神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