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骚扰了中原地区几百年的民族,这匈奴也算是少数民族中一个极其凶猛的存在。特别是在汉朝时期,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更是接连不断,多年都没有停止。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中原政权就开始与匈奴有了矛盾冲突,其中以公元前244年爆发的“赵破匈奴之战”为代表。这场战斗由赵国大将李牧带领,在河北等地大规模的对匈奴发起了一场反击战争,并凭借着绝对的军事势力获得了胜利。
事情的发展经过还要从李牧接受国君的任命到边境地区任职说起。李牧此人本来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当然,在政治场上他也有着不俗的能力。在李牧刚刚到任之后,他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经验对边境地区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
例如他重新对官吏进行了安排调整,让那些真正具备军事能力的官员能够得到更大的舞台;其次,李牧还将一些地方的收入全部充入军费当中,让士兵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想要成功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那提高军队战斗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李牧自己就是军队出身,对于这个道理十分清楚,因此加大军队训练力度,提高士兵作战水平。最后,为了及时了解匈奴方面的动态,李牧还派遣了大批的间谍人员深入险境,到匈奴的地盘上侦查情况,及时了解匈奴情况变化。
即使这样,李牧仍旧没有停止,他还在作战战略上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在这之前,只要匈奴方面主动发起进攻,那赵国方面一定会奋起反抗,而这种做法的结果不过是两败俱伤而已。
李牧立刻进行调整,只要发现匈奴方面的足迹,所有士兵立刻进入城池躲避,避免与之交战,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行出战。匈奴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既没有坚硬的攻城武器,又没有富裕粮食物资的资助,只好无奈退去。短时间看来还没有什么成果,时间一长,就发现边境地区的损失大幅度减少。
若是一位真正具有才华的国君,那他定然能够体会到李牧的用心良苦,奈何当时的赵王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反而还认为李牧有损国家威严,将李牧召回了国都,重新派遣了将领前来驻守。
在这之后的一年里,匈奴每次前来进犯的时候,将领都会选择出击,不管结果如何。因为赵国军队的分散距离比较大,仓促之下急忙迎战,使得军队多次都陷入被动之中。时间一长,就导致百姓们不能正常的进行农业耕作,田地一片荒芜,百姓生活困难。赵王这才意识到了当初李牧的正确性,因此邀请李牧出山任职。
李牧或是被伤到了心,他借口生病而不去任职。最后还是在赵王的极力请求之下,李牧这才再次前往。李牧按照之前的方法对边境进行了治理,使得边境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在经过几年的治理之后,赵国方面的士气越发高涨,士兵们都渴求一战。匈奴方面却认为李牧为人猥琐,太过胆小,就更加的看不起他。就在这时,在边境经营已久的李牧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对军队进行战斗编组,重新选拔人员,组建了一支由各个兵种混合而成的军队。
即使如此,李牧也没有放松警惕,仍旧在不停的训练士兵,为获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所有的准备都完成之后,李牧就按照之前的部署,将所有的牛羊以及牧人全部放出,一时之间,山上满是牛羊。
匈奴方面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对于这些肥硕的牛羊很是眼热,干脆就率领着军队发动了攻击。李牧假装遭遇了失败,故意放弃了这些牧人以及牲口,让匈奴方面肆意抢夺。而匈奴单于在得到赵国方面遭遇失败的消息之后,竟然亲自率领着骑兵10万余人深入险境。
这本就是李牧的想法,他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战中,用战车从正面迎战,从而阻止敌军的行动。还在高处用弓箭不停地发动射击,使敌军损失极为惨重。就在匈奴方面受挫的同时,却没想到李牧竟然将一支精锐部队从两侧加入战斗之中,对匈奴方面形成了包围的阵势。
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匈奴方面遭遇了极大的损失,许多士兵纷纷战死沙场,只有匈奴单于带领着少数的亲卫部队突围成功,而大部队几乎10万余人都遭到了被歼灭的结局。李牧决定乘胜追击,在消灭了匈奴的主力部队之后,又继续向前行进,最终在东湖地区再次与匈奴方面交战。
匈奴的主力部队本就已经全军覆没,将士们也无力再进行交战,一经交战立刻溃败。在这之后的10多年里,匈奴都畏于这场战争中的余威,不敢轻易对赵国方面发起攻击。
根据历史记载,这场战斗是文字记载中第一次大规模对匈奴方面的作战,而作为能够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性人物,李牧在其中的功劳不言而喻。
这李牧的军事才华也再次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他本来就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自从接受了国君的期望之后,他便开始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虽然说在途中也曾遭遇过坎坷,被卸去官职,好在之后赵国国君也意识到了他的重要性,又重新将他调回边境之中任职。
可以这样说,这场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用步兵全歼骑兵的一场典型战斗,对后世战略战术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当时,匈奴仗着自己的骑兵部队在边境地区无恶不作,对于此李牧深有感触,因此积极利用地形优势对赵国边境的防守措施进行了重新的部署,这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李牧,那么赵国方面想要挫败匈奴,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流放中的屈原怀抱巨石沉入汨罗江。这位曾以“美政”理想推动楚国改革的政治家,最终以决绝的姿态结束了生命。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体命...
白起 2025-09-30 白起:战神与杀神的双重镜像在中国战国时期的血火交织中,白起以"战神"与"杀神"的双重称号载入史册。这位郿邑(今陕西...
白起 2025-09-28 廉颇老矣:历史回响中的英雄迟暮与时代隐喻战国烽烟中,廉颇以“破齐败燕、守卫长平”的赫赫战功铸就铁血传奇,却在暮年遭遇“一饭三遗矢”的谗言构陷,最终悒悒而终。这个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历经两千余年...
廉颇典故 司马迁 2025-09-05 秦始皇对白起的评价: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回响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战国双雄对决:王龁与廉颇的军事能力深度剖析在战国末期波谲云诡的军事格局中,王龁与廉颇作为秦赵两国的代表性将领,其军事才能的较量始终是历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比两人在长平之战、邯郸攻防等关键战役中的表...
廉颇典故 王龁 2025-08-28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廉颇活了多少岁:历史迷雾中的长寿名将之谜在中国战国史的烽烟中,廉颇的名字如同一面不倒的战旗,既承载着赵国抵御强秦的辉煌战绩,也镌刻着“将相和”的千古佳话。然而,当后人试图丈量这位传奇名将的生命长度时,...
廉颇典故 2025-08-11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