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他和杭州,尤其是和西湖,可以说缘分非浅。
熙宁四年(1071年),36岁的苏轼因反对青苗钱法,和宰相王安石起了冲突。他看到朝廷上新党执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就请求外调做地方官。朝廷任命他为杭州通判。通判是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三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
能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虽然是贬谪,苏轼的心情也很愉快。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知道哥哥可以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也非常高兴。他见哥哥老是触犯权贵,一直在为他提心吊胆,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说话作诗不谨慎,惹出祸端来,就在送别时苦劝一番,并写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
夹起尾巴做人,连诗也不敢写,话也不敢说,那可不是苏轼的做人风格。他一到杭州,就把弟弟的嘱托丢在了一边,优美的诗篇喷涌而出。
苏东坡一生呆过的地方很多,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杭州,他后来作诗回忆说:“居杭积五年,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路,欲卜西湖邻。”刚到杭州,他就觉得“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最能体现他对杭州喜爱的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第五首: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初到,就赶上杭州大旱,他希望能够治理西湖,改善灌溉,但由于是副职,说话不算数,“虽知此利害,而讲求其方,未得便。”
所以,公务之余,他就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杭州的山水之中。
西湖是他镇日游玩的地方,是他饮酒会客的地方,更是他诗歌灵感的源泉。且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美景从此活了起来,西湖也有了“西子湖”的美名。再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第一首,西湖雨景被描绘得惟妙惟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也是在西湖,他遇见了方当幼龄的王朝云。多年以后,美丽而善解人意的朝云姑娘成了他的红颜知己,成了在最艰难时刻一直陪伴着他的那个人。
西湖的美景还没看够,三年的任期就匆匆而过。离开杭州到达密州后,苏东坡还是念念不忘:“寄谢西湖归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
苏轼舍不得杭州,杭州也舍不得东坡。他们之间的缘分注定还没有结束。时光荏苒,眨眼间十五年过去了。苏东坡又来到了杭州,杭州似乎还是那个杭州,苏东坡呢,54岁的他已经饱经磨难,两鬓风霜。
这是元祐四年(1089年),司马光执政,新法全部废除。保守派掌权了,而苏东坡还是那个“不合时宜”的人,他认为新法中的“免役法”等内容不应全废,屡次和当权者力争,不能被容纳,只能再次请求外调。皇上让他出知杭州。
这一次,苏东坡带给杭州的不只是诗歌,更是政绩。
苏轼在杭州最大的功劳就是治水,他修缮六井和疏浚西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宋史·苏轼传》说他:“后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早在唐朝时就引西湖水而成的钱塘六井,年久失修,这时直接影响了杭州人的饮水。而当时的西湖,杂草淤塞造成湖面大面积缩小,几乎到了干涸的边缘。西湖一旦湮废,不仅仅是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湖里的鱼虾菱藕全部消失,而且会使当时全国最为发达酿酒业无以为继,朝廷失去巨额的酒业税源。更为严重的是,杭州城的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生存也成为问题。
苏东坡要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的水系,他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费用,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苏轼下令撤除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最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塞。又用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岸的长堤,修建了六座石桥来流通湖水,还在堤上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把这道长堤称为“苏堤”或“苏公堤”。“苏堤春晓”,早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景观。
他又在大运河和西湖沟通的地方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只通湖水,与江潮隔绝,使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从而做到了“潮不入市”。
尽管两年后,苏轼就再次离开了杭州,但杭州已把他当成了杭州人。苏轼忘不了杭州,杭州也忘不了苏轼。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是啊,“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苏轼和杭州的缘分永不会褪色。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星空中,豪放派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烈日,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奔放不羁的情感与超越世俗的格局,打破了婉约派“为情而造文”的细腻框架。从苏轼“大江东去...
苏轼 2025-09-09 黄庭坚诗词: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黄庭坚,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的诗词,以其独...
苏轼 2025-09-01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平易中的深沉与苍茫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大家如北斗耀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虽在后世声名略逊于师友,却以独特的诗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宋诗长河中刻下不...
苏轼 2025-08-25 苏舜钦与苏轼:北宋文坛的“平行线”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舜钦与苏轼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常因同姓被误认为存在宗族关联。然而,通过梳理两人家世、生平与文学脉络,可清晰发现:二人除同姓外并无直接血缘...
苏轼 2025-08-25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若以“美”为尺丈量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或许并非以辞藻华美取胜,却以哲思的深邃与意境的澄明,成为千年诗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首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13 苏轼对张耒的评价:文脉相承中的文学镜像与精神共鸣北宋文坛的星空中,苏轼与张耒的师徒情谊如北斗与长庚,既照亮了“苏门四学士”的文学天空,更在贬谪黄州的逆境中淬炼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独特的创作共生。苏轼对张耒的评价...
苏轼 2025-08-07 陈维崧贺新郎:清初词坛的豪放绝唱与时代悲歌在清初词坛的星空中,陈维崧以《贺新郎》系列词作独树一帜,其词风豪放中见沉郁,既承袭了苏轼、辛弃疾的雄浑气魄,又融入了明清易代之际的苍凉血泪。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词...
苏轼 辛弃疾 2025-08-06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在北宋熙宁变法与元丰更化的激荡浪潮中,一场以文字为导火索的政治风暴席卷文坛——乌台诗案。这场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文字狱,不仅将苏轼推向生死边缘,...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04 王朝云:从侍女到侍妾,苏轼生命中的特殊存在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王朝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她以侍妾的身份陪伴苏轼走过二十余载,其与苏轼家族的渊源常引发后人疑问:王朝云究竟是否为苏轼妻子的丫鬟?这一...
苏轼 王朝云 2025-07-22 梁师成口中的“小苏先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北宋往事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以“六贼”之一的身份活跃于宋徽宗朝堂,他权倾朝野,却因一个惊世骇俗的自称引发后世无尽猜测——他自称是苏轼的私生子。更耐人寻味的是,梁师成口中...
宋徽宗 苏轼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