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最著名的事迹之一便是《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在出征中原之前,向刘备请战的辞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决心。本文将带您了解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感受这篇充满忠诚与智谋的辞表。
一、《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出师表》翻译
我诸葛亮说:先帝创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势力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我们蜀国因为连年征战而疲惫不堪。这正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宫中的近臣们毫不懈怠地为国家效力;忠心耿耿的将士们舍生忘死地为国家奋战。这是因为他们追忆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讲出不合道理的话来;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的官员和丞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提升、惩罚、表扬、批评这些做法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律以及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署判定他们应得的刑罚和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治理国家的方针;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经常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忠贞不二敢于为国捐躯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可以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过日子;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的发展变化情况让我发表意见;因此我很感动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的时候;在战败的时候接受任务担当重任;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了先帝的英明品德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力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向北平定中原消灭曹操势力恢复汉朝王室的统治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啊至于处理事务权衡得失毫无保留地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求正确高明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地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现在我就要告别陛下远行了写这篇奏表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
结语:《出师表》是诸葛亮忠诚于国家、智谋出众的见证。这篇文章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忠诚事业的决心。通过阅读《出师表》,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