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备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举兵征讨东吴时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刘备举兵攻吴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决定了他不会带诸葛亮,也绝不可能带诸葛亮。恰恰是这两个原因,也决定了刘备无法一统天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刘备为什么要攻吴?
1、东吴夺取荆州,并斩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
刘备有两个好兄弟,一个关羽,一个是张飞,他们三个人好到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地步,史书中记载,三个人睡觉都要睡在一起,堪比亲兄弟。
关羽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赶上刘备组织起义军,恰好关羽、张飞二人加入了这支战队,三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友谊这种事很玄妙,就是有些人你见到他第一眼就知道你们合得来,不用多相处,一声兄弟大过天。
因为关羽和张飞保护刘备周全,他才能有隆中对,才能三顾茅庐的请出诸葛亮,才能有一片岁月静好的空间去筹谋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最熟悉的“温酒斩华雄” 以及“千里走单骑”还有“三英战吕布”的著名片情节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的虚构,尽管关羽的英勇不容置疑,可在《三国志》中关羽这些内容都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
但,仍不可否认的是,关羽的确为刘备做出了不少贡献,忠心是为人臣子的第一要素,能力其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想要避开锋芒。但是他又不甘心让刘备太顺利,于是就联合孙权一同对付关羽。曹操这个人贼啊,他许诺将江南的封地给孙权,让他从背面偷袭关羽,曹操则准备亲征关羽。
这场战争一共发生了三件事:
①曹操让徐晃等人救援樊城,但是徐晃兵力不足,就只好另辟蹊径,玩了一处指东打西,秘密攻打了四冢。关羽一看得出去支援啊,自己就带着骑兵五千人走出防守圈了。
②孙权派人向关羽求亲,想让他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求好的信号,在古代结亲往往都是政治联盟与爱情无关。但关羽这个人自负又自傲,脾气也不太好。就给来求亲的使者骂回去了。彻底激怒了孙权。
与此同时,他部队的后援糜芳、士仁因为经常受到关羽的轻视,也不怎么喜欢他。在军事上支援粮草总是跟不上,关羽就放狠话回去要严惩。
孙权就趁机拉拢那二人,就这样二人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后院失火。
③关羽围襄樊,多次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但被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
基于这种种原因,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痛失兄弟和大将。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爆发,刘备要举全国之力替兄弟关羽报仇,此为私心。
刘备这个人道德包袱很重。他之所以难以成大事,就是没有曹操的狠心和杀伐果断。刘备总想做个大好人,不想落人话柄。因此,他处处都扛着道德底线做人做事,最后三国争雄,他只能占个人和。
当初,关羽劝他杀曹操他不干,刘表谦让荆州时他不受,最后除了人和,什么也没有。
此时,他要是不去替关羽报仇,天下人必然认为他刘备不仁不义。所以,他这场私心,就必然不能带诸葛亮。关羽和诸葛亮一向不对付,诸葛亮又本身不建议刘备轻举妄动。
因此,若带个意见不同的军师在身边,刘备只怕束手束脚。
2、吴、蜀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决定了谁能一统天下,兵家必争,刘备慌了。
诸葛亮的隆中战略中,荆州之地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此时被东吴孙权占领了,刘备失了先机,破坏了整个战略版图。他要想统一,必须得把荆州拿下来。
刘备当时比较自信,认为尽管自己失去了关羽,打不过曹操还打不过你孙权吗。刘备为什么着急啊,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跟不上常年征战劳苦了,而且岁数也大了,再不疯狂就老了。他急着为儿子再拼一把,能做到哪步做哪步。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夷陵之战结束后没多久,他就病逝了。
其次,诸葛亮从来也不是将帅之才,他只是军师,没必要参与远征。
在回望刘备的几次重要的战役,夺取荆州派的是马良等人,征战西川的是庞统,东川是法正,从来没有哪次战役是诸葛亮领兵的。要知道一个好的领导,是懂得如何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诸葛亮简单来说他是个文臣,不适合做武将。
就是他适合给刘备打理内务,出出主意,但上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是靠你悠哉悠哉晃悠几下扇子,掐着指头算算就能打胜仗的。
而且,刘备也清楚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他必须要把诸葛亮留在家里照顾自己那扶不起的儿子。
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益州刚收复不久,人心不稳;防备曹魏的趁机偷袭;为东征孙吴做好后勤服务。当时蜀汉除了诸葛亮,再无第二人可胜任。
诸葛亮在治国上是个鬼才,赏罚分明,重视教育,提高工艺科学,发展蜀地文化,有他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个技术工种,可以在刘备攻城略地遇到难关的时候,提供技术指导,譬如八卦阵,七擒七放孟获,亦或是“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但是,诸葛亮在军事上作为将领并不称职。将帅需要的是统筹军队,要懂得任人用人识人,但他在用人识人上显然有短板,譬如重用马谡,派关羽守荆州,计除魏延,甚至在关羽死后,怂恿刘备趁机除掉义子刘封。
诸葛亮种种的行为准则都是为了只留下听话的人,这并不是一个将帅之才应有的胸襟和格局。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结果他不顾魏国强大的事实,坚持伐魏,六出祁山,劳而无功,让蜀地引火烧身。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蜀汉双璧:姜维与魏延的实力对比与历史定位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姜维与魏延作为后期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贡献直接影响着蜀汉的存亡。两人虽同为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却在战略思维、战术风格、政治智慧等方面展现...
刘备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