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东吴总被人说是江东鼠辈?孙权又为何被戏称为孙十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人才辈出,以曹魏、蜀汉、东吴为首,脱颖而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为什么许多人都不喜欢东吴呢?
喜欢蜀汉的,必然讨厌东吴,背信弃义,偷袭友军,尤其被偷袭的还是义薄云天的关羽,根本就是小人行径。
喜欢曹魏的,就好像作壁上观,看着东吴做事没有底线,没有章法,自然没有好感。
喜欢东吴的,大多数也会讨厌孙权。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东吴总被人说是江东鼠辈?孙权又为何被戏称为孙十万?
“东吴鼠辈”首当其冲要说的就是孙权,他这辈子也就干过两件事,第一个就是打赢了赤壁之战。
但是赤壁之战的胜利,更多靠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以弱胜强,斡旋求胜,所以才会有后来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称赞。
就在“雄姿英发”,能力出众的周瑜在赤壁之战胜利后,按理来说应该君臣同心,共创未来,但是孙权是怎么做的?让周瑜去当南郡太守。
有人就会好奇,南郡太守,那也是个不小的官,怎么了?那问题就在这。
按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地盘来看,南郡这个地方,北有曹魏,南有蜀汉,西面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简直就是东吴最突出的地方,也是和曹魏、蜀汉都直接接触的地方,再加上周瑜所实际掌握的南郡地盘十分狭隘,简直就是龙潭虎穴。
刚在赤壁之战立了大功,还是个大红人,后面就被发配到前线,这不摆明了把肉往敌人嘴边送吗?
而周瑜,作为当事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不知道心里有多无奈。也不知道如果孙策知道自己千辛万苦挖来的人才被孙权糟蹋了,会不会收回当初的话--“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如此对待功臣,孙权的做法,不由得让人唏嘘。而且看似曹魏被东吴击败,东吴很强,实则不然。
最出名的便是张辽只带了八百骑兵,就击破了孙权的十万兵马,张辽还差点活捉了孙权。八百对十万,电视剧都演不出来吧。得弱成什么样,才能被八百人打得落荒而逃?
而且后来孙权每次打仗,都号称自己有十万大军,“孙十万”的外号便是这么来的了。
孙权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国内政权斗争。继周瑜之后,逼死功臣陆逊,善恶不分,害得自己儿子都没个好下场,最后只落了一个“昏”的下场。
也不知道如果曹操知道后来孙权的做法,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能意思是,孙仲谋是自己儿子?
要说“鼠辈”,那必须得说的就是东吴背信弃义,违背道义,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还将关羽杀害。
本来曹魏,一统北方,地广物博,北方胡人、突厥、东夷等都被打服了。蜀汉和东吴绑一起也不够打的。
这时候的关羽,樊城之战,绝地反击,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把曹魏都打怕了,赶忙举国之力围剿关羽。叫得上名字的大将几乎都去围攻关羽了。
曹魏也知道自己后方空虚,稳妥起见,就和东吴求和,这已经算得上阳谋了。
要说这时候,东吴如果趁机进攻曹魏,心心念念的合肥那不是唾手可得?还有可能和蜀汉联合作战,一路进军许昌,完成孙策的遗愿也不是没可能。
可东吴就好像没脑子一样,就给答应了。没打就没打吧,不帮忙就不帮忙,可谁曾想东吴还是个“猪队友”?
听了曹魏的挑拨,就撕毁了盟约,反过头来背刺关羽,背刺就背刺吧,还把关羽给杀了?
那活人不比死人有用?东吴这事儿办的可真利索,打张辽的时候也没见。
而且本来蜀汉和东吴就打不过曹魏,还把自己友军的主C给噶了,纯纯没脑子。这不是鼠目寸光是什么?
而且最主要的,还是背刺的手段,那叫一个恶心--吕蒙白衣渡江。
听着好听,实际上的白衣,指的是商队。大国打仗是有规矩的,像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商队也是受保护的。吕蒙将自己伪装成商队,用白衣遮挡兵甲,借机进入关羽后方,然后偷袭关羽。
这时候的关羽所有部队,全部都在对抗曹魏的正面,后方哪还有人?就这样,东吴都不敢派兵直接上,还得偷悄悄的,这得多见不得人?胆子得多小?
违背道义,偷袭友军,做事还遮遮掩掩,见不得人,没有一点长远的见识,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能怪后人称之为“鼠辈”吗?
按理来说,大国之间,那就是利益往来,翻脸如翻书那是常事,那东吴翻来翻去是什么意思?多年来,数十次在蜀汉、曹魏之间,结盟、毁约,而且每次时间都不长。
不光是在战场上,东吴内部也是如此。赤壁之战前夕,刘备求援东吴,东吴没一个看得上刘备的,看着曹魏来势汹汹,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都劝孙权投降。
后来刘备拿下西蜀,又想着和刘备搞联姻。之后,又多次对曹魏献殷勤,但有时候还要蹦跶两下,扬言要宣布开战。
在刘备伐吴的时候,一开始,刘备来势汹汹,手下文臣都劝着投降。夷陵之战赢了,又大放厥词,说蜀汉就是徒有其表。这一仗,本是功臣的陆逊,最后还不是被孙权猜忌而死。
周瑜和陆逊的结局好像有什么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凡有点成绩,没过多久都会被有心人算计,而孙权的不作为,导致东吴人心不和,最终走向了灭亡。
曹魏一生都以一统全国为目标,蜀汉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东吴呢?永远被利益所驱使,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底线,打仗靠诈降,外交靠谄媚,永远都在猥琐发育,还没发育起来。
内部不和,外事不决,目光短浅,背信弃义,说东吴是“鼠辈”,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孙策传位之谜:为何舍子而立弟?公元200年,江东之主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遭刺客暗算,重伤不治,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他将象征江东统治权的印绶交予弟弟孙权,而非长子孙绍。这一选择看似违背“父死...
孙权 孙策 2025-09-28 陆逊:智勇双全的栋梁,为何陨落于权力漩涡?在三国乱世中,东吴名将陆逊以“夷陵之战火烧连营”“石亭之战大破曹休”的辉煌战绩,成为孙权麾下最耀眼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出身江东大族吴郡陆氏,自203年入孙权幕府...
孙权 2025-09-26 借荆州:孙权的战略棋局与利益权衡三国鼎立前夕,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成为曹、孙、刘三方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借荆州”为名实际控制南郡、武陵、零陵等地,而孙权虽表面“出借”,实则...
孙权 刘备 2025-09-25 孙权:乱世枭雄的隐秘光芒——从权力继承到历史遮蔽的双重叙事公元229年,武昌城头旌旗招展,孙权在文武百官的朝拜中登基称帝,国号“吴”。这位十五岁临危受命、统御江东五十余年的统治者,用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向天下宣告:三国鼎...
孙权 2025-09-25 三国养子风云:刘备、孙权、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抉择在三国乱世,收养义子不仅是宗法制度的延续,更是政治博弈的重要手段。刘备、孙权、曹操三位枭雄在权力扩张过程中,均通过收养义子巩固统治根基,但三位义子的命运轨迹却折...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5 孙霸之死:一场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元250年,东吴宫廷爆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储位之争。吴大帝孙权第四子鲁王孙霸,因“图谋危害太子”被赐死,其党羽全寄、吴安、孙奇等尽数伏诛,连支持他的重臣步骘、吕...
孙权 2025-09-25 张昭在东吴:从开国元勋到政治平衡者的地位沉浮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江东孙氏政权在乱世中崛起。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张昭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元勋,其地位与影响力贯穿了孙策开拓、孙权巩固江东基业的全过程。他既是...
孙权 孙策 2025-09-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