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三国 >  张昭在东吴:从开国元勋到政治平衡者的地位沉浮

张昭在东吴:从开国元勋到政治平衡者的地位沉浮

时间:2025-09-23 12:19:21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江东孙氏政权在乱世中崛起。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张昭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元勋,其地位与影响力贯穿了孙策开拓、孙权巩固江东基业的全过程。他既是孙策临终托孤的重臣,也是孙权初期稳定局势的核心支柱,更是东吴政治格局中平衡各方势力的关键人物。然而,这位被曹操视为“眼中钉”、被孙权敬称为“张公”的元老,却因赤壁之战的“主降”争议与性格刚直,最终未能登上丞相之位,其地位沉浮折射出东吴政权内部复杂的权力博弈。

一、孙策托孤:奠定张昭在东吴的“定海神针”地位

孙策平定江东时,张昭已以学识渊博、名望卓著闻名北方。据《三国志》记载,孙策初至江东,便“重礼辟昭”,将其纳入麾下,并委以军政要务。张昭不负所托,总揽内政调度、外交策略,甚至代孙策起草文书,其才能令北方名士如陈琳等叹服。孙策更将他比作辅佐齐桓公的管仲,足见其在孙策心中的地位。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留下遗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一嘱托不仅赋予张昭“摄政”的合法性,更将其置于东吴政权存续的关键位置。孙策去世后,江东局势动荡,张昭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向朝廷上表陈情,稳定外部关系;另一方面向各郡县发布安抚文书,督促将领各司其职,同时亲自扶孙权上马,带领军队列阵出征,以行动赢得将士拥戴。这一系列举措,使年轻的孙权得以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张昭也因此成为东吴政权的“定海神针”。

二、孙权初期:张昭的“师保”地位与政治影响力

孙权掌权初期,张昭的地位达到巅峰。他不仅担任长史(丞相府高级官员),更以“师傅”之礼被厚待。孙权直呼其他大臣的字,却尊称张昭为“张公”,甚至表示:“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这种尊重不仅源于孙策的托孤之重,更因张昭在稳定江东、平衡各方势力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张昭的权力体现在多方面:

军事决策权:孙权外出征战时,张昭总留守后方,处理繁重政务,成为孙权最倚重的股肱之臣。

人事举荐权:他举荐严畯、吕蒙等人,这些人后来均成为东吴重臣,为政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政治威慑力: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孙权曾坦言:“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其刚直性格与直言进谏的风格,使满朝文武对他既敬且畏。

这一时期,张昭的地位与周瑜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东吴政权的“双核”。孙策曾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张昭在东吴内政中的核心地位。

三、赤壁之争:从“主降”争议到政治地位滑落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江东面临存亡危机。此时,张昭作为主和派代表,力主投降曹操,其理由包括:

实力对比悬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力远超孙权;

民生考量:战争可能导致江东生灵涂炭;

政治现实:投降可保孙氏家族安全,避免“玉石俱焚”。

然而,这一主张与周瑜、鲁肃等主战派形成激烈冲突。孙权在周瑜“战则必胜”的保证下,最终选择联合刘备抗曹,并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此战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张昭的政治命运。

尽管张昭的“主降”主张出于现实考量,但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中,他被打上“软骨头”“投降派”的标签。孙权虽未公开追究,但内心对张昭的信任产生裂痕。此后,张昭逐渐被排除出核心决策层,其政治地位开始滑落。

四、丞相之争:性格刚直与政治平衡的双重困境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称吴王,设立丞相一职。满朝文武普遍推举张昭,孙权却以“性格刚直,难堪丞相之任”为由,任命孙邵为首任丞相。孙邵去世后,顾雍接任,张昭再次与丞相之位无缘。这一决策背后,是孙权对权力平衡的深刻考量:

性格冲突:张昭刚直敢言,曾因孙权打猎、嗜酒等行为多次当面斥责,甚至引发“封门对峙”的激烈冲突。孙权虽敬其才,却忌其直,不愿将最高行政权交予可能制约自己的人。

派系平衡:东吴政权由淮泗集团(武将)、江北流亡人士(如张昭)、江东世家大族(如顾雍、陆逊)三股势力构成。孙权需通过任命江东士族为丞相,以换取他们对政权的支持,避免“外重内轻”的局面。

政治符号化:随着孙权权威的巩固,张昭的“托孤元勋”身份逐渐从实权派转变为政治符号。孙权保留其高位厚禄,却剥夺其决策权,以此平衡各方势力。

五、晚年退隐:从权力中心到学术大家的转型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张昭以年老体弱为由交出兵权,转任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他改封娄侯,享受万户食邑,退隐后专注于学术研究,成为《左传》和《论语》的注解大家。这一转型既是张昭对政治现实的妥协,也是其人生智慧的体现——在权力斗争中急流勇退,以学术成就延续影响力。

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孙权素服吊唁,追思其功。尽管他未获丞相之名,但其“受遗辅佐,功勋克举”的历史地位,早已被《三国志》等正史肯定。后世评价他:“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内有诸葛、顾、陆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称制南州。”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张昭在东吴政权中的独特作用——他既是开国元勋,也是政治平衡者,其地位沉浮折射出乱世中权力、派系与个人性格的复杂交织。

人物: 孙权 孙策 分享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