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段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时代,孟达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充满戏剧性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在蜀汉与曹魏之间辗转,其行为与抉择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从刘璋部下到刘备麾下
孟达,字子度,本字子敬,因避刘备叔父刘子敬之讳而改字,扶风郡平陵县人,是东汉凉州刺史孟佗之子。孟达自幼精明强悍,有胆有识,且精通文史,这为他日后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同入蜀地依附益州牧刘璋。在刘璋麾下,孟达并未得到重用,寂寂无闻。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遣孟达和法正各自率军二千人去迎接刘备。刘备命孟达率军驻守江陵,这一安排看似平常,却成为孟达人生转折的起点。随着刘备势力在益州的扩张,孟达凭借自身才能逐渐获得信任。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占益州,刘璋投降,孟达被封为宜都太守,开始在蜀汉政权中崭露头角。
二、攻打东三郡:军事才能的展现与矛盾的滋生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上攻打房陵。孟达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攻下房陵,并诛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蒯祺出身于荆襄大族蒯家,其小舅子正是诸葛亮。这一事件虽未在史书中明确记载诸葛亮的态度,但无疑在孟达与诸葛亮之间埋下了潜在的矛盾隐患。
攻下房陵后,孟达继续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当一面,于是派遣养子刘封自汉中乘沔水而下统领孟达的军队,并与孟达共同进攻上庸地区。原上庸太守申耽举众投降,并将妻子及宗族送往成都。然而,这一安排也让孟达心中产生了不满,他感到自己的才能未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为日后的叛变埋下了伏笔。
三、叛蜀降魏:多重因素下的无奈抉择
同年八月,刘备遣大将关羽攻打樊城、襄阳。关羽接连请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但刘封和孟达以上庸等地初归未稳为由拒绝援助关羽。不久,关羽被魏吴联军击败,刘备因此对孟达怀恨在心。同时,孟达与刘封素来不和,刘封又撤销了孟达所享用的鼓乐等待遇,这进一步加剧了孟达心中的不满和恐惧。
建安二十五年,孟达因畏惧刘备将其治罪,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孟达投降曹魏后,魏王曹丕欣赏他的外表和才能,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委任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方面重任。在曹丕一朝,孟达极受宠信,地位稳固,他参与了多次对蜀汉的军事行动,虽然成果有限,但他的存在无疑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四、再叛被诛:野心与现实的残酷碰撞
曹魏黄初七年,曹丕去世,与孟达相好的夏侯尚、徐晃等重臣也相继而亡。孟达想到自己久在前线,手握重兵,而朝中无人帮衬,心中很不安宁。此时,他再次萌生了叛魏归蜀的想法,同时也在寻求与东吴的合作,企图联合吴蜀以图谋中原。
蜀汉丞相诸葛亮厌恶孟达反复无常,但又担心其成为蜀汉政权的隐患。他得知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于是暗中派人送信招诱孟达,并施“借刀杀人”之计,让部下郭模诈降魏国,故意将孟达里通蜀国之事密报申仪。孟达得知其谋已泄,遂决意起兵。
魏太和二年初,司马懿日夜兼程,历时八日从宛县率部进至上庸。吴蜀两国各自派遣军队向西城安桥、木阑塞救援孟达,司马懿分别派遣诸将抵抗。上庸郡三面临水,孟达又在城外设置木栅御敌。司马懿渡水之后攻破栅栏,直逼城下分八路仰攻,激战十六日后,司马懿引诱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门出降。孟达于城陷后被杀,首级被送往京师洛阳,尸体被其部下葬于旬阳县城以北的山坡上。
五、历史评价:忠诚与背叛的复杂交织
孟达的一生充满了背叛与抉择,他的行为在历史上引起了诸多争议。明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李贽评价他:“像傅士仁、孟达这样的则是反叛国家的逆贼,罪不容诛,但凡是阅读史书的人,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定罪,才能不冤枉人。”这反映了传统史家对孟达背叛行为的批判态度。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孟达的行为也反映了他身处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他在蜀汉得不到充分的信任和重用,在曹魏又面临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他的反复无常,既是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是对生存环境的无奈适应。
孟达是三国乱世中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教训,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如何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在中国古代思想的长河中,孟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刚健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振聋发聩的名言。若论其中最霸气者,“虽千万人吾往矣”当之无愧。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025-07-25 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三分帝国的历史转折点公元843年,欧洲历史因一份条约的签署而彻底改写。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洛泰尔一世、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在凡尔登签订《凡尔登条约》,将祖父留下的庞大帝国一...
2025-07-25 唐朝名相裴休的家族传承:从政坛到禅林的子嗣脉络唐朝中晚期名相裴休(791-864年)以盐税改革与书法造诣闻名史册,其家族作为河东裴氏西眷房的重要分支,在唐代政坛与文化领域均留下深刻印记。根据《旧唐书》《裴氏...
2025-07-25 陈元光与王审知入闽:中原文明南播的两次关键浪潮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开发史上,陈元光与王审知两位历史人物以不同的历史使命,先后引领中原移民浪潮南下福建。他们分别在唐高宗时期与唐末五代,以军事平叛与政治开拓为切入点...
2025-07-25 管道昇渔父词:以梅为骨,以舟为舟,写尽元代文人的隐逸之思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与管道昇的伉俪佳话,不仅因“你侬我侬”的深情词句流传千古,更因管道昇所作《渔父词四首》成为元代士人精神困境的文学注脚。这组创作于赵孟頫仕元期间的...
2025-07-25 唐三彩:为何是陶而非瓷?解码唐代低温釉陶的工艺密码在唐代长安城的贵族墓葬中,一尊尊色彩斑斓的三彩俑静卧千年,它们以流动的釉色诉说着盛唐气象。然而,这些被后世称为"唐三彩"的艺...
2025-07-25 雪夜刀光映山河:马戴出塞词的创作背景与历史回响公元846年,唐王朝西北边陲的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掠过唐军营帐。将士们紧束金色腰带,将战袍扎得严丝合缝,刀柄上系着的红绸在风雪中猎猎作响。此时,吐蕃内部...
2025-07-25 血火淬炼的欧洲新秩序:三十年战争如何重塑近代文明根基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城堡的掷窗事件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德意志新教徒与天主教同盟的百年积怨。这场最初以宗教冲突为表象的战争,最终演变为涉及三十余国、持续三...
2025-07-25 历史迷雾中的杨再思家族:父亲与祖父身份考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杨再思作为五代十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著名首领,其家族渊源因史料记载的碎片化与矛盾性,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尤其是其父与祖父的身份,在现存文献中存...
2025-07-25 温体仁:明末政坛的权谋者与历史争议的漩涡中心温体仁(1573—1639),字长卿,号园峤,浙江湖州南浔人,是明朝崇祯年间在位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他以精明强干、善揣君心著称,却因排除异己、无所建树被《明史》...
2025-07-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