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出生于富足家庭,但他为了谋得官职四处花钱,最后反倒弄得倾家荡产。吴起原本拜师学习儒术,但他并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说法回家奔丧守孝,因此他的老师和他从此断绝师生关系,这也让吴起决定弃儒学兵。吴起的确是位人才,他在兵法上的成就是一般人难以超越的,可以说一生没有打过败仗。那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到底有多高呢?后人又是如何评价吴起的?
吴起,卫国人,擅长于用兵。李悝曾经评价他:“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就是称赞吴起乃是军事奇才,只可惜品德不佳。
吴起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有两处:第一,他不惜用杀妻来换取鲁国国君的信任,以此谋得将领的职位;第二,吴起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之后,也不回家奔丧,不孝至极。李悝指责吴起“贪而好色”,也就是着眼于这两点。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
吴起的性格刚烈,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取笑,曾因为受到嘲笑杀死了三十余人,并且与母亲诀别——若无功成名就,绝不返回家乡。结果母亲去世,吴起自认为尚未取得成就,因此信守诺言不奔母丧,这样的行为让“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为母亲服丧在儒家看来,是子女应尽的孝道,吴起做不到这一点,他的老师曾子与之断绝关系,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曾子属于儒家,所以吴起被认为是由儒家转化为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实,吴起的授业或许是在儒家环境之中养成的,但是从他的功绩以及行为表现来看,吴起的确是偏向于法家的。他待亲人“刻薄寡恩”,可是他在公职上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吴起在魏国时,任西河郡守则“西河之外宁”;由魏入楚之后,主持变法,则“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使得“诸侯患楚之强”。
回首看楚悼王十一年,三晋伐楚,楚国大败。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后,能够救赵伐魏,并且攻至大河,这全是吴起之功。
可见吴起所投身注力的是在国家方面,而不是在儿女私情方面,他甚至为了改革不惜得罪名望高、势力大的世家大族,最终惨烈牺牲生命。
吴起的很多思想皆保留在《吴子》一书之中,基本上它反映了吴起的军事思想。吴起重兵,不仅是指他重视士兵,也重视战事。他不仅会带兵、会打仗,而且还是一位军事理论家。
吴起对待士兵更甚于亲人,不仅与他们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行军睡觉也不愿显示自己特别的身份,不乘车、不铺席,与士兵们分担劳苦。甚至士兵身上长疽,他还跪着帮忙吸吮浓汁。
吴起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士兵的心,以致每个人都愿意为他卖命。难怪那位生疽士兵的母亲会哭泣,并认为自己即将要失去儿子,其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因为当初她的丈夫就是因为感恩于吴起,尽忠沙场至死不渝而不再归来,现在她的儿子又会因此而赴汤蹈火,她怎能不害怕、不哭泣呢?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吴起带兵以带心为重。魏文侯知道吴起善用兵,能得到士兵的信任,于是放心委以重任。那么,吴起带出来的士兵有多勇猛呢?
魏氏武卒的威力在《荀子·议兵》有一段记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由此可见,吴起的兵团力大无穷、训练有素、骁勇善战之威名与秦昭王时期之“锐士”并列,也使吴起与孙武、孙膑、商鞅等军事家齐名。
吴起对于人才的运用方面十分看重,他认为君主在整顿军队时要量才器使,严选优异之士加以训练,才能拥有如此一批精锐部队。他主张身为国君者,必须先要审时度势、分析判断,对自己的人民要有所了解,如此才能将不同特性的人聚在一起,他认为以下五种人可以算是军队中最精锐的一群:
特别胆大勇猛者、为国效忠奋不顾身者、身手敏锐矫健者、失去官职而想要建功者、曾因战败而欲洗刷屈辱者。
吴起将之各聚成一组,并且分组训练。那么,可以预料到,这些人在内可以突破重围,对外可以歼灭敌人。可以说,这是一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
吴起提出前人的主张,国君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必须先教导百姓且爱护人民,务必使全国上下一心,军队一致对外,如果有四种“不和”——不和于国,不和于军,不和于陈,不和于战——的状况产生,绝对不能贸然作战,否则军队各行其是,因为意见不合,不能团结合作,势必无法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贤明的君主必定先拥有人和的基础才向外发展军事,而且不能肆意妄为;如果君主爱惜士兵的生命,士兵一定会感恩在心,国家有难时自然会奋不顾身地奋勇杀敌,以赴死为荣,以退却偷生为耻。由此亦可见吴起军事谋略与用人之精妙。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自春秋末期成书以来,始终以鲜活的生命力活跃于历史舞台。尽管历史上曾出现对作者身份的争议、部分篇章的散佚,以及《孙膑兵法》...
孙膑 2025-09-18 秦穆公寿命考:春秋霸主的生卒之谜与历史争议秦穆公(嬴任好)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任国君,其寿命与殉葬制度、政治遗产等问题长期引发学界争议。结合《史记》《诗经》等典籍记载及现代考古研究,本文将围绕秦穆公的寿...
秦穆公 2025-09-18 楚威王:战国时代的明君典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在楚威王熊商的统治下迎来了最后的强盛期。这位以恢复楚庄王霸业为志业的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与外交举措...
楚庄王 2025-09-17 春申君殒命棘门后:李园的权力幻灭与楚国终局公元前238年,楚国权臣春申君黄歇在棘门遭遇伏击,被李园豢养的死士刺杀身亡,其家族三百余口尽遭屠戮。这场血腥政变标志着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彻底覆灭,也揭开了李...
黄歇 2025-09-17 齐桓公“尊王攘夷”:权力博弈中的政治智慧与战略布局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割据混战,戎狄势力南侵,华夏文明面临存续危机。在此背景下,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
齐桓公 管仲 2025-09-16 樊於期:战国末年血色悲歌中的义烈之魂在战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樊於期是一个被血色浸染的名字。这位秦国叛将的命运轨迹,从咸阳宫阙到燕国边陲,最终定格在咸阳城外的血色黎明。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
樊於期 2025-09-16 孙膑的妻子与后代:历史迷雾中的家族轮廓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围魏救赵”“马陵道歼庞涓”等经典战役闻名于世。然而,相较于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他的家庭生活却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关于孙膑的妻子与...
庞涓 孙膑 2025-09-15 孟尝君屠县:名士光环下的残暴真相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士、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著称的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9-12 泓水之战:千年古战场的现实启示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楚王问鼎:春秋霸权与礼制崩坏的交响公元前606年,洛阳南郊的周王畿上空阴云密布。楚庄王亲率大军陈兵周疆,在九鼎陈列的明堂前,这位南方霸主突然发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几何?”此言一出,周大夫王孙满握...
楚庄王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