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古弼:北魏直臣的刚骨与担当

古弼:北魏直臣的刚骨与担当

时间:2025-08-06 15:22:2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北魏历史长河中,古弼以刚直敢谏、忠君爱国的形象镌刻在史册之上。这位历经四朝的鲜卑族大臣,以“笔公”之名成为北魏政坛的特殊符号,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北魏初期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士人精神的高洁品格。

一、文武兼备的复合型官僚

古弼出身代郡鲜卑贵族,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与骑射训练,形成“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复合型才能。他初入仕途即以猎郎身份崭露头角,凭借敏捷的思维与正直的品格获明元帝拓跋嗣赏识,被赐名“古笔”,取“直而有用”之意。这一称号不仅是对其性格的精准概括,更暗含北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象征着文治与秩序,而古弼的才干恰如笔锋般锐利而实用。

在军事领域,古弼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神麚三年(430年)征讨赫连定时,他佯装败退诱敌深入,配合太武帝拓跋焘的骑兵突袭,斩首数千级,一举攻克安定城。平定仇池之战中,面对氐族叛军与南朝宋军的夹击,他独创“分路合击”战术,派拓跋齐、贺纯等将领截断敌军退路,自己亲率主力直捣黄龙,最终解除仇池之围。这种“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思想,使其成为北魏西部边疆的定海神针。

二、直谏敢言的“国家之宝”

古弼的刚直性格在北魏宫廷中堪称异类。太武帝拓跋焘曾因狩猎欲征用肥壮马匹,古弼却故意调拨瘦弱马匹,并直言:“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这种将国家安危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胆识,令拓跋焘感叹:“有臣如此,国之宝也!”并赐其“笔公”尊号,允许其在“苟利社稷”时“颠沛造次”行事。

最能体现古弼刚骨的是“殴打近臣”事件。当太武帝与给事中刘树下棋怠政时,古弼为呈递上谷民田被占的奏章,竟当众揪住刘树耳朵痛打,并厉声斥责:“朝廷不理,实尔之罪!”此举虽看似粗暴,实则是以极端方式唤醒君主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拓跋焘非但未怪罪,反而采纳其建议,将皇家苑囿土地分予百姓耕种,并公开表彰古弼“公直”品格。

三、悲剧性结局背后的政治隐喻

古弼的仕途终结于文成帝拓跋濬时期。正平二年(452年),因“议不合旨”被贬为外都大官,后遭巫蛊之罪牵连,与太尉张黎同被处死。这一结局看似突兀,实则暗含北魏政治生态的残酷性:拓跋焘晚年嗜杀成性,古弼的刚直逐渐从“治国利器”变为“眼中钉”;而文成帝继位后,为巩固统治需清除前朝重臣,古弼便成为政治牺牲品。

然而,史家对古弼的评价始终未因结局而贬损。《魏书》称其“谋军辅国,远略正情,有柱石之量”,明代学者王夫之更将其与比干、汲黯相提并论,认为“古弼之死,非其罪也,乃北魏气数将尽之征也”。这种超越时代的赞誉,源于古弼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他敢于在专制皇权下坚持原则,甚至不惜以生命捍卫道义,这种品格在封建社会尤为珍贵。

四、历史记忆中的“笔公”符号

古弼的形象在后世逐渐被符号化。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平蔡州三首》中以“古弼忠臣敢直谏”赞颂其刚直,宋代《太平御览》将其列入“忠臣传”,清代《广灵志》更将其奉为“乡贤”。这种文化记忆的建构,反映出后世对理想政治人格的向往——在权力与道德的博弈中,古弼代表了那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士人风骨。

时至今日,古弼的故事仍具现实意义。他提醒我们:真正的忠诚不是对权力的盲目服从,而是对国家利益的坚守;刚直敢言或许会招致祸患,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权力堕入黑暗。正如《魏书》所言:“古弼之直,如金石之不可夺”,这种精神遗产,正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始终保持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柳公权字体:骨力劲健的唐楷巅峰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