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魏明帝不仅看破了,还说破了!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一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阐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可见当时蜀国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为了完成昭烈帝刘备的托孤遗愿,诸葛亮决定自己扛起蜀汉未竟的北伐事业。
了解历史不难发现,诸葛亮数次北伐都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以汉中为基地出祁山迂回长安,从今天的地图来看,这条路线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
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表达过如今天下,地形有利的地方全被曹操所占据,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对曹操的飞扬跋扈无可奈何,而东南方孙权,此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矣”。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位真正的战略家。
那么他为何又在晚年的十余年间发动数次北伐,果真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北伐是“劳民伤财”之举吗?
蜀汉优势
首先,孙权作为与刘备同样的割据势力首领,为何诸葛亮在隆中对时给出的意见是“不可图矣”。
其实孙权掌控的江东也并非铁板一块,孙氏政权完完全全是建立在江东士族门阀的基础上的,孙权若是想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那就必须与士族妥协,达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正因如此,江东士族就会尽力保全自己的土地,对于孙氏一门的统治也会极尽拥护。其次,江东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就有着先天优势,一道长江天堑阻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于以骑兵见长的北方军队,长江就是一道永远跨不过的障碍。
所以诸葛亮对于孙权就只能采取以团结为主的策略,赤壁之战后,为了能够有立足之地诸葛亮把宝全压在蜀地一隅,此举正是考虑了地形的因素。
益州之地位于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以当时的技术和交通条件,外敌进攻难度系数不亚于江东的孙权。
还有一点就是川地处于长江上游地区,大军可顺流直下,直接威胁东吴腹地,只要派遣大将守住三峡之地,蜀汉政权将如铁桶一般牢固。
再有一点就是四川盆地的土非常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即便是关起门来做“天府之国”也能够维持下去。
但是四川盆地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交通不便使得蜀汉政权除都城成都外各地的百姓都是零零散散,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地。人口分散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税收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对战时征兵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战略的失误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蜀汉政权在公元218年汉中之战后达到顶峰,但仅仅一年后就接连失去荆州三郡不得已偏安于益州一隅,这期间发生的事情不可谓不精彩。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制定的第二部就是取得益州后以益州、荆州为大本营,先进军汉中占领攻伐曹魏的前哨站,之后以益州、荆州两路军共进北伐,曹魏必然顾暇不及,克复中原指日可待。
诸葛亮的战略无论放在当时还是此后,都是无可挑剔的。但关键疏忽了一件事就是谁能够撑起驻守荆州的重任,这一责任刘备和诸葛亮交给了关羽。
但之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由于轻敌孤傲,关羽北上不久便遭到东吴盟友的背刺,身死麦城。关羽之死不仅使蜀汉政权失去一大批优秀将领,更完全打破了诸葛亮三步走的战略。
荆州的沦陷让此前对曹魏的优势局面荡然无存,蜀汉不得不面对来自曹魏和东吴两方的威胁,汉中桥头堡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
到了蜀汉后期,能堪大用的将才越来越少,汉中的危局一部部放大,而诸葛亮也遇到了他后半生最难缠的对手——司马懿。公元230年开始司马懿兵陈汉中。
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对于只有益州一地的蜀汉来说,他们万万不能失去汉中了,所以诸葛亮只能一波又一波的北伐。
复汉心愿
诸葛亮本身是一个优秀的统帅这是无可辩驳的,他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既有运筹帷幄之才,又有决胜千里之能,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凭借安邦定国的威望和名声,足以震慑整个朝局。
但可惜的是,蜀汉国力弱小,在人才方面始终是竞争不过曹魏和孙吴的,在他掌权期间,曹魏两代皇帝曹丕、曹叡都是心怀韬略的明君,能力远远超过蜀汉皇帝刘禅。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诸葛亮很难从敌人内部找到突破口,就只能拖着身体一次次去啃下魏国的领土,很无奈国力相差悬殊,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面对一个体量是自己数倍的曹魏成效甚微。
那么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不养精蓄锐等待时期,反而还要劳师动众地坚持北伐呢?实际上,诸葛亮此举也是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蜀汉都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领土最小的。
早在平定南蛮后,诸葛亮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才在《出师表》中提到益州疲弊的现状,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执着,根本原因还是为了蜀汉的国祚能够延续下去,也不枉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蜀汉作为当时仅有的大汉正统,如果一直偏安于益州,长安、洛阳都陷入曹魏之手,久而久之自己的合法性必然受到质疑,到那时曹魏反而成为人心所向的正统政权了。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正是那一时期蜀汉人心的重要体现,只有不停的北伐才能证明蜀汉政权是正统,汉朝龙脉未断。
对此作为对手的魏明帝曹叡也深谙其道,正史中,曹叡就曾评价道对手诸葛亮说他是“违背刘备恩情的人”,还屡次在诏书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为了洗刷自己欺负幼主罪名而极力渲染战争危机,屡次发动战争的罪人。
不过这种形象完完全全是曹叡作为对手的污蔑之词。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不停的北伐,以进攻代替防守,才能维持自己的平安局面,否则,面对国力数倍于己的敌人,一旦转入防御姿态那将会一败再败,主动进攻的失败也远远好过兵不血刃的投降。
在蜀汉政权的历史叙事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军事表现常被置于对比框架:前者被戏称为“常败将军”,后者则因北伐屡次受挫被质疑“不善用兵”。然而,若深入分析两人在不同历史...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从"鱼水之欢"到"君臣博弈":刘备称帝后与诸葛亮关系变迁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接受"开府治事"的特殊授权,这种将相权与君权高度融合的安排,在三...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致李严书信的政治博弈与历史深意建兴四年(226年),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仅两年,丞相诸葛亮与托孤大臣李严的关系已悄然生变。当李严以密信形式劝诸葛亮接受九锡殊礼、...
诸葛亮 刘备 2025-09-30 忠魂未泯,礼制难容:诸葛亮身后立庙争议背后的历史逻辑建兴十二年(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强撑病体写下最后一份奏表:“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这位五十四岁的丞相至死仍在践行“不...
诸葛亮 2025-09-30 刘禅重用诸葛瞻:权力、情感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魏延之死: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困局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寒风中,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头颅被杨仪践踏于地。这场震惊朝野的"谋反案",实则是诸葛亮临终布局引发的...
诸葛亮 2025-09-29 诸葛亮轮椅之谜:历史传说与战略智慧的交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羽扇纶巾,四轮车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独特的战场姿态,既引发了后世对其身体状况的猜测,也暗藏着深刻的军事心理学与战略威慑意图。通过...
诸葛亮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街亭之失:诸葛亮未亲守的战略抉择与战场应对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以赵云出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出祁山直取陇右。此时,街亭作为连接关中与陇右的咽喉要道,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节点。然而,诸葛...
赵云 诸葛亮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